紛繁三國之亂世鳳雛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於《三國演義》來說,伏龍、鳳雛,二人得一,可安天下這一說法似乎被絕大多數人認可了。
儘管我們都知道,哪怕是歷史演義,得到伏龍、鳳雛的劉備最後也並沒有全有天下。
但是人們所認可的,並不是劉備得到伏龍、鳳雛後是否真的使漢室中興。
而是在歷史演義中伏龍、鳳雛所展現出來的才華使得大多數人們都願意相信,這二人,的確有著這樣的本領。
伏龍,自然便是大名鼎鼎的諸葛亮。
而鳳雛,便是龐統。
在演義中,龐統是足以與諸葛亮相提並論的頂尖謀士,是得之即可安天下的人物。
那麼,於歷史真實中,被稱作鳳雛的龐統是否如演義那般神秘莫測呢?
龐統,字士元,東漢末年荊州襄陽人。
生於漢室傾頹、天下大亂之際。
可以說,最初的時候,他是不被人知曉的。
也算是「默默無聞」的一類人物。
可他這種「默默無聞」既不像郭嘉那般,隱居起來,只與英雄結交,使得人莫能識。
又不像初期的諸葛亮那般,隱居起來,待時而動。
那麼,他是因為什麼呢?用史料原話說就是:
「少時樸鈍,未有識者。
」
也就是說,年少時,龐統給人的感覺就是看上去,孩子雖然很老實,但是卻沒有那麼太聰明,以至於沒有太多的人了解他。
就這樣,一直到了他二十歲的時候,他的名聲才漸漸的顯露出來。
而令他顯名的,恰恰是那位水鏡先生,潁川人司馬徽。
經過與龐統一天的談論,他這樣評價龐統:
「南州士之冠冕」。
也正是有了如此的評價,龐統才「由是漸顯」。
龐統為人,喜人倫規範,對於老人的贍養孩子的教育很是看重。
而這,也是這個年輕的「南州士之冠冕」對於當時動亂天下的一個補救措施。
可以說,後世所論蜀漢謀臣,必然首提諸葛亮、龐統與法正。
可是三人卻有著很大的不同,就對於社會安定、天下太平的實現方法來說,諸葛亮偏重於「治」與「法」的結合,在上以身作則,在下萬民守法而效法,以此,來實現他的治國之夢。
至於法正,其更多偏向於奇謀,加之個人品德比諸諸葛亮與龐統要差一些,以至於並不見得他在治國理政、救濟社會上有什麼太大建樹。
而龐統則不然,與諸葛亮相比,他有著一番屬於自己的政治理念。
那就是以教化安天下,正風氣以安人心。
在《三國志》他的本傳里記載著這樣一件事,說的是他在品評人物的時候,往往有些言過其實。
說的通俗點,就是過分誇讚他所評價之人。
難道是他並沒有過人的識人之能嗎?
當然不是,他對於東吳名臣、江東大族中的陸績、顧劭、全琮等人的評價,連這些人自己都很折服。
那麼,這又是怎麼一回事呢?當時的人對他的這種做法很是不理解,故而發問。
面對這些人的詢問,龐統是這麼回答的:
「當今天下大亂,雅道陵遲,善人少而惡人多。
方欲興風俗,長道業,不美其譚即聲名不足慕企,不足慕企而為善者少矣。
今拔十失五,猶得其半,而可以崇邁世教,使有志者自勵,不亦可乎?」
這也就是說,在龐統看來,值此天下大亂之際,世道傾覆、人心不古,針對於此等惡多良少的局面,他的辦法就是重振儒道、正風俗,依靠良好的社會教化來洗滌人心。
人心若復則禮教重興,禮教重興則社會可安,社會若安則天下大定。
故而,他在評價一個人時,常常言過其實而增其名望。
這樣做,到最後所得到的真正為民為國的人才縱使十失其五,猶得其半!而得到的這些人便可以為了世道、人心自勉的同時而努力追取著。
