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最精銳的王牌軍本有機會改變歷史,卻被此人活活坑死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宋代給後人的印象是經濟文化繁榮,但軍事疲軟。

一提到宋代的軍隊,恐怕很多的人想到的是騎馬抱著馬鞍不敢鬆手的士兵,聽到敵軍戰鼓就逃跑的將軍,以及寧願送錢送糧送女人給敵國也不敢開戰的皇帝。

實際上,宋代的軍隊疲軟是中後期的事情,對敵國作戰屢屢失敗也只是從宋太宗開始。

在宋朝開國時期,宋太祖時代,宋朝有一支威震天下,橫掃亂世,近代無匹的精銳部隊,人數多達二十萬眾,宋太祖曾希望憑藉這支軍隊北逐契丹,恢復關河。

這支軍隊就是北宋開國初年的精銳禁軍---殿前軍。

宋初殿前軍的淵源要追溯到後周世宗柴榮那裡。

柴榮是五代時期有名的英主,此人出身寒微,做皇帝後勵精圖治,縱橫捭闔,豪言「十年開拓天下,十年休養百姓,十年致太平。

但是,在柴榮登基初年,他和他的王朝險些被推翻。

公元954年,柴榮登基不久,北漢聯合契丹南下進攻後周,柴榮力排眾議,親率禁軍北上抗擊。

雙方在在高平一帶遭遇,爆發了歷史上著名的」高平之戰。

戰鬥中,北漢驍將張元徽進攻周軍右翼,禁軍統帥何徽、樊愛能臨陣脫逃,導致周軍右翼不戰自潰,整個軍團暴露出來。

柴榮當時身在中軍,面對極度危險的局面,他派出趙匡胤等青年將領,奮勇出擊,挽救危局。

趙匡胤等人不負眾望,浴血奮戰,終將北漢軍擊潰,並陣斬敵將張元徽,反敗為勝。

高平之戰勝利後,柴榮乘勢進攻北漢都城太原,結果禁軍眾將大多怯戰,人心不齊,攻城遭到挫折,大將史彥超又戰死,柴榮被迫退兵。

唐末五代以來,親兵作亂,恃寵而驕,他們對外作戰不能盡全力,對內卻往往劫持君主發動政變,以此取得功名利祿。

柴榮戰後總結失敗教訓,他認識到了禁軍將領驕橫跋扈,臨戰懦弱的弊病,決心進行大刀闊斧的改革。

柴榮先將何徽、樊愛能以下七十餘員將佐斬首,全軍膽寒。

柴榮又針對舊禁軍不堪大用的情況,進行了軍隊整編,他說:「侍衛親軍的兵馬參雜了不少老弱殘兵,極大的影響了全軍的戰鬥力。

又說:「一百個農民才能養活一個士兵,兵在精而不再多,應該保持軍隊的精幹。

隨後,柴榮啟用在高平之戰中立下大功的趙匡胤,對以侍衛親軍為首的禁軍部隊進行全面整編,別立一軍,以天下強勇補充其中。

趙匡胤按照柴榮的安排,從侍衛親軍、各個藩鎮、甚至綠林豪強和罪犯中,挑選精銳善戰的士卒,組建了一支強悍的禁軍部隊,這就是「殿前諸班」,即「殿前軍。

經過趙匡胤挑選編練的殿前軍十分精銳,史書稱:「士卒精強,近代無比,征伐四方,所向皆捷。

從殿前軍的成分和選拔標準不難發現,這支部隊其實是集合了當時後周境內所有精華力量,是一個時代的象徵。

柴榮擁有了這支生機勃勃的軍隊後,開始著手進行統一戰爭。

他先後三征南唐,挫敗後蜀,北伐契丹,為宋統一中國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柴榮英年早逝,不久趙匡胤陳橋兵變,黃袍加身,篡奪後周,建立大宋。

殿前軍作為陳橋兵變的主力,也成了大宋開國初期趙匡胤最為倚重的部隊。

這支部隊掃平南方諸國,分別擊敗了南唐的「神武軍」,南漢的象兵,稱其所向無敵並不誇張。

從宋太祖建隆元年開始,趙匡胤就進一步將禁軍全部精華吸納入殿前軍上四軍,裁汰老弱。

「杯酒釋兵權」後,他又再次收編各藩鎮的精兵,以「兵樣」為標準,將身材高大,孔武有力的士卒盡數收入囊中。

那麼宋初的殿前軍到底有多強呢?

我們不妨舉幾個實際的例子。

宋初禁軍精銳的身高標準要高於178 CM,士兵必須拉開100多斤的硬弓。

(名將岳飛最多也不過拉開300斤的弓)

