覺得自己笨,不聰明?別怕,腦科學家教你如何用閱讀改造大腦

文章推薦指數: 81 %
投票人數:11人

現代人忙忙碌碌,燈火輝煌的背後是熬夜、加班,用腦過度已然成為很多人職場人的常態。

大多數人出於對腦未知的恐懼,便通過吃核桃,吃各種保健品去補腦。

醫生證明,核桃中確實有物質能增加腦溝壑的,但必須要有量的積累,這個量至少得一噸。

腦細胞是一種不可再生的細胞,在0~6歲是腦神經細胞發育的關鍵期,發育完成80%。

可是大部分的人等到有自主意識時已經錯過這個關鍵期,那是不是意味著毫無翻轉提高的可能呢?不盡然,雖說腦細胞不可再生,卻可以通過鍛鍊來開發改善。

日本著名腦科學家茂木健一郎提出:通過閱讀可以改造大腦。

此閱讀非彼閱讀,茂木健一郎提倡的閱讀並非將信息原封不動地複製到大腦,而是提倡將獲得的知識和自己過去與未來的經歷相結合,並產生新的意義。

只有經歷了這種不斷發酵的過程,知識才能在人的頭腦中沉澱下來,形成「智慧與見識」。

這個思考也是他新作《如何用閱讀改造大腦》這本書中的重要觀點。

隨著網絡時代的崛起,很多人覺得網上你想要的知識都有,沒必要特地把知識積累在大腦里了,這種觀點可能是讓大腦止步不前的罪魁禍首。

如果不注重通過閱讀獲得新知識,讓新知識和頭腦中已有的舊知識建立起聯繫,那麼你的大腦也終將止步,甚至可能倒退。

換句話說,閱讀必須帶有思考,才會讓大腦得到鍛鍊。

一、三世人生書中悟

茂木健一郎之所以如此推崇用閱讀改造大腦,除了因為本身是個腦科學家外,還是個閱讀達人,對閱讀和大腦之間的研究頗深。

曾出版《創意大腦》、《大腦活用學習法》、《大腦活用工作術》等關於腦科學方面的著作。

茂木健一郎從自身作為一個作者的經歷讓他更肯定,書是一個人思想觀點的結晶,完成一本書需要反覆不斷地推敲與增刪。

三世人生書中悟,無書只得一世休,透過一本書,你可以看到前人、名人的人生,甚至可以進行思想對話,等於多活了幾輩子。

其次,書中還可學得語言表達

書本的語言是反覆錘鍊過的,而生活中,語言是我們的根基之一,語言能力的差異決定了人在感受事物的方式、看待世界的方式、面對世界的行動方式以及與他人交往方式上的不同。

包括我們國家在小學語文課程標準都這樣制定:語文是一門學習語言文字運用和綜合性、實踐性的課程。

語文課上就是想要培養孩子口頭和書面表達。

當一個人熟悉了各種各樣的表達方式,就可以更好地表達自己,在生活中也能提高聊天能力。

二、閱讀改造大腦的關鍵點

很多時候,我們習慣用世俗的尺度衡量判斷一個人聰明與否、學習能力如何,茂木健一郎在《如何用閱讀改造大腦》這本書中提到,判斷一個人聰不聰明,從長遠來看並無意義,真正重要的在於,一個人能否專注於某項事物。

專注、熱愛這才是大腦改造的關鍵點。

而專注和熱愛不是憑空產生,要我們自身在紛繁的世界中去逡巡,而讀書是一條途徑,讀書在潛移默化中培養基本的腦力

想要通過讀書來改造大腦可以注意幾個關鍵點:

關鍵點一:廣博,不分領域雜讀

解剖醫生可以看推理小說,理科生可以看文學,文科生也可以多閱讀理性思維的書。

茂木健一郎推薦先廣泛閱讀,打開視野,因為我們實在無法預知怎樣的知識才會對自己有用,解剖醫生退休後可能變成推理小說作家,文科生有了理性思維思考可能更具有思辨性……知識不嫌多,多學有益。