這,便是他以重振社會教化、道德風氣來振興天下的追求。
可以說,歷史並沒有給龐統機會來施展他如何救濟社會的做法。
也許亂世之中,單純的依靠這種教化手段,並不能夠取得一定的成效。
或者說,更像是一種理想化的手段。
但其實龐統的這種做法並非沒有歷史淵源,其實自東漢中期以來,社會上伴隨著察舉、徵辟等選官制度而出現了品評清議的做法。
往往經過某些大名士的幾句好的點評,此人幾乎就可以在短時間內名揚天下,從此以後仕途也會變得通達。
而這些人中,有的人確乎謙謙君子,有著治世治國的能力。
可也有著相當一部偽君子沽名釣譽,並不具備著安天下的能力。
所以,龐統才呼籲興教化、正人心。
他渴望天下回歸到那個安定的年代。
由於歷史的原因,我們無法得之此法的可行與否,但是,這最起碼錶達了他對於安天下、救社會的看法與願望。
從這一點來說,比諸同時代的諸多策士,龐統是要強上一個境界的。
其實,仔細看其本傳,便會發現,龐統不僅有著對於社會的展望,他的實際政務能力也是相當的高,並且其性格中亦有不違己心的不羈之氣。
建安十五年前後,他投奔到了劉備的麾下。
起初的時候,他以從事的身份守耒陽令,可是,此時,他也表現出了自己性格中的不羈的一面。
那就是「在縣不治」,這就真的像是《三國演義》中所描寫的那樣,不理政事。
而其結果就是被免官。
龐統為何不理政事?是他的政務能力真的不行嗎?還是他根本不以一縣百姓為重?當然不是如此。
我們可以猜測,龐統此舉既有遵循自己的本心,也有著故意而為之或者說負氣而為之摻雜於其內。
因為,他對自己有著自信,那是來自於對於自己才華與能力的自信。
恰巧此時,江東魯肅與劉備書中寫道:
「龐士元非百里才也,使處治中、別駕之任,始當展其驥足耳。
」
這時,諸葛亮也是如此對劉備推薦龐統,因此,龐統真正開始逐漸的進入了劉備集團的核心。
經過與龐統的一番交談,劉備相信,這必將是一個才謀與政務通達,又可以輔佐自己定天下的奇才(大器之)!
既然都推薦他成為一州之內除卻刺史州牧以外的高級官員,那麼,龐統真的被劉備任命為治中從事,親待程度僅次於軍師中郎將諸葛亮,可以說,信任至極。
而此時,距離落鳳還有不到五年的時間。
那麼,在這五年中,「論帝王之秘策,攬倚伏之要最,吾似有一日之長」的鳳雛又為劉備謀劃了哪些大計呢?
身為良謀,龐統對於當時劉備所處的環境有著深刻的見解,在當時,劉備已經逐漸的占據了荊州大部,事業也正開始蒸蒸日上。
可此時,龐統找到了劉備,說出了自己的看法:
「荊州荒殘,人物殫盡,東有吳孫,北有曹氏,鼎足之計,難以得志。
今益州國富民強,戶口百萬,四部兵馬,所出必具,寶貨無求於外,今可權藉以定大事。
」
眾所周知,劉備集團的發展指導核心,便是隆中對。
而荊州的擁有,是隆中對的不可缺少的一環。
現如今,荊州已據,下一步,便是如何收取益州了。
可以說,龐統對於荊州的分析,更加的透徹。
連年的戰亂,荊州人口的確銳減。
更何況,荊州如今三分,原有的中原避亂於此的賢才以及本地的人才也已經被三家瓜分殆盡了。
若要想繼續壯大自己,則必須將目光方向瞄向遠方。
而且,龐統所說的話,重點在後半部分。
那就是若劉備只有荊州,西無依靠、南無後路,東不可進、北不可勝,此四戰之地,夾在曹孫兩家之間,又無險可守,遲早會被兩家吞併!
