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人的讀書筆記有哪些特點?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我在以前的文章中將讀書筆記分為三大類型:重點標記式筆記、碎片思考式筆記、整理輸出式筆記。

前兩種筆記方式是整理輸出式筆記的基礎,或者說前兩種筆記方式是後一種筆記的初級階段。

那麼,牛人的讀書筆記有哪些特點呢?

1、能夠取代原書

在《錢鍾書手稿集》的序言中,楊絳這樣描寫錢鍾書做讀書筆記的習慣:

「他做筆記的習慣是在牛津大學圖書館Bodleian讀書時養成的。

因為Bodleian的圖書向來不外借。

到那裡去讀書,只准攜帶筆記本和鉛筆,書上不准留下任何痕跡,只能邊讀邊記。

或許錢鍾書在去牛津大學讀書之前,就已經養成了做讀書筆記的習慣;或許真的是因為牛津大學嚴格圖書館制度;但無論是那種情況,我們可以從楊絳描述的序言裡看到錢鍾書式筆記的幾個特點:

鍾書做一遍筆記的時間,約莫是讀這本書的一倍;

有書就趕緊讀,讀完總做筆記;

鍾書每天總愛翻閱一兩冊中文或外文筆記,常把精彩的片段讀給我聽;

除了極小部分是鍾書用兩個指頭在打字機上打的,其餘全是手抄;

一部一部細讀,並勤勤謹謹地做筆記;

借的書還,買的書送人,只保留筆記;

全部外文筆記共三萬四千多頁,中文筆記數量與此相當;

筆記分三類:外文筆記,中文筆記和日扎;