古人也有「廣博而後精深」的古話,「廣博」是「精深」的基礎,先擴大讀書領域,廣泛接觸各行各類,你才能更準確地找到自己喜歡的並深入研究的專項。

關鍵點二:一天只讀十頁,同時閱讀多本書

一天只讀十頁,這種辦法適合讀書習慣培養的初期,把一項大任務細化拆分開來,降低心理上的難度,避免好高騖遠,一開始便想著三天看一本書,結果只是三分鐘熱度。

這個觀點和史蒂芬·蓋斯《微習慣》中的觀點一致,微習慣是一種非常微小的積極行為,因為太小,小到不可能失敗,正因為這樣才不會給自己造成任何負擔,卻更容易堅持。

讀書習慣從一天十頁開始,健身習慣從每天做一個伏地挺身開始,堅持下來你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穫。

茂木健一郎不反對同時閱讀多本書,在不同場合看不一樣的書又何嘗不可呢?有大塊時間時可以看比較費神的專業書,地鐵上可以看比較容易拿起放下的書,衛生間十分鐘可以看看消遣讀物……

關鍵點三:和各行各業的人做朋友

有的過於專業的書看起來太難,比如編程、醫學等等,不妨和了解那些知識的人做朋友,從朋友那借來知識。

聽別人講,聽得津津有味也是別有趣味。

關鍵點四:在網絡時代,珍惜閱讀紙質書的機會

網絡內容多而雜,大多數人只能窺其一角,七零八碎,缺乏系統性。

如果你想系統了解一個人,可以先從看這個人的傳記開始;了解哲學可以看哲學的發展史。

有了大體的框架,便可以開始往框架里塞東西,對哪部分感興趣便看哪部分,而紙質書還是首選。

關鍵點五:培養辨別好文章與壞文章的能力

看文章需要有思考,沒有思考的複製粘貼只會使大腦退化。

學會自己分辨文章好壞,勿要人云亦云。

關鍵點六:學會速讀

速讀會降低書的理解程度,但可以把握書的整體感覺。

有些書速讀即可,不喜歡的書,只想大致了解的書都不妨試試速讀。

速讀可以從三步進行:先瀏覽目錄,掌握整體框架;在找感興趣的標題進行重點閱讀;最後翻看全書,掌握大致內容。

三、找好書樹標杆

淺嘗輒止無法改造大腦,閱讀還是要接觸優秀的書籍,優秀的文章,想要找到促進自己成長的書籍不妨試試幾個小辦法。

1、閱讀各個領域的權威。

這是通過接觸優秀的文章來提高個人素養。

各行各業都有極為出色的人物,不妨多看看這些行業標杆。

2、聊天中願意討論的書。

一般而言,判定一本好書的關鍵就在於「會不會想要談論此書」。

當你多次聽到身邊的人談到一本書時,不妨也拿起來看看。

最後,茂木健一郎還列舉了對於他來說十本可供一生使用的書籍:

了解國家與個人,思考自由——《自由選擇》米爾頓·弗里德曼

構建人類基石——《悲劇的誕生》尼采

了解理科思維——《別鬧了,費曼先生》理察·費曼

發現心靈美——《玻璃門內》夏目漱石

了解宇宙與地球——《從太空歸來》立花隆

努力活在當下,尋找自我救贖——《伊凡·傑尼索維奇的一天》索忍尼辛

學習日本之心——《枕草子》清少納言

了解他人痛苦,與黑暗對峙——《獄中記》奧斯卡·王爾德

培養思考能力——《莫扎特 所謂無常》小林秀雄

窺見複雜人性——《浮士德》歌德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閱讀改造大腦?是的,你讀的築成你的思想

看了幾季的奇葩說,我最喜歡的是史航老師。他其貌不揚,但很沉穩從容,話語之間能看出文化底蘊和胸中丘壑。對他稍有了解的人都知道,他讀過很多書,並且家中到處都是書。每次搬家,書都會成為他最重的「負擔」...

讀書,是改變一個人認知層次的最好方法

說到讀書,就不得不提愛閱讀的德國人。在德國,讀書是一種國民文化。無論是在車站,路邊的咖啡館,還是公園的草坪上,隨處都能見到正在讀書的人。作為一種文化地標,德國的書店、報亭或者借書亭也是隨處可見。...

如何培養低齡孩子良好的閱讀習慣?

隨著繪本的流行、親子閱讀的普及,越來越多的孩子愛上閱讀。但是不同年齡段的孩子也呈現出不同的閱讀習慣,你家的孩子是否會纏著你就同一本書,不停的重複直到你成為語音復讀機?你家的孩子是否會一邊聽著你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