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中,這四位是連武聖關羽都懼怕的存在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文 | 趙丹陽

我們都知道關羽是一位勇略絕倫、義薄雲天的豪傑,但同時也是位剛愎自用、傲氣凌人的武夫。

那麼就是這樣一位不可一世的人物,居然會在四名敵國將領面前,鋒芒盡收,謙虛禮讓起來。

究竟是誰能夠讓其如此折服呢?

一、魯肅

當年劉備平定了益州之後,為了成就霸業,仍不肯將荊州的蜀郡交還,同時還給關羽增兵三萬,以固防守。

魯肅為大局著想,邀請關羽單刀赴會,進行約談。

其部下都擔心羊入虎口,極力勸阻,可他卻毫不畏懼。

會上,魯肅多次指責關羽君臣背信棄義,並據理力爭。

按理說關羽素來驕傲,此時又以三倍軍力凌於其上,不該示弱,然而最後卻十分意外的選擇了沉默不語。

不久後,「備遂割湘水為界,於是罷軍」。

雖說劉備、關羽最終肯割讓城池,主要是因為曹操南征在即,兩家急需重修盟好,但同時也可看作是二人對魯肅當初向孫權「力主借地」之高風亮節的回報。

二、周瑜

當年曹操攻克了荊州之後,對劉孫聯盟可謂是枕戈待旦。

以劉備、關羽為首的文臣武將無不憂心忡忡,然而周瑜卻說要以區區三萬兵力,破曹操的數十萬大軍,不僅關羽所部的水軍不以為然,就連劉備也心存疑慮。

可最後他卻真的成功了,尚未火攻,只憑藉地利的設伏就令曹操千里舳艫,數月難下。

曹操無奈,只得「引次江北」。

至此,關羽所部的水軍心悅誠服,就連劉備也都發出「公瑾文武籌略,萬人之英」的浩嘆。

如果說這次,僅僅是令劉備、關羽等人贊其兵法和勇毅的話,那麼後來他提出的「欲進取巴蜀,結援馬超以斷操之右臂,而還據襄陽以蹙之」的建議,就足以讓二人嘆其胸懷天下的智略了。

可惜的是天妒英才,其人早逝。

三、張遼

當年呂布率殘兵投奔劉備,關羽、張遼二人第一次相識於徐州;後來張遼降曹,劉備也寄居其下,二人再次相逢,時間約為一年;兩年後,曹操擒獲關羽,拜為偏將,同年四年,二人共解白馬之圍。

在這斷斷續續,聚少離多的六年時間中,關羽和張遼的交情之深,就連曹操都是知道的。

所以後來曹操才獨派張遼去探問關羽的去留問題。

(曹公壯羽為人,而察其心神無久留之意,謂張遼曰:「卿試以情問之。

」)

那麼關羽為何會如此看重張遼呢?小編認為最重要的一點還是他們的忠肝義膽。

關羽一生只認劉備,而張遼自從歸降曹操之後,也終身為曹魏集團披肝瀝膽,在所不惜。

對於他,曹操以「質忠性一,守執節義」八個字嘉其為人,曹丕則以「古之召虎」蓋棺定論。

四、徐晃

《三國志·關羽傳》注引《蜀記》曰:「羽與晃宿相愛,遙共語,但說平生,不及軍事。

須臾,晃下馬宣令『得關雲長頭,賞金千斤。

』羽驚怖,謂晃曰『大兄,是何言邪!』晃曰『此國之事耳。

』羽不能克,引軍退還。

從這段史料的記載來看,我們不難發現,關羽對於徐晃可謂是敬畏有加。

這主要歸功於他們二人軍略相差無異、戰績相當,故能英雄惜英雄。

我們來看徐晃所歷經的戰役,無論是徐州之戰、太原之戰還是河內之戰,其所採用的戰略總結起來無外乎「聲東擊西、甘冒奇險,以少制眾」這十二個字。

而這其中的要義,也多為關羽所用。


另外,關羽在投曹期間,雖說戰功非凡,睥睨群豪,可是他每一立功,徐晃隨後也必有捷報,前後相差不過數日。

關羽這邊剛斬了顏良(策馬刺良於萬眾之中,斬其首還),徐晃那邊立馬就揮軍直上,殺了文丑(進至延津,破文丑,拜偏將軍)。

更為重要的是,徐晃不但武力值超群,更是能拉攏文臣武將,容民畜眾。

這相對於關羽只知道籠絡士卒,卻輕謀士的做法,更勝一籌。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關羽最敬畏的四位敵國將領是誰?

關羽是一個義薄雲天、勇略絕倫的豪傑,同時也是一個傲氣凌人、剛愎自用的武夫。陣斬顏良、水淹七軍謂其勇略,爭功諉過、不恤君子謂其驕狂。對於雄烈過人的馬超,他敢於叫板「超人才可比誰類」,對於久經沙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