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限年號無限遐思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有限年號無限遐思

王國華

不知你是否注意到這樣一個問題:野史中記載明清兩代的皇帝時,常用嘉靖、萬曆、康熙、雍正等字眼來紀年,比如明萬曆某年。

而此前的朝代,比如唐、宋、元等,則不說唐太宗某年。

相反,嘉靖皇帝的廟號「明世宗」、雍正皇帝的廟號「清世宗」、光緒皇帝的廟號「清德宗」等卻很少被提起。

為什麼前後有差別?原因是,明清兩代的皇帝在位期間基本只有一個年號,可以用簡潔的單一年號來替代。

而之前的皇帝在位期間大多有好幾個甚至十幾個年號,提起時只能把年號和廟號結合起來,比如唐玄宗開元年間、唐玄宗天寶年間,宋太祖建隆年間、宋太祖乾德年間等。

漢武帝以前的中國歷史上是沒有年號的。

後人整理春秋戰國以及秦朝的歷史,只能根據國君的諡號追憶當時的年份。

後來有了明確的年號,史學家們有了抓手,把歷史記載推上了一個新台階。

但明清之前的皇帝為什麼總改年號呢,是吃飽了撐的嗎?其實改元均有其原因和規則,也不是亂來的。

比如出現災難時,皇帝希望通過改元來祈禱和平,建設和諧社會。

漢成帝劉驁時,兗州、豫州一帶洪水泛濫,朝廷下詔說:「河決東郡,流漂二州,校尉王延世堤塞輒平,其改元為河平(公元前28年)」。

即企盼「河水永遠平定」之意。

有時出現了「祥瑞」,皇帝也會改元。

漢武帝出巡時獵獲一隻白色的麒麟,於是改元「元狩」;武則天時,罪犯們在監獄裡挖了一隻大大的腳印,說是看到一個天人出現在他們面前,武則天便將第二年改元為「大足」。

還有的改元是給自己壯膽,明英宗怕別人說自己來路不明,年號遂命為「正統」,清太祖則將自己命名為「天命」。

這些聽上去順口,琢磨起來吉祥的字眼,皇帝們都喜歡拿來做自己的年號,時間久了,就容易撞車。

像「建、元、永、大、天、光」之類,屢屢被用。

比如建武年號,從東漢光武帝劉秀到東晉元帝司馬睿先後被用過七次。

有時,同一朝代不同皇帝也先後採用同一年號。

元世祖忽必烈和元順帝都用 「至元」做過年號,如果當時的記錄中只寫「大元至元某年」的話,就很容易引起混亂。

一則關於年號的軼事:話說宋太祖建隆六年,趙匡胤想改一下元,就讓宰相趙普找一個前世沒有用過的詞。

趙普讀書一瓶子不滿半瓶子晃蕩,提供了「乾德」兩字。

一日趙匡胤在宮中見到一個鏡子,上面寫著「乾德四年鑄」,而其時正是乾德三年。

於是問學士陶?,陶?答,這是前蜀(五代十國之一)王衍用過的年號。

趙匡胤感慨道,以後宰相還得用讀書人啊。

言外之意,趙普這樣的太丟人了。

年號最大的用途當然是紀年,但在封建社會也常常表現為一種政治態度。

特別是在戰亂期間,群雄並起,各自有自己的紀年。

其他小馬仔選擇用誰的年號就表示你願意和誰站在一起,所謂「奉正朔」是也。

清代取代明朝以後,朱氏後裔先後在南方建立了一些地方性政權,包括弘光政權、隆武政權、魯王監國、紹武政權及永曆政權等,其中有些還是同時建立的,這時候用誰的年號就是一個比較敏感的問題了。

更絕的是近鄰朝鮮,很長時間內一直不肯承認清朝皇帝,私下稱清帝為「胡皇」。

除對滿清的公文賀表之外,一切內部公文,包括王陵、宗廟、文廟祭享祝文,仍用崇禎年號。

有些私人著述中,直到清末仍書寫崇禎年號,以至竟然有「崇禎二百六十五年」的紀年。

這樣的決絕,實在令人唏噓。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趙匡胤換年號,讓趙普起,結果鬧出了大笑話

年號是古代用來編年的方法,有些皇帝一輩子只用一個年號,而有些皇帝遇到大事還會改個年號編年一下。宋太祖趙匡胤用過三個年號,在改第二個年號的時候還發生了一個十分有意思的事情。他讓當時的宰相想一個從來...

宋太祖是如何坐上皇帝的 宋太祖的年號叫什麼

宋太祖趙匡胤是宋朝的開國皇帝,趙匡胤原來是五代十國時期周朝的臣子,可以說與當時的君主柴榮具有非常好的感情,跟隨著柴榮征戰疆場,柴榮也算得上是一代明君,對雄才大略的趙匡胤也是非常的器重與青睞,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