關於「速讀」的那些事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在一定程度上,速讀是人們「急功近利」心裡的表現。

為什麼帶引號?是因為「功利性」往往是人類進步的主要動力。


比如:我們為了少走路,發明了馬車、自行車、汽車、火車、飛機。

比如:為了少費力,我們發明了滑輪、扳手……

對於閱讀,我們同樣也正在幻想一種能夠更加富有成效的方法。

大家或許多少都聽過速讀法,從字面上就知道這是一種追求能夠快速閱讀書、文章等,並且能夠掌握書所載的知識的一種方法。

其應有兩個要素,一是比傳統讀書方法的時間要短,二是能夠獲取書中知識。

當知識能夠量化的時候,通過知識/時間=效率這個公式,就可以更好理解人們為何會對速讀感興趣。

我也是其中一員。

尤其是好多速讀書宣城能夠練就「王安石過目不忘,終成一朝宰相」等歷史上N多神人,一目十行、過目不忘的本領,讓我更是對速讀法想入非非。

經過許久的研究、學習,其實「一目十行」「過目不忘」的確有些言過其實了。

在最新對高效閱讀的一些相關研究中早已有了切實增進閱讀效率的科學方法,其基礎應包括了教育學、心理學、生理學、語言學、思維學、腦科學等諸多領域的原理。

比如心理學,人的視覺功能主視區(清晰區)為15°,經過訓練的話最大可達35°(包括清晰區和餘光區),閱讀方式即可有點式成為線式,甚至面式(這可能是照相機式閱讀法的理論基礎)。

比如腦科學,據研究表明,如果把人類的大腦活性神經元總數同現代計算機的邏輯元件相比較,前者要比後者高出幾萬倍。

人類的大腦有90%實際上並未被活用,這已經是科學家們的共識。

還有右腦圖式認知等方面的研究,也證明人類提高閱讀效率有極大的潛力可挖。

再比如語言學,漢字具有圖像化、信息密度大、閱讀省時、穩定、固定詞短等特點,更適於進行高效閱讀的訓練。

那麼快速閱讀的方法到底應該是怎樣的呢?一般認為其應包括以下三個方面:

一是規律化。

規律化是提高閱讀的基本途徑。

我們常聽說「文無定法」,認為文科、尤其是文學是形象思維的產物,哪裡有什麼規律,對這句話的片面理解不知道害了多少人。

要知道,唯物主義理論早已明確告訴我們,規律是客觀存在的,人們只是沒有認識到規律,而並非規律不存在。

比如歸納段意,有中心句的段落其中心句有極高的幾率在段首或段尾,少數在段中,找到中心句即可歸納段意;沒有中心句的則需要進行概括歸納。

二是量化。

只有能夠量化閱讀效果才能夠計算效率(效果/時間=效率)。

量化的途徑實質上就是對讀者進行提問,去測量讀者到底掌握了多少內容,這是很多速讀培訓體系的短板。

這就需要針對不同的訓練文章做出不同的問卷,同時進行大量的統計調研保證問題的針對性。

三是系統化。

學習絕不是盲目嘗試而獲得的偶然成功,而是由於對整個情況有所頓悟的結果(德國格式塔心理學觀點)。

無論是高效閱讀本身,還是閱讀的內容,只有對這個知識體系有了整體的了解和認識,才有可能把握其中的具體能力、知識點。

另外還有計時閱讀、程序閱讀、辨析閱讀等一些基本技巧和方法。

計時閱讀強調要有一種時間觀念,力求閱讀期間精神更集中、效果更明顯;程序閱讀強調的是一套「定式」,即用固定程序去閱讀某書、文章,不要對「定式」有偏見,定式的好處是大大滴;辨析閱讀強調要在讀的過程中把握整體脈絡結構,總分總、總分、分總、分分這4種結構,就是所有文章所能選擇的結構,認識到這一點,不要想是不是還有別的未知啊什麼的,有時候你不知道的比你想像的要少。

另外關於速讀,最近讀的《王者速讀法》有一個耗時30分鐘的基本方法框架:預覽-圖表-跳讀。

預覽5分鐘,看並記書名、作者、出版社、時間、宣傳語、目錄、序等內容,把握書籍架構,建立初步印象;圖表5分鐘,照相式翻看,關注一些「跳入」眼帘的關鍵詞、圖片等,這些就是下一步的重點;跳讀20分鐘,跳讀就是用80%的時間,讀你上兩步認為重要的、你感興趣的部分,20%的時間通覽其他部分,這裡用了28法則。

最後再記錄以下閱讀的時間、字數,概算一下讀書速讀(字/分鐘),記一兩句心得。

我想這個方法是這個快節奏時代不錯的一個閱讀方法。

有興趣嗎?你也試試!

請關注微信公眾號:想讀博士的基層幹部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拾起手邊的書,讓逆襲成為可能

在這個急劇變化和發展時代,讀書不再是一種情懷,而是一種必備的生存技能。不愛讀書,不會讀書的人,會像在馬拉松比賽中,逐漸掉隊的選手,被時代所拋棄。這是一種不可逆轉的趨勢,在知識爆炸的時代中尤為如此。

記憶大師有哪些快速閱讀的技巧

杜甫詩云:「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講的就是如果我們能夠大量地閱讀書籍,從中獲取相關信息,在寫作時我們就會如有神助,文思泉湧。大量的閱讀對一個人學習知識走向成功是非常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