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繼關羽後的三國第一名將!差點成為第一戰神!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關羽與劉備分開後,被曹操圍困在土山,為了保護家小,被逼「約三事」,以「降漢不降曹」作為屈服的條件,這件事不只反映出關羽的忠實義氣,也反映出曹操的飯量。

本來這並非史實,包含以後的「過五關斬六將」均是《三國演義》當中的故事。

關羽在曹營時,「除張遼外,獨與徐晃交厚」。

這不只僅因為三人都是降將(關羽是劉備部下,張遼是呂布部下,徐晃是楊奉部下),更因為他們都是山西人,都屬於其時名聞全國的并州馬隊集團。

三國期間,來自山西并州的馬隊加入了不一樣的政治集團,變成了一隻戰鬥力驚人的部隊,其間最著名的是呂布帶領的最大的一支集團,在三國前期可謂百戰百勝,乃至有過攫取全國的時機。

可是因為缺乏政治綱領領導無方,并州馬隊各部先後失利,紛繁被袁紹、曹操等集團吞併,其直接結果是并州區域的劉豹匈奴集團坐大,終究起兵滅亡了東漢全國。

關羽、張遼、徐晃匯集到了曹操麾下,村民鄉音鄉情,有些私交是很可以了解的。

關羽回到劉備的部隊後,依舊是百戰百勝,終究在荊州當陽大北(電影《赤壁》開篇體現的即是這段前史),但這次大北反而成了聯吳抗曹的開始,赤壁一戰,劉備跟著周瑜取得了大勝,在荊州區域站穩了腳跟。

關羽也屢立戰功,變成劉備手下最主要的將領。

華容道關羽義赦曹操也是演繹的故事,關羽看到曹操魂不守舍時的心情很難用言語來表述。

他假如知道是諸葛亮成心派他捉放曹,讓兄長的大業毀棄在自個手上,依關羽的脾氣是不會寬恕諸葛亮的,劉備也不會錯失這千載一時的時機。

《三國演義》里對關羽與張遼、徐晃等老鄉的豪情描繪儘管著墨不多,但要言不煩,如,華容道一節,「關羽正要喝止,互見張遼從馬前跑過,忍不住一聲長嘆……」。

這說明關羽確實是個重豪情的人,這種重豪情簡直動搖了他的集團態度。

劉備、諸葛亮、張飛、趙雲等率主力入益州作戰,防守荊州的使命就落在關羽身上。

關羽率荊州部隊主力北上,首要打敗曹仁,圍了樊城;以後圍城打援,大北于禁、龐德帶領的聲援大軍,俘了于禁殺了龐德,一時間華夏大震,人心惶惶,曹魏乃至有遷都之議。

可是,此刻取勝的關羽卻陷入了一種為難的地步,樊城打不下來,華夏攻不過去,撤離又前功盡棄。

疑問的要害,即是荊州和益州遠隔數千里,戰略協同不易,調兵聲援更難。

儘管駐關中的蜀漢軍對關中繼續堅持壓力,可是曹魏終於抽得出力氣來,集結又一支援軍,從北向南猛攻關羽,並終究擊退了關羽部隊。

這支曹軍的統帥,就是關羽的老鄉老友——徐晃。

人們更多讚賞東吳呂蒙、陸遜的白衣渡江,卻很少注意到前史上徐晃帶領曹魏援軍在北線戰場上的出色成功。

徐晃帶領著暫時集結的聲援部隊南下後,很快抵達荊州蜀漢軍圍城陣地的外圍。

關羽關於曹魏的又一波援軍早有心理準備,做了精心安置,不只深溝高壘,嚴防死守,乃至有誘敵深入,再次全殲此部敵軍,順勢攻下樊城,席捲華夏的壯志。

不料,徐晃以冤家路窄勇者勝的氣魄,率全軍突然殺入蜀漢軍的防護陣地,一路上斬關奪寨,勢如破竹,生生從內部打破了關羽部隊的防護系統,強逼關羽慌亂撤軍。

曹操在戰後觀察荊州軍防護陣地時,對其剛強固執留下了深刻的形象,繼而對徐晃的戰功高度讚賞。

關羽重豪情講義氣,徐晃卻不因與關羽有私家友誼而廢公務,假如說關羽的失利,是糜方和傅世仁不出兵幫助的原因,不如說徐晃指揮戰爭有方更恰當。

徐晃取得了北方戰爭的成功,南面東吳軍又抄了後路,關羽被逼向西流亡,終究敗走麥城,致使了兵敗被殺。

可是,論起破關羽榜首功,還得說深入險地、基地開花的徐晃。

《三國志魏書徐晃傳》載,徐晃是曹操部下「五子良將」之一,參與過屢次嚴重作戰,智勇雙全,戰功卓著,治軍有方。

曹操曾稱譽徐晃:「徐將軍可謂有周亞夫之風矣。

」樊城之圍成功後,曹操說:「賊圍塹鹿角十重,將軍致戰全勝,遂陷賊圍,多斬首虜。

吾用兵三十餘年,及所聞古之善用兵者,未有長驅逕入敵圍者也。

且樊、襄陽之在圍,過於莒、即墨,將軍之功,逾孫武、穰苴。

」由此看來,繼關羽以後,徐晃當屬三國榜首名將。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三國真正的常勝將軍應該是徐晃

一個時代總會有那麼幾個人感動世人,留在歷史深處,從來沒有平白無故的偏袒也沒有無緣無故的愛。他們之所以青史留名正因為他們的勇略,在那個屬於他們的戰場熠熠生輝。人言為將者,披堅執銳,身先士卒,賞必行...

道教人物—關羽

關羽(?年-220年),字雲長,本字長生,司隸河東解人(今山西省運城市),約生於東漢桓帝延熹年間,漢末三國時劉備的重要將領。與張飛並稱「萬人敵」。建安四年(199年),受封漢壽亭侯。赤壁之戰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