其實這種情況,劉備深知,諸葛亮亦深知,諸葛亮對於此時劉備的境況有著深切的認識和精闢的概括,那就是:
「主公之在公安也,北畏曹公之強,東憚孫權之逼,近則懼孫夫人生變於肘腋之下。
」
所以說,以此看來,龐統於此的見識不在諸葛亮之下。
可是,雖說見識如此,也將目標看向了益州,但是當務之急,就是怎樣從速的拿下益州。
在這一過程中,有三個人很重要。
一個是為劉備帶來了入蜀契機的張松與法正,另一個就是促使劉備下定決心的龐統。
建安十六年(公元211年),曹操派遣司隸校尉鍾繇意欲討伐漢中張魯,益州牧劉璋因此恐懼。
時在法正、張松勸說下,迎劉備入蜀,至此,劉備終於可以進入蜀地了。
那麼既然來此,劉備的目的當然不是為劉璋抵禦張魯,他的目的,是劉璋的益州。
可是話雖如此,到底要不要藉此入蜀,劉備還是猶豫了起來。
面對著龐統的奪取益州的進諫,劉備如此回答道:
「今指與吾為水火者,曹操也,操以急,吾以寬;操以暴,吾以仁;操以譎,吾以忠;每與操反,事乃可成耳。
今以小故而失信義於天下者,吾所不取也。
」
這一段話,可以說是劉備一生的政治信條,雖然不免有政治作秀於其內。
可於當時天下諸侯來說,若是以品德論之,劉備的確數一數二。
他如此說,不是不想取益州,也不是沒有能力攻伐益州。
要知道,他與諸葛亮的隆中談話,早就已經看準了益州。
他怕的是若是取同為漢室宗親劉璋的益州之地,會有損於自己二十多年來積累的政治聲望,這不是他願意見到的局面。
所以,當此之際,縱然他知道此刻益州對於他來說意味著什麼,縱然他知道一味的拖延會引發什麼後果,可是包括諸葛亮在內,二人還沒有下定決心,何時以何種方式進軍益州。
因為各種因素要求他們不得不慎重。
這一次,張松、法正帶來了機會,可一向謹慎的劉備依舊是有些遲疑,此時,龐統為他找到了合理的理由,一個能夠解開自己心結,說服自己的藉口。
「權變之時,固非一道所能定也。
兼弱攻昧,五伯之事。
逆取順守,報之以義,事定之後,封以大國,何負於信?今日不取,終為人利耳。
」
這一段話就兩個意思,亂世當通權變,不知變通,不知取捨,以何與他人相爭?另外,益州沃野,劉璋昏庸,此時不取,必為他人所得,如果還顧及虛名,不敢取捨,如此的難以抉擇,到那時又該怎麼辦呢?
聽過龐統的話,劉備動容了。
他知道,龐統說得不錯,而他也必須做出選擇了。
所以,在一個特定的環境,特定的時間,面臨著真實而嚴峻的外部壓力時,龐統,以其權變之說,替劉備說服了自己。
因此,建安十六年冬,劉備親率龐統、黃忠、魏延並數萬大軍應邀入蜀。
留諸葛亮、關羽、張飛、趙雲鎮守荊州。
此時,距離落鳳,還有三年的時間。
而他人生中的奇謀閃光也是在這三年里出現的。
龐統此人,善奇謀,可更喜歡兵行險道般的奇謀。
他是一個擅長帝王秘術的通變策士,因此,他的奇謀,往往會表現出很大膽的一面,就像是項羽用兵一樣,兵出險招的同時,從不等待所謂的戰機,而是以自己的冒險來創造有利於自己的機會!
當劉備大軍入蜀之後,遠在成都的劉璋更是去成都三百六十里、親率三萬餘大軍前來迎接。
劉璋此舉意思很明顯,這其一,便是表達出自己的誠意。
其二,便是炫耀蜀中的實力,以此震懾劉備,莫有他想。
而此時,兩人相見之後,也是歡欣達旦,看上去,劉璋似乎已經沒有防備了。
此時,龐統出現了,他對劉備說道:
「今因此會,便可執之,則將軍無用兵
之勞而坐定一州也。
」
意思就是劉備應該趁此機會,拿下劉璋!以此要挾蜀中,從此定蜀輕而易舉。
可以說,這個想法大膽至極。
充分的體現了龐統這種兵行險道的奇謀。
對於他的這個提議,劉備也許也是內心一顫,不過,他最終沒有同意龐統的這一提議。
「初入他國,恩信未著,此不可也。
」
那麼,就我們來看,當時的環境下,龐統此計可行嗎?首先,若是擒拿劉璋順利,能夠以此來要挾蜀中的大族嗎?要知道,蜀中的大族有的並不買劉璋的帳。
更何況,此刻劉璋在這裡還有著三萬餘大軍,這裡又是蜀中之地。
劉備遠道而來,一旦激起眾怒,又該當如何?以此觀之,此法似乎有些不妥。
不過,假設的歷史猜想並不是真實的歷史,因為劉備當時沒用此策,若用此策到底產生什麼樣的結果,我們不得而知。
而今天我們所能做的,就是就一策所產生的時間、環境來追求一個更合理的分析。
就這樣,劉備開始駐軍葭萌,廣樹恩德,收買人心。
繼續著他對蜀中百姓、官吏的政治滲透。
一年後,機會出現了。
當時劉璋一方因劉備駐軍葭萌一年的所作所為起了戒心,而另一方面,荊州也的確有了一些風吹草動。
那麼,是就此進軍蜀中腹地,還是無功而返退回荊州?
劉備當然不想放棄一年來的努力,可是,他並沒有理由調兵相向,此時,該如何是好?
