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雲的形象為何會超過關張二人?
文章推薦指數: 80 %
《三國演義》里令人喜愛的人物,除了諸葛亮之外,就要數趙雲了。
同樣都是劉備方的大將,為何趙雲的形象會超過關羽,張飛二人呢?
《三國演義》里趙雲的形象,與歷史上的趙雲判若兩人。
小說從第七回到第九十七回,總共九十回的跨度,都在直接或者間接的講到趙雲。
在這裡,作者依據史實,發揮想像力,把趙雲塑造成勇冠三軍的猛將。
第七回趙雲一出場,就合文丑激戰五六十回合,不分勝敗,當時趙雲還很年輕。
趙雲一出現,就出手不凡,給人深刻的印象。
在當時的情況下,趙雲先後投靠了不少人,後來趙雲追隨了劉備,從此對劉備忠心耿耿,他的表現也是可圈可點:單騎救主,不為美色所動,敢於忠言直諫,以至於後來趙雲病逝,諸葛亮,劉禪感嘆「國家損一棟樑」。
一般認為趙雲的形象超過關張二人,首先是小說的塑造,小說對趙雲著墨很多,趙雲堪稱是作者話費筆墨最多的武將;其次,趙雲是羅貫中最為理想,刻畫最為著力的英雄人物。
然而《三國演義》里描述趙雲的章回遠遠超過關張二人,首先趙雲的壽命比關張二人長,小說里趙雲的地位其實並不如關羽,但是與張飛類似。
也有人認為關羽才是羅貫中筆下最為理想的人物,眾說紛紜,莫衷一是。
歷史學教授沈伯俊先生認為:趙雲的形象之所以超過關張二人,一是因為小說中趙雲是一個真實性與獨特性相融合的藝術形象。
二是源於讀者的審美觀變化。
明清時期,大多數的作者有傳統的忠義觀,所以關羽形象高大;後來隨著思想意識的改變,趙雲的表現讓更多的人喜愛。
歷史上的趙雲雖然沒有演義中的趙雲那麼傳神、生動,但也不失為一個深明大義、忠直敢諫的勇將形象。
而羅貫中更是巧妙的運用了歷史中的趙雲形象並把他完美化,可信化。
比如說描寫在當陽長阪時,趙雲七進七出救主之勇,作者並沒有完全得把他神化,而加了曹操的讚嘆:「真虎將也!吾當生致之。
」遂令飛馬傳報各處:「如趙雲到,不許放冷箭,只要捉活的。
」一方面突出了趙雲的英勇,一方面也顯出了曹操的愛才,更為趙雲的英勇取得了更讓人信服的理由。
而且,在這一段中,寫趙雲救主也並不是簡單的敘述的,而是先救糜竺,再遇甘夫人,最後才保主出重圍的曲折生動描寫。
可見當時曹軍的勢大,連英勇的趙雲都殺得筋疲力盡,最後碰上張飛才完成使命。
這樣的描寫不僅讓人不懷疑趙雲的英勇,更相信確有其事。
從而令其英勇的形象得到深化。
對比關羽,我認為關羽的驍勇只能歸於神勇一類,而不能稱英勇。
為什麼呢?因為我覺得關羽在戰場上的表現有如神助,比如,關羽在第二十五回中斬顏良、誅文丑之時就一個「快」字,很爽,但不精彩。
更讓人苦笑不得的是,關羽死後還能斬殺呂蒙,這既不符合歷史,更使人對關羽無敵的武聖形象產生懷疑,從而就不真實了。
同時,也因為趙雲的真實,令他更接近完美,更讓人崇拜。
在劉備集團里趙云為人處事低調,雖然他也是有戰功的,但是地位甚至不如魏延,但是他沒有怨言,不酷愛爭權奪利。
這點也讓他被讚賞。
趙雲的形象之所以趨向完美,也不是無的放矢的。
趙雲的形象超過關張也是應有之意。
如果你喜歡這篇文章,請訂閱「源稚生」。
本文系作者原創,不盡之處請指正。
為什麼很少打仗的武神趙子龍卻被稱為常勝將軍?
趙雲,字子龍,是《三國演義》蜀漢五虎將之一,素有「虎威將軍」及「一身是膽」的美譽。其實趙雲最令人後人稱頌的不只是他的驍勇善戰,而是他有不同凡響的優秀人格。
在中國歷史長河中,為什麼蜀漢人物知名度最高?
中華歷史幾千年,從上古三皇五帝到唐宋元明清,不論是英明君主,還是治政能臣、百勝武將,風流人物數不勝數,可是他們在民間的知名度都遠遠不及蜀漢人物,這是為什麼呢?蜀漢第一位人物:關羽
這人默默無聞竟排第一?細數三國演義中被黑慘的人物
讀過《三國演義》的人,都知道羅貫中寫本書時站在了尊劉貶曹的立場上,以劉備為漢室正統,曹操為朝廷之賊。小說中,蜀漢大將趙雲長坂坡七進七出,關羽溫酒斬華雄、單刀赴會,諸葛亮更是被神話成「智絕」。然...
羅貫中為什麼將諸葛亮作為小說《三國演義》的第一主角?
作為中國古典小說最高水平的代表作之一,小說《三國演義》中塑造了眾多生動鮮活的人物形象,在民間具有極大的影響力。由於《三國演義》的基本立場是「尊劉反曹 」,蜀漢方面的人物自然得到了重點描寫和刻畫,...
三國中一段並不存在的歷史,騙了我們一千多年,卻被廣為流傳
在東漢末年,三分天下,最終曹操占據了北方的大部分地方,孫權以江東自立,劉備則占據西蜀等地,一時間呈三足鼎立之勢,誰也不能完全把誰給取代。而後我們在《三國演義》中,對三國發生的事產生了極其濃厚的興趣。
三國演義使周瑜、魏延蒙受千古奇冤!張飛出身書香世家,溫文儒雅
三國演義是一本在三國志的基礎上,通過藝術加工而成的小說。它所描述的內容有一半是羅貫中虛構的,其中不免帶有一定主觀想像性。關於三國時期五位著名的武將,世間對他們誤解頗多,下面讓我們來揭開他們的真面目吧!
三國一盤棋,研究兩千年
歷史畢竟是人來記錄的,難免就會加入作者的個人意願,而讀者也會不自覺順承了他的觀點吸收而為自己的理解。這樣的歷史要想返回最本真的狀態,還真是不容易。陀思妥耶夫斯基說過,一個作家對自己筆下最不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