恍然大悟!三國演義中被刻畫為奸臣的兩人,其實卻是忠良賢臣?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一提到華歆和王朗這兩個人,很多熟悉三國演義的朋友們腦中可能會浮現出兩個屢次易主,文武無能,只會吮痔獻媚的狷介臣子的形象。

的確,在演義中,羅貫中老先生對這兩個人的描述可謂相當不友好。

兩人在演義中分別以揚州豫章、會稽兩郡的太守身份登場,揚州在東漢屬省級行政區,轄地大致在長江下游以南,即俗稱的江東或江左,而豫章,會稽兩郡的轄地大致就是今天的江西省和浙江,福建二省。

從當時的編制關係來看,兩人應該從屬於揚州刺史劉繇。

但在劉繇被孫策打得節節敗退的時候,這倆人可沒想著幫一點忙。

王朗後來幫助了割據吳郡,僭稱東吳德王的反賊嚴白虎。

這種行為與其說是吃朝廷俸祿的太守,不如說更像是個割據一方,合縱連橫的軍閥。

而華歆更是寸兵未發,只待孫策大軍一至,便忙不迭開城投降。

後來王朗輾轉投奔曹操,而華歆留仕江左,而在小說五十六回,華歆出使鄴城,正逢曹操銅雀台大宴,居然就接受了大理少卿的官位留在許都,不顧孫氏。

後來曹丕篡漢,此人一改當年風範,一馬當先扯住皇帝龍袍,逼其禪位。

縱觀諸事,此人實為無恥之尤。

羅貫中為了反襯華歆,甚至引用管寧割席一典,又劃拉了一首千載笑龍頭的詩,反覆強調了華歆的猥瑣狷介。

至於王朗,他與華歆一起參與了廢獻帝的行動,在魏國為司徒後,又被羅貫中安排了一個被罵死的極窩囊的死法,在諸葛亮的罵詞中,也更著力強調了王朗的潛身縮首,讒諛婢膝。

總之,這兩個人在三國演義中,主要是被當成反面角色來塑造的,那麼在真實的歷史上,兩人的形象是否又真的那麼不堪呢?

在正史的記載中,與演義相似的是,兩人的活動軌跡都是徐州,江左,再到曹氏。

兩人都是在徐州時被朝廷(應為董卓時期)闢為太守,其中華歆來自青州高唐,為人不慕虛榮且具有遠見卓識。

當時冀州刺史王芬密謀廢黜漢靈帝另立合肥侯,高唐縣令意欲參與,華歆力勸遂止,後來事情敗露,王芬飲鴆,同郡始服華歆明見,而王朗則是來自徐州郯縣的經學世家子弟,其家族正是後世名動天下的琅琊王氏。

二人之官後,經歷也確實與演義所述相似,王朗對孫策作出抵抗,戰敗之後漂泊江海,而華歆開城投降,仕於孫策。

值得注意的是,華歆的投降之舉並不如很多人想的那麼不堪,華歆得官源自朝廷所授,而華歆開城之時,司隸之地已是李郭肆虐,朝廷流離,換句話說,華歆不需要對任何人負責。

而說到王朗,實際上當時其副官虞翻即勸其投降,但王朗還是認為身為漢吏有保境安民之責,故堅持抵抗。

此處雖然王朗確是節操高尚,但也不必對華歆過多苛責。

後來曹操迎接獻帝,遷都之許,便以皇帝詔命為名徵召四方避禍士族,不光華歆,王朗,還有孔融,盛憲等人也都是以此名義被徵召而來。

華歆雖仕孫氏,名義上亦為漢臣,投奔曹操亦只是響應徵召而已。

當時孫權本想留住華歆,但華歆對他說反正我留在這裡也沒什麼用,不如您就用我去與曹公交好,於是孫權欣然同意。

臨行之時江東舊識多有饋贈,華歆都把它們還了回去,足見其清。

接下來就是在曹營為官的階段,與演義不同,正史中沒有明確的華、王二人在廢立中扮演重要角色的記載,而是對二人的德行多有褒美。

曹丕稱帝後,華歆歷任司徒,太尉,居官清廉,用俸祿來賑濟家族,甚至操心家中奴婢的婚事。

而華歆與管寧的關係似乎也並不到恩斷義絕的地步,華歆曾經舉薦管寧,甚至意欲將太尉之位讓給他。

對曹丕的用兵政策也是極力進諫,認為臨邊羨土不如退而耕織。

而王朗更是政績卓著,早在曹操時期就頗有令名,尤其善於治理刑獄。

對於君主的失德之處也能委婉進諫,並反對窮兵黷武的國家戰略,實可謂是一位賢臣。

總的來說,從正史來看,演義中對華,王二人的描述很難說得上客觀,甚至有很多醜化之處,這固然是小說的創作需要無可厚非,但作為普通讀者,我們應該不被誤導,明辨事實,從紛繁複雜的描寫中窺見歷史真相。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三國演義》里被黑的最慘的一個人

《三國演義》作為我國古典四大名著之一,其影響力遠超正史《三國志》,三國演義所塑造的一些人物形象早已深入人心,儘管大家都知道演義里七分實三分虛,根據作者表達需要 ,有些人物會被美化,有些人會被醜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