這一刻,鳳雛再次出現了。
其實縱觀龐統對於以教化興社會或者是對於謀略的兵行險道來說,我們可以發現。
他每提一策,往往超出常理許多。
但是其策所致效果卻是非常可觀。
儘管在超出常理的同時,一策的執行有著很大的風險,可是對於龐統來說,只要他敢提,那就是有著相當的把握。
若此策以他所提供的冒險之法來完成,那麼其最好的結果是超出以謹慎之法來完成的。
若此策不以冒險之法來完成,而以平常之法來驅使,其結果也是成功。
而若此策不成,他還能夠給出相應的對策。
在給劉備獻策如何進取蜀中的三策,完美的體現了龐統大膽奇謀而又不失穩妥的特點。
他對劉備如此說道:
「陰選精兵,晝夜兼道,徑襲成都。
璋既
不武,又素無預備,大軍卒至,一舉便定,此上計也。
楊懷、高沛,璋之名將,
各仗強兵,據守關頭,聞數有箋諫璋,使發遣將軍還荊州。
將軍未至,遣與相聞,
說荊州有急,欲還救之,並使裝束,外作歸形。
此二子既服將軍英名,又喜將軍
之去,計必乘輕騎來見,將軍因此執之,進取其兵,乃向成都,此中計也。
退還
白帝,連引荊州,徐還圖之,此下計也。
若沈吟不去,將致大因,不可久矣。
」
可以說,這三計的最終目標都是益州。
第一策,便是冒險。
但若得成,劉備所付出的代價一定要小的多。
而第二策,便是以謹慎之法行之,這樣做也會奪得益州,可一定要損耗時間兵馬與錢糧。
不過,這也應該是最為穩妥的辦法。
至於第三策,那就是龐統的善後之法。
也就是從長計議,徐還圖之。
這是龐統人生中的閃光點,最終劉備選取了中策,一步步穩紮穩打,所過之處,蜀人望風而降,實力也是愈發的壯大。
雖然耗損了時間與錢糧,可是終究距離成功更近了一步。
我們不知龐統當時的想法是什麼,也許他最看重的當為第一策。
可他的主公由弱小而逐漸強大,一生謹慎。
既然選擇了第二策以取益州,身為臣屬,他只有誓死相從,直到雒城之下。
「統率眾攻城,為流矢所中,卒,時年三十六。
」
劉備是一個苦命的人,他出身低下,剛剛踏足天下的時候他的政治影響力幾乎可以說是沒有。
與曹操孫權等簡直不可同日而語。
依靠著自己的屢敗屢戰,他一路走到了今天,禮賢下士,招攬人才。
若有天命之說,似乎真的有些天不佑漢。
一代英才龐統,英年早逝,留下了那未竟的夢。
龐統戰歿後,劉備甚是哀痛,每每提到龐統,便是痛哭流涕。
那一刻,我相信,劉備是真心的。
他欣賞與懷念那個敢與他說
「伐人之國而以為歡,非仁者之兵也」的鳳雛,懷念這個與孔明不一樣的謀主,斯人已逝,他所能做的就是追賜,來彌補內心的傷悲。
可以說,在劉備入蜀的前期,龐統的作用超過了法正,甚至說比過了孔明。
那是屬於他的榮耀,屬於他的功績。
陳壽在《三國志》龐統本傳的結尾,將其與曹操的骨幹謀臣荀彧相提並論。
可以說,有著很大的合理性。
但是,荀彧所顯露出的奇謀與龐統不相上下,其精湛的政務能力,似乎要高於龐統。
不過,這也可能是因為,歷史並沒有給龐統更好的展現其政務能力的機會。
可是,在那個群英薈萃的年代裡,身為策士謀臣,奇謀與政務並行,奇謀又高於政務的龐統,可能於蜀漢內部來說,似乎還是要弱於諸葛亮一線。
但是他的眼界、心胸、個人修養是要強過很多策士的,綜合來說,他足以稱之為三國時期的一流謀臣,自然也就當得起鳳雛的稱號。
此人能力勝於諸葛亮,為何死後一千多年的血墓無人盜
在距德陽市以北約十五公里的鹿頭關,有一個墓,此墓的墓主人是在三國時期同諸葛亮排在同一級的高人,說到這裡大家應該明白是誰了,沒錯就是人稱鳳雛的龐統。現在這裡已經成為四川一個著名旅遊風景區,而且還特...