有一次,番邦進貢一隻老虎,宋太祖下令餵一隻羊腿,結果老虎被羊骨頭卡住了咽喉,這時,一名殿前侍衛將手伸入虎口,取出羊骨,可見其膽魄和武藝。

宋初殿前軍繼承了五代時期軍人好勇鬥狠的特質,又沒有唐末驕兵悍將的弊端,在加上經過長期的統一戰爭,實戰經驗極其豐富。

這支開國軍隊是集合了從後周時代到宋初,全中國最精華的軍事力量,可以說,這是周世宗和宋太祖兩代人,經過千挑萬選,糾合起來的「四方精銳」,非一朝一夕可得。

宋太祖本打算利用這支軍隊想」先南後北,先易後難」,先統一南方,再北伐契丹,收復燕雲。

趙匡胤登基之初,就設立了「封樁庫」,他的計劃是,先積蓄錢財,等待南方平定後,就派人北上與契丹談判,用封樁庫中的錢贖回燕雲。

如果契丹答應就算了,如果契丹不同意,趙匡胤就要散盡錢財,招募華夏勇士,親率大軍北伐。

但是,宋太祖的願望只實現了一半,就在統一南方後不久,五十歲的趙匡胤在」燭光斧影「之夜不明不白的死了,然後他的弟弟宋太宗趙光義不清不楚的繼位。

歷史就此發生轉折。

趙光義此人權謀一流,但軍事並非所長,他曾自信的說:「我襲承後周和皇兄,不能不及先人,我要親率大軍北伐。

趙光義在軍事上是典型的志大才疏,眼高手低,他率領殿前軍及宋軍主力三十萬,先滅了北漢,然後不顧眾將反對,十天急行軍一千里,猛攻幽州。

公元979年,遼國南院大王耶律斜軫據守南京(今北京一帶),宋軍連番猛攻,久攻不下。

在經過了滅北漢、強行軍後,宋軍已經疲憊不堪,如今又要與以逸待勞的遼軍進行了曠日持久的攻城戰,體力和精力都已經到達極限。

而尤其不可思議的是,趙光義安排圍攻遼南京的時候,竟然沒有安排足夠的打援部隊,這種低級錯誤為後來的慘敗埋下了禍根。

遼主耶律賢見宋帝起傾國之兵而來,遂派名將耶律休哥率五院精騎十萬大軍,增援南京,急襲高粱河。

早已疲憊不堪的宋軍由於事先沒有安排阻援,外圍防守力量嚴重不足,因此被遼騎兵突破,宋軍大亂。

遼南京守軍又從城中殺出,裡應外合。

宋軍三十萬大軍頃刻崩潰,四散奔逃,損失慘重,將領找不到士兵,士兵找不到將領,宋太宗趙光義騎驢南歸,身中兩箭,險些喪命。

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高粱河之戰。

高粱河之戰對大宋和中國歷史進程有極其惡劣的影響。

宋初,以殿前軍為骨幹的宋軍本有機會恢復國土,奪回天險燕雲各州和戰馬飼養基地,但是卻因為趙光義的軍事低能而被葬送。

趙光義在高粱河之戰中損失的是柴榮和趙匡胤二十多年中辛苦建立的精銳部隊,是集合了當時中國兩代人的精華,結果一朝盡失。

從此以後,北宋歷代軍隊再也難復殿前軍之勇,對北方遼、金、西夏的作戰十分吃力,屢屢簽訂合約,稱臣納貢,最後還是被金人滅國。

開國軍隊一旦覆亡就再難恢復,因為後世太平日久,難出良將精兵,更兼趙宋重文輕武,兵將互相不識,戰鬥力大打折扣,又因為缺少優良的戰馬,面對北方騎射民族處處吃虧。

後來趙光義又組織了雍熙北伐,結果失去了精銳殿前軍的宋軍再次慘敗,包括曹彬、潘美在內的開國名將也無法挽回敗局,被稱為「楊無敵」的楊業戰死,大宋國威一落千丈,將士再無信心對契丹力戰。

趙光義創《平戎萬全陣》,使基層將領失去主動指揮權,從他一系列的軍事指揮來看,基本可以說是「成事不足,敗事有餘。

」此人耍陰謀詭計是一頂一的高手,論統兵作戰,實在是一個庸才。

由於趙光義拙劣的軍事指揮能力,導致北宋開國軍隊慘敗,自五代石敬瑭割讓燕雲各州給契丹至北宋建立,中原王朝收復長城最好的機會被斷送,自此以後,終趙宋一朝,都沒能取得對遼金的最終勝利。

趙光義的兩大失誤(定都汴梁否定趙匡胤遷都洛陽的計劃,以及葬送殿前軍),是宋朝數百年積弱的根源之一。

假如趙匡胤不死,能夠收復長城,那麼北宋就獲得了抵禦北方遊牧民族的天險,同時奪回了優良戰馬產地,那麼中國就有可能在以後抵抗蒙古的崛起,蒙古若不能攻入中原腹地,絕無可能長驅萬里,遠征中東和歐洲。

趙光義的失敗從某種意義上成就了遼、金、元,而且間接影響了華夏文明、阿拉伯文明和歐洲文明,若以宋代自由的學術、先進的造船航海術和發達的金融、工商業,資本主義的萌芽會否率先出現於中國尚未可知,世界歷史從公元979年被改寫了。

上一篇:蒙古VS金,誰是騎兵之王?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他從從軍到坐上龍椅只用了十二年

表面上看,趙匡胤奪取後周政權輕而易舉,事實上,他通向權力之峰的路絕非一蹴而就。我們且來看看趙匡胤早年的奮鬥史。公元927年,宋太祖趙匡胤出生於洛陽夾馬營,當時是五代中的後唐時代。他的曾祖父、祖父...

柴榮死後趙匡胤怎麼做

雄才偉略的柴榮曾經感嘆說:「假如我能再有三十年生命,一定要用十年統一天下,十年休養生息,十年致太平。」只可惜他壯志未酬身先死,年僅三十九歲就告別人世,將天下拱手讓給趙氏。去世之前,他正在北征的路...

趙匡胤在歷史上著名的「高平之戰」中成功上位

後周開國君主郭威死後,讓養子柴榮繼位。柴榮一繼位就面臨著重大危機。北漢國君劉崇想趁機進攻,親率三萬人馬,又聯合了契丹,契丹大將楊袞率騎兵一萬步兵六萬,共同南下。兩國聯軍打敗後周的潞州節度使李筠穆...

《王朝的覆滅之北宋》:文盛武衰

公元1127年四月初一日,是春末夏初北方最宜人的季節,阡陌縱橫,綠浪翻滾。偶爾的叫天子從草間直衝入雲霄。山河秀麗,引無數英雄縱橫馳騁。在這片北中國遼闊的平原上,此刻卻行進著一支長長的隊伍,雖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