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什麼讓趙匡胤發出「宰相需用讀書人」的感慨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年號為「光緒」的古董錢幣)

前段時間無意跟朋友聊古代皇帝年號,他說最喜歡「宣統」和「建安」,有宣告一統天下、建業安定之意。

那年號是從什麼開始實行的呢?

周王朝是有自己的歷數,現稱「周曆」。

每年冬天周天子都會開展儀式,向諸侯宣告接下來十二個月的朔政,即曆法和政令。

諸侯將朔政帶回,作為之後一年的執政綱領。

而隨著N國混戰,群雄崛起。

周王朝的歷數也算是盡了。

那個時候的年份歷數是混亂的,每個國家都有自己的一套方式。

秦始皇統一六國之後,要求全國執行秦歷。

叫正朔。

「正」為每一年的第一個月。

「朔」是一月的第一天。

到了漢朝,圖省事兒的劉邦基本沿襲了秦朝的曆法制度。

為了維護自己的江山,劉邦分封了大量的劉氏王爺,這些王爺雖然不住在皇宮,但是他們在封地上都是當地小皇帝,用的紀年法也是自己的封地的計算方式,總之一團亂。

漢武帝時期,各諸侯的力量雖然已經削減,但是紀年的方式還是各自為政。

為了更加集中政權,漢武帝決定想一個辦法。

這個辦法就是年號。

這是中國乃至東亞獨有的紀年方式,集中皇權的產物。

公元前140年,漢武帝發布了第一個年號「元狩」,並追建元狩以前年號為建元、元光、元朔。

「元」是第一、開始之意。

(加強中央集權的漢武帝,頭一次使用了「年號」)

年號選取可比取人名要慎重得多,很多統治者都相信,年號和自己國運乃至個人的命運都息息相關,所以年號基本都是吉祥字的組合,有的字因為寓意實在是太好了,經常會被皇帝們重複使用。

比如「德」「建」「安」「武」「元」等等。

但是有的統治階級並不是很喜歡跟人重名。

比如宋太祖當年選用了「乾德」作為新年號,這個年號是趙普選的,沒錯,就是那個半部論語治天下的趙普。

(宋太祖趙匡胤的畫像)

趙匡胤很哈皮的度過了乾德元年,可是在第二年的時候,他突然發現在宮裡的一枚鏡子上刻了「乾德四年造」。

趙匡胤覺得自己是不是穿越了,於是找來史官查找資料,發現「乾德」已經被後蜀皇帝用過了。

原來是宋朝滅了後蜀之後,後蜀的宮女將舊的銅鏡帶進了宮裡。

後蜀是北宋的手下敗將,趙匡胤豈能和他為伍?怒髮衝冠的他用毛筆在趙普臉上塗得爛七八糟,感慨道:「宰相還是需要讀書人來當啊!」。

這事兒還沒完,到了明朝朱厚照那裡,內閣給他擬了年號「正德」,這個年號大家應該很熟悉了。

但是「正德」已經被多個皇帝用過了。

於是當年公務員考試的申論題目就叫做《論「宰相需用讀書人」》,這種赤裸裸的嘲諷技能,也是夠了。

在開放博愛的明代,周邊的東亞國家都紛紛沿用明朝的年號,比如越南和朝鮮。

用中國的年號和曆法成為了東亞政治階層的一個不約而同的政治行為。

之後明朝為清朝所滅,朝鮮很多地方還想著明朝的好,不願意用順治康熙乾隆等清代皇帝的年號,一些朝鮮人在清末的時候,用的還是「崇禎」。

崇禎皇帝若是有靈,多少會有點安慰吧。

對了,我最喜歡的年號是「永樂」,你呢?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論語》的快樂打開方式

話說趙匡胤當了皇帝之後,風調雨順,國運興隆,一天趙匡胤和幾個大臣閒聊,談起了年號來。趙匡胤對「乾德」這個年號相當得意,宰相趙普跟著拍馬屁,列舉了幾年來不少好事,然後歸功於趙匡胤改的這個年號。但...

半部《論語》真有治天下之功?

論語是一部用來記載孔子及其弟子言論行事的著作,被奉為儒家經典,名列《四書》之首。儒家學說的後人們更是用「半部論語治天下」來強調《論語》的價值跟重要性。那麼「半部論語治天下」這句話究竟是何出處?

半部論語治天下,牛叉背後費思量

有人說,中國古代的趙宋王朝是歷史上讀書人幸福感和地位最高的時代,也是最自由的時代。古代史家評論一個王朝的成敗,通常有「文治」和「武功」兩個指標。俗語謂「強唐弱宋」,大宋朝「武功」方面似乎是不怎麼...

有限年號無限遐思

有限年號無限遐思王國華 不知你是否注意到這樣一個問題:野史中記載明清兩代的皇帝時,常用嘉靖、萬曆、康熙、雍正等字眼來紀年,比如明萬曆某年。而此前的朝代,比如唐、宋、元等,則不說唐太宗某年。相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