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五代之君,首推周世宗,為之臣者,亦首推王朴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五代十國的柴榮是一個傳奇,柴榮被史學家稱為」五代第一明君」。

他15歲從軍,24歲拜將,33歲稱帝。

說起柴榮就不得不說另外一個人,他就是王朴,張燧說:五代人才,王朴為冠。

王朴這個名字,或許大家並不熟悉,但王朴絕對是五代十國為臣者第一人。

乾隆帝師朱軾曾說:夫五代之君,首推周世宗,次唐明宗。

為之臣者,亦首推王朴,次則郭崇韜。

王朴,自幼聰慧警敏、好學擅文。

後漢乾祐三年(950年),王朴擢進士第,拜秘書郎,依附當時後漢的樞密使楊邠。

楊邠與王章、史弘肇等人有矛盾,王朴看到後漢剛建不久,而後漢隱帝劉承祐年少,又懦弱無能、任用小人,楊邠身為大臣,與將相的關係惡劣,王朴因而預感內亂即將發生,審時度勢便離開後漢朝廷,回到了自己的故鄉。

後來李業等人教唆後漢隱帝誅殺權臣,楊邠與王章、史弘肇都被殺害,三家的賓客也大多被殺,而王朴因早已離開而得以幸免於難。

後周建立後,後周太祖郭威封柴榮為鎮寧軍節度使,王朴出任柴榮的節度掌書記。

兩年後,柴榮入朝任開封府尹,封晉王,王朴又跟隨柴榮到了開封,被任命為右拾遺、開封府推官。

一年後,柴榮即位為帝,為後周世宗。

此時,柴榮銳意進取,決意征伐,有志統一天下,多次向大臣們詢問良策,並選徐台符等二十名文學之士出謀畫策。

王朴作為柴榮身邊重要的謀士,他向柴榮獻上了《平邊策》,王朴的《平邊策》也展現了他的政治、軍事才能。

運用戰略上進攻先近後遠、先易後難,戰術上進攻避實就虛,擾敵令其疲憊的方法而擴展後周版圖,後來趙匡胤就是按《平邊策》先易後難的思路,統一的天下。

當時,這些文士大多不主張用武,認為應以文治為先。

只有王朴講求用兵之策,而王朴則主張先取江淮。

柴榮聽了王朴的建議後,認為十分完美。

柴榮便首征江淮,任命王朴為東京副留守,坐鎮自己的大後方。

回師後,提拔王朴為戶部侍郎、樞密副使。

不久,又升王朴為樞密使、檢校太保。

一年後,柴榮再次出征江淮,任命王朴為東京留守,授以「便宜從事」。

王朴坐鎮自己的後方,柴榮才能安心在前方征戰。

在此期間,都城秩序井然。

而且王朴在任開封知府和東京留守期間,為拓廣京城匠心獨運,「凡通衢委巷,廣袤之間,靡不由其心匠」。

在拓展過程中,雷厲風行,連有權勢的大臣藩鎮都怕他三分。

使開封街道暢通、壯闊宏偉。

但往往上天因為嫉妒一個人的才華,而讓他英年早逝,顯德六年(959年)三月,柴榮在積極的準備北伐遼朝,王朴奉旨視察汴口。

三月初三,王朴在歸朝後拜訪前任宰相李谷。

兩人正在交談,王朴突然昏倒,猝然離世,享年五十四歲。

下葬之日,柴榮親臨祭奠,以王鉞叩地,多次大哭,將其畫像與李蒨、鄭仁誨等同祀於宮中功臣閣。

六月,柴榮北伐遼朝遇疾而返,並於六月十九日駕崩,就在這一年,一君一臣的離去,讓後周陷入風雨搖擺之中。

《舊五代史》中趙匡胤:此人在,朕不得此袍著。

這似乎是對王朴的最高評價了。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五代十國之後周

後周(951年—960年)是五代十國之一,是五代的最後一個朝代,從951年正月後周太祖郭威滅後漢開國,至960年宋太祖趙匡胤陳橋兵變篡周,歷經三帝,享國1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