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性看待「諸葛亮文化」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軍師聯盟》系列影視正在熱播,將大夥的視野又聚焦到了那個戰火紛飛的三國時代。

在這個時代中湧現了眾多智慧超群的人物,同時也演繹出了不同的人生,記下來根據個人喜好,介紹一下個人對諸葛亮的評價。

個人感覺後人對諸葛亮的評價在極大程度上失去了歷史的真實性,臥龍把後市諸人大大地神話了。

  個人認為諸葛亮投奔劉備,看中的是劉備在軍事實力和人力資源上的「一窮二白」,而不是為了恢復漢朝的統治。

由於關羽的目空一切,成了諸葛亮攫取權力道路上的最大障礙,因而他對兵敗麥城的關羽不以一卒相救,最終導致關雲長丟失荊州,身首異處。

諸葛亮又巧妙地運用權術,分割了法正的部分權力。

經過十多年的苦心經營,諸葛亮才登上了他夢寐以求的丞相之位。

  同時諸葛亮還是個權力慾望很強的人,其秉政時,廢黜李嚴,打擊魏延、廖立,將蜀漢軍政大權牢牢控制在他自己手裡。

他不僅大權獨攬,且以「太上皇」自居,將後主劉禪置於股掌之中。

諸葛亮竭盡全力進行北伐目的並非是為了「興復漢室」,而是冀圖通過北伐來樹立絕對權威,晉爵封王,實現劉備白帝託孤時許諾的「君可自取」。

諸葛亮對李嚴說,如果「滅魏,雖十命可受,況於九錫?」九錫是權臣奪取皇位的工具,自王莽迄五代十國,權臣篡位,必先受九錫,然後皇袍加身,此為改朝換代之慣例。

諸葛亮公然聲稱北伐一旦成功,他便要受九錫,這充分證明了他的不臣之心。

  漢魏之時,五德終始說盛行,劉氏皇權衰落到極點,君臣名分遭到嚴重破壞,這就給權臣受九錫與禪代鼎革提供了政治土壤與輿論導向。

諸葛亮遭逢亂世,幸遇明主,初必竭盡全力酬答先主劉備的知遇之恩。

然「後主時,諸葛亮功德蓋世」,又掌握了蜀漢全部的軍政大權,劉禪昏庸無能,諸葛亮是否能心甘情願地輔佐幼主,就很值得懷疑。

「天下咸知漢祚已盡」,「天厭漢德久矣」,這是大勢所趨,是歷史發展之必然,誰也阻擋不住。

值此背景之下,一旦時機成熟,諸葛亮效仿「漢魏故事」,在蜀中築起受禪台亦不無可能。

當然,「諸葛一生唯謹慎」,在功業未建的情況下,他斷然不敢冒天下之大不韙而輕舉妄動。

但如果北伐成功,漢室「光復」,諸葛亮本人,抑或其子孫極有可能憑藉蓋世之功,實現易代更祚,登上帝位。

  眾所周知,諸葛亮是中國歷史上一位家喻戶曉的人物。

其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形象早已深入人心,諸葛亮的人格魅力和道德風範更是被歷代統治者以及普通民眾抬到了「崑崙」般的高度。

諸葛亮的事功、智慧、德操均被後人無限誇大,在當今已成為一種文化現象,可以稱之為「諸葛亮文化」。

然而從歷史的角度看,諸葛亮既非神,也非聖,重新解讀諸葛亮,就應該將他從神壇上、聖壇上請下來,去掉其頭上耀眼的光環,以理性的目光看待之。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新解諸葛亮:陷害同僚 鉗制皇帝的偽君子

諸葛亮安心輔佐劉禪,回成都後主掌蜀漢大權。自他上台後排擠李嚴,安插親信,獨掌朝綱。他開府理事,大小事物「咸決於亮」,儼然就是一個「假皇上」。最露骨《出師表》應是最好的證明。諸葛亮掌握一切事務的決...

蜀漢後期諸葛亮手握大權為何不稱帝?

諸葛亮是歷史上著名的名相之一,杜甫詩讚曰:「伯仲之間見伊呂,指揮若定失蕭曹。」伊尹是商湯時代的大臣,協助商湯治理國家,成就商朝盛世;呂尚,即姜子牙,年七十齣山,輔助周文王,後事武王,攻滅商湯六...

揭秘諸葛亮北伐失敗原因:劉禪掣肘

歷史上有一個詞語叫「掣肘」,它指多疑的君主不放心自己的臣下,怕臣下坐大不好控制,從而威脅到自己,常安排另一個反對派從旁監督或牽制這位大臣,使他不能形成一種不易控制的力量,免生禍患,這種現象在幾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