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在曹營心在漢,此人的孤獨遠遠不是徐庶可比的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公元216年,曹操接受漢獻帝的冊封,成為魏王,位極人臣。

鄴郡漳河邊的銅雀檯燈火通明,映照著壯麗的大魏江山。

曹操志得意滿,俯視著自己三十年打拚出的半片天下,卻不知道此時的他,還能否想起這個新成立的王國最重要的奠基人之一,那個曾經被他稱作 「吾之子房」 的人。

他就是被譽為 「王佐之才」 的荀彧。

公元212年,曹操聽從以董昭等人為首的建議,想進位國公,稱魏公、加九錫 (。

出人意料的是,曹操的想法卻遭到了首席謀士荀彧的反對,而從此之後,曹操跟荀彧便有了心結。

荀彧認為,曹操 「本興義兵以匡朝寧國,秉忠貞之誠,守退讓之實 ; 君子愛人以德,不宜如此」。

說白了,荀彧就是在對曹操說,「你要做的應該是匡扶大漢,治理國家,自己進爵稱公為王的事兒,你還不夠格」。

二十多年來,曹操可謂是對荀彧言聽計從,可這次,他不打算聽荀彧的了。

不僅不聽,曹操還要除掉他。

同年,荀彧就被曹操掉離了都城許昌,加入了征討孫權的大軍,不久之後,荀彧就憂憤交加,病死在了壽春。

關於荀彧的死,說法有許多。

除了病死,最有名的一種就是小說 《三國演義》里流傳的版本:一天荀彧收到了曹操贈送的食物,打開一看,食盒裡卻是空的,於是荀彧會意,服毒自盡。

這種說法更加露骨地展示了曹操對荀彧反對自己稱公的不滿,與其說荀彧服毒自殺,不如說曹操送了一包無形的毒藥,荀彧收到後,心也就死了。

然而不管這種說法真實與否,荀彧的死都是與曹操有關的,因為他反對曹操進爵稱公,曹操嫌他礙事兒了。

事實上,荀彧如果要怪曹操對漢室不敬,可能首先他要怪自己,因為 「挾天子以令諸侯」 的戰略方針,是荀彧力排眾議才說服曹操的。

換句話說,沒有荀彧,也就沒有曹操控制下的大漢朝廷,更不會有後來的魏公、魏王、魏帝。

時間轉回到公元195年,那時中原群雄逐鹿,漢獻帝顛沛流離,各路軍閥對其你爭我奪,連一頓飽飯都吃不上。

當時的荀彧,既是為了曹操的霸業,也是為了安定大漢朝庭,力主曹操進軍洛陽,迎接漢獻帝。

而歷史也證明荀彧這一步棋走得很妙,自此以後,漢獻帝不僅有了飽飯吃,還一輩子沒有受過戰亂的侵擾,漢朝中央政府得以在曹操的庇護下穩定存在;曹操的實力也從此之後突飛猛進,迎來了人生的轉折點。

不過,如果荀彧當時就知道曹操將來會稱公為王,如果荀彧當時就知道自己慘死的命運,他又會如何做呢,我們不得而知。

但可以肯定的是,荀彧的理想之路已經漸行漸遠,直至與之背離。

理想破碎的荀彧在曹營中是孤獨的,而這種孤獨卻也是他自己造成的,可悲亦可嘆。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第一百六十四章 荀彧之死!

書接上回卻說丞相大將軍曹操聞聽江東吳候孫權起兵來犯,徐州合肥門戶大急!一時之間曹操便急忙召集手下的文武大臣們前來商議對策!最後曹操決定起兵與江東吳候孫權決戰合肥!同時聽從了軍師荀彧的計策,便命令...

第一百七十章 曹操封王!

書接上回卻說曹操帥令北方軍和江東吳候孫權、大都督周瑜兩人帥令的江東軍在濡須口激戰了兩個多月,彼此之間損失無數!勝負各半,並沒有分出勝負!最後因為曹操擔心漢興王劉皇叔的方面,不想把這場戰役在打的...

曹操始終沒稱帝,竟然是因為一個男人

熟讀三國的朋友都知道,荀彧是作為曹操統一北方的首席謀臣和功臣,被世人稱為「王佐之才」。他居中持重達十數年,處理軍國事務,被敬稱為「荀令君」。他在建計、密謀、匡弼、舉人多有建樹,被曹操稱為「吾之子房」。

荀彧之死的幾點思考

三國志的原文:十七年,董昭等謂太祖宜進爵國公,以彰殊勛,密以咨彧。彧以為太祖本興義兵以匡朝寧國,秉忠貞之誠,守退讓之實;君子愛人以德,不宜如此。太祖由是心不能平。會征孫權,表請彧勞軍於譙,彧疾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