龐統是劉備稱帝的墊腳石,劉備是諸葛亮完成統一的後腿,都是天意
在那個戰火紛飛人心不定的世界,良禽折木而棲,無能者苟且偷生,選取一個有潛力的領頭,就能發揚光大,今天小編就來跟大家聊聊,為何劉備得臥龍鳳雛最終還是未能完成夢想。
諸葛亮一生最失敗的四件事,直接導致了蜀漢的滅亡,看看是哪四件
諸葛亮在中國歷史上是婦孺皆知,不管在正史還是演義中,諸葛亮都是一位德才兼備的優秀人才。他輔佐劉備從零開始,一步步建立鼎立三國的蜀漢,戰爭中他的神機妙算與運籌帷幄令人折服,木牛流馬、諸葛連弩等發明...
三國蜀中大將,龐統不是他射死的,他也不是被諸葛亮所殺
由於《三國演義》的高度渲染,張任變成了一個非常知名的人物。因為他跟劉備的兩大軍師「臥龍」「鳳雛」扯上了重大幹系。《三國演義》中說,「鳳雛」追隨劉備前去奪取西川,蜀中大將張任一開始就看劉備不順眼,...
諸葛亮一生五大敗筆,不說征戰,只說事實
敗筆之一 ——出山相助奸雄劉玄德「劉備何如人也」? 且先聽聽劉備的對手曹操, 蔡瑁和呂布對劉備的評價。操曰: 「沛郡小輩, 妄稱 『皇叔』, 全無信義, 所謂外君子而內小人也」; 瑁曰: 「劉備...
諸葛亮天人之才,龐統何德何能敢與諸葛亮並稱「臥龍」「鳳雛」?
臥龍諸葛孔明大家都認識,但還有誰記得與之齊名的鳳雛龐統龐士元嗎?龐統何德何能與諸葛亮齊名,許多人對此都是嗤之以鼻,認為這就是一個笑話。但是大家應該注意到《三國演義》是一千多年後編的小說,是非功過...
與諸葛亮齊名的他,如果沒有英年早逝,是否會改變三國的進程?
自從水鏡先生司馬徽說出那句大名鼎鼎的「臥龍鳳雛,二人得一,可安天下!」之後,鳳雛龐統這個與臥龍諸葛亮齊名的男人,名聲算是在民間徹底打響了。島主上一篇文章聊到了臥龍諸葛亮,很多朋友表示對鳳雛也很感...
漢中王劉備的四大王牌軍師,得一可安天下
東漢末年,公元161年,漢中王劉出生在河北省涿州市,自稱西漢中山靖王劉勝之後。劉備少年時拜盧植 為師;早年顛沛流離,備嘗艱辛,投靠過多個諸侯,曾參與鎮壓 黃巾起義 。先後率軍救援北海相孔融 、徐...
此人是劉備的重要謀臣,陣前戰亡,埋葬之地有個恐怖的名字
熟讀漢末三國歷史,劉備手下的文臣武將可以說是三國時代最少的,早期的顛沛流離,蹉跎半生,直到赤壁之戰後,劉備才開始慢慢的站住腳,掌握的一定的地盤,同時也吸收了不少人才,其中謀臣就來了兩位,分別是臥...
龐統臨死之前悲鳴八字,諸葛亮聽完之後心中五味雜食
相信只要看過歷史的讀者都知道這樣一句話,那便是臥龍鳳雛,得其一人便可安得天下,這句話幾乎是年幼老少皆知的一句話。對於臥龍諸葛亮的事跡,大家幾乎可以說是人人皆知,甚至在三國後期,臥龍諸葛的名氣已經...
蜀漢出彩的謀士太少了,如果這二位不死,歷史也許將會不同
如果有輪迴天生之術,如果可以黏土轉生,如果這二位不死,蜀漢將會改寫歷史。龐統、法正,都以各自的特點彌補了蜀漢智囊團缺失的部分,歷史讓這兩位明星冉冉升起,卻在他們正要大放異彩之時過早的隕落了,不僅...
龐統真的有才幹嗎?他當的起「鳳雛」的稱號嗎
於《三國演義》來說,臥龍、鳳雛,二人得一,「可安天下」這一說法似乎被絕大多數人認可了。儘管我們都知道,哪怕是歷史演義,得到伏龍、鳳雛的劉備最後也並沒有全有天下。但是人們所認可的,並不是劉備得到臥...
在三國中唯一一位和孔明能並駕的謀士,他雖長相奇醜,但謀略遺留
龐統(179年-214年),字士元,號鳳雛,漢時荊州襄陽(治今湖北襄陽)人。東漢末年劉備帳下重要謀士,與諸葛亮同拜為軍師中郎將。與劉備一同入川,於劉備與劉璋決裂之際,獻上上中下三條計策,劉備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