任何人讀錢鍾書的文章都會驚訝與錢鍾書的記憶力。

而楊絳說:「他只是好讀書,肯下功夫,不僅讀,還做筆記;不僅讀一遍兩遍,還會讀三遍四遍,筆記上不斷地添補。

所以他讀的書雖然很多,也不易遺忘。

」如果說讀書是學習的一種形式,那麼他一定包含「輸入」和「輸出」兩個方面。

我們一直強調「知道」和「做到」同等重要,其實也是在說「輸入」和「輸出」的關係。

根據自己的經驗,我在對輸出式學習法下了一個定義:將有反饋的輸出建立在輸入前端,不斷進行有反饋的輸出並與輸入交替進行,保證輸出總量大於輸入總量的一種學習方法。

也就是說學習的過程是不斷的輸出,反饋,輸入,思考,再輸出的一個過程。

從楊絳的描述來看,錢鍾書的輸出除了體現在他的讀書筆記上,還體現在他會把自己的讀書筆記讀給楊絳聽。

這就是在尋求一種反饋。

只不過,我猜想,對錢鍾書來說,這種反饋已經不關乎他是否進入下一輪的「輸出輸入」的循環了。

另外,從楊絳的描述中看,印證了「輸出總量大於輸入總量」的說法。

錢鍾書的輸出時間總量(做筆記)要比輸入時間總量(讀這本書)多出一倍的時間。

單純從輸出的文字書和輸入的文字書,不好比較這個量的大小,但有這本書引發的思考,可能要遠遠大於這本書本身。

我在讀《我為什麼加入中國共產黨》這本書時,也有很大的體會。

有時候,覺得語言和文字來的太慢,如果有一種機器能夠直接記錄我腦中一閃念的想法,那該多好。

萬維剛在《萬萬沒想到》中說:筆記最好要寫到可以取代原書的程度。

我想更進一步說:好的讀書筆記不但能夠從思想脈絡上取代原書,而且筆記本身在你回看的時候還能夠給你帶來新一輪的啟發。

好的筆記應該是主動的,活的;優秀的讀書筆記更應該是有靈魂的。

達文西的筆記本看起來是完全雜亂無章的,涉及到的內容太多:心得、想法、實驗記錄等等。

但後人認為達文西的筆記是最值得閱讀的。

尤其是他手滑的人體解剖圖更像是藝術品。

我們根本無從知道這些奇奇怪怪的想法到底是如何進入達文西的腦子裡。

而對他來說,最大的困難就在於想法實在太多,根本來不及整理。

有人說,如果整理了,人類科技水平至少提前三十年。

可以看出,筆記不需要太過於有章可循。

像高中生那樣記知識要點的式的筆記——碎片思考式筆記——只能給我帶來第一輪的思考。

而讀書筆記雖然在筆記的範疇內,卻又有他的特殊之處。

2、既見樹木,又見森林

我們讀書最長犯的錯誤就是只見樹木不見森林。

我們和容易拿「顯微鏡」去讀書。

只看到這個故事很有意思,而忘記了整本書的中心。

記得中學做閱讀訓練時,老師就不停的強調,一定要注意文章的中心,一定要注意段落的中心。

脫離的中心,所有的句子都可能在你的曲解下產生其他的意思。

這讓人想起現在的網民往往在看到一條新聞時總是義憤填膺並不斷發出感慨:這個世界太糟了。

實際上,脫離了時代主旋律去看這條新聞,必然犯了「只見樹木不見森林」斷章取義的錯誤。

3、帶走讓人怦然心動的亮點

讀川哥的書,我整理出來大約四千字的亮點。

但不是說那麼一本書只有四千字的亮點。

實際上,這只是我讀第一遍時候發現的亮點。

我想在多讀幾遍一定還有其他亮點。

但無論如何,帶走你認為的亮點,一定能夠幫助你給自己的知識體系上添磚加瓦。

而哪些是亮點呢?公式是亮點?優美的句子是亮點?新鮮的觀念是亮點?都是,也都不是。

我曾說:留下的東西一定是你觸摸到他一瞬間的時有怦然心動感覺的物品。

同樣的道理,如果在你第一次讀到他的時候就怦然心動,那就是亮點。

這個時候就需要重點標記了。

因為,你還來不及考慮太多,畫下來再說。

然後順便在書的空白處寫下你的感受或思考。

和物品整理一樣,在進入整理輸出筆記時,你會發現之前讓你怦然心動的地方,有的已經不再新鮮,那就是需要捨棄的部分;有的還讓你為之心動,那就開始整理。

實際上,我在讀川哥的書時,第一遍標記出的亮點至少有一萬字,而在整理輸出式過濾掉了至少一半的內容。

而剩下的內容,真是讓人愛不釋手。

4、要有自己的思考

簡單的抄錄好詞好句那是小學生做的事情。

由原文引發的思考或感受才是關鍵之所在。

而這些思考和感受也才是筆記的靈魂。

否則,就是在做一台複印機的工作。

例如我在讀到《過渡自信是創業者的通行證》中的一句話時,就寫下了「一般的成功都是努力後必然的結果,而巨大的成功都是努力後偶然的僥倖」。

而原話是:「如果你一輩子謹慎小心,幹什麼事情都謀定而後動,你的生活再差也差不到哪去;而如果你勇於承擔風險、大膽嘗試,你可能會特別失敗,但也可能特別成功」。

或許我的感受與原文有差距,但這至少代表了我此時此刻的想法。

如果要進一步論證我的想法,那完全可以就此展開思考。

實際上,這些思考和感受無論是強制輸出還是真的有感而發,最終的效果都是一樣的——用輸出倒逼輸入,根本不可能停下學習的腳步。

一旦進入這個循環,你每天一定有做不完的事兒。

5、讀書筆記是網狀的

我在《如何找到自己感興趣的書?》中提到「如果把一本書比做漁網上的一個節點,那參考文獻就是在告訴你其他節點在哪裡」。

同樣的思路,優秀的讀書筆記一定記錄了你的新發現——這本書和之前讀過的書的聯繫。

當然,這一條還是有點難度的。

因為,網狀的讀書筆記建立在大量閱讀的基礎上。

如果之前就是空白,何談聯繫?而大量閱讀還有一個好處——讓你的閱讀效率越來越高,加速你的成長,畢竟人的精力是有限的。

經濟學家泰勒·科文最著名的就是他的閱讀速度。

他看一頁書的速度幾乎是別人看一個標題的速度;更可怕的是他的確知道讀過的每本書的關鍵。

他的秘密就是「關鍵是你之前已經躲過很多很多書。

而且你必須很久以前就開始讀書了。

這樣呢,或許你就知道當前這本書給你要帶來什麼了。

(The best way to read quickly is to read lots. And lots. And to have started along time ago. Then maybe you know what is coming in the current book.)」

這樣,在你大量閱讀之後,一定會逐步形成你的網狀讀書筆記,而這個網狀的讀書筆記正好是對你的知識體系的可視化。

這一點又異常重要。

可視化的東西往往能夠引起人們更多的關注,當你看到你自己的成果時,你腦海中充滿的是喜悅和自信。

6、讀書筆記無定勢

常見的讀書筆記一定是文字或者塗鴉。

而牛人們的讀書筆記簡直讓人膜拜。

例如萬維剛說每天開車上班的時間用來聽書(輸入)。

停車之後幾乎從不立即下車,而是打開手機中的印象筆記,對著耳機線把剛剛聽過的這段書的感想心得記錄下來。

之後在把這些錄音整理成文字。

三十分鐘的書,錄音通常只有三到五分鐘,而錄音中都是他的心得和評論。

這樣說來,錄音也算是筆記的一種罷。

對普通人來說,這種錄音筆機可能難以掌握。

但稍微動動心思就可舉一反三。

比如和朋友探討某個問題的時候進行錄音,回來之後再整理成筆記。

也是不錯的選擇。

最後,以《窮查理寶典》的作者芒格的話結束:我這輩子遇到的聰明人(來自各行各業的聰明人)沒有不每天閱讀的——沒有,一個都沒有。

沃倫讀書之多,我讀書之多,可能會讓你感到吃驚。

我的孩子們都笑話我。

他們覺得我是一本長了兩條腿的書。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關於讀書,這才是正確的打開方式

今年2月6日 ,美國SpaceX公司所擁有的世界最強大的現役運載火箭「獵鷹重型」發射成功 ,公司創始人埃隆·馬斯克再一次被大家熱議,除了傳奇的商業經歷和引以為傲的火箭、電動汽車,他在讀書方面的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