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做到快速閱讀?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面對一本書,只能像小學生那樣逐句逐字讀完整本,完全做不到速讀、跳讀、略讀。

我相信,很多人都有這樣的煩惱。

每一個都希望從快速閱讀中獲得成就感。

我們常常會看到一些讀書大師,可以做到一個周末消滅四、五本書,這是一件很令人羨慕的技能。

那麼,速讀需要具備哪些技能呢?請看如下幾個方面;

1.速讀需要具備一定高度的知識儲備與生活經驗。

一個從未接觸法律領域的人,拿著一本法律專業書籍,如果聲稱可以做到所謂的「一目十行」,並把這本書講的頭頭是道,這樣的人或是讀書曠世奇才,要麼一定是來自地球以外的地方。

然而,如果某個人在建築行業已經摸爬滾打數餘年,具備了一定程度的知識積累或是人生閱歷,那麼他拿到關於建築領域的新書,1個小時就可以通讀全部,並結合自己的經歷,把這本書最核心的內容講出來。

這個道理說明了一個問題,所謂的速讀,一定是建立在一定知識儲備之上的。

看人生哲學書看的快的人,一定思考過人生。

看種植書看的快的人,一定善於飼養植物。

看詩歌看的快的人,一定感情豐富。

看魯迅文章看的飛快的人,一定具有一定的歷史和政治興趣。

所以,今天你無法做到快速閱讀某本書,一定不要著急,你只需要慢慢積累,總有一天你可以做到。

同樣,如果在你擅長的專業領域你不再喜歡讀此專業的書籍,或許說明你已經達到了很高的高度。

2.帶著問題讀書,會幫助你提高閱讀速度。

書一定要讀完整本才算讀完麼?或許一本書,你永遠讀不完。

只讀過一遍《紅樓夢》的人很難說懂了這本書,15歲讀時有15歲的體驗,30歲讀時有30歲的體驗。

讀一本書一定是帶有目的性的,速讀就更需要明確目的。

如果完成這個確定的目的,就算讀完一本書,那麼幾乎所有人讀書的速度都會加快許多。

有的人會說,這樣做會無法吸收書的大部分內容。

一本書中每一個章節每一段文字都會同樣重要麼?答案當然是否定的。

作者在寫作時為了證明自己的結論與思考過程,會引用大量的數據,介紹大量的背景知識,撰寫大段的論述邏輯,結論當然比這些鋪墊重要的多。

如果你讀這本書,只是想知道作者的結論性看法,那麼通常只需要讀結論部分即可。

如果讀一本關於無人駕駛的書,只是為了了解無人駕駛對傳統司機工作機會的影響,那麼就讀重點讀一下這個章節即可。

永遠不要逐字逐句的讀每一句話,你的大腦一定沒有如此大的資料庫去裝下所有內容。

3.理解作者的邏輯結構,會提高閱讀速度。

有了閱歷,有了目標,再學一下作者的邏輯結構,速讀就一定可以做到了。

所謂邏輯,就是一種套路,人人都可以理解的套路。

看電影需要邏輯,著名導演編加劇諾蘭的邏輯常常讓人感到出其不意,先打亂所有邏輯排序,隨後在影片的最後一刻再揭曉答案,但他一定會遵循著某種邏輯風格,這種風格在邏輯上可以自洽,且這種特殊的自洽是如此的與眾不同,讓觀眾大呼過癮。

工具書、專業書,很少使用特殊的邏輯敘事風格,整體的邏輯也比較簡單,儘量做到邏輯上讓每個讀者都可以接受。

只有在小說類的書籍中,作者才會追求與眾不同,或插敘或倒敘。

因此,我們日常讀的書,在邏輯上沒有那麼複雜,通常多看幾遍作者的目錄就會了熟於胸。

4.簡單的小技巧,可以嘗試。

每當用一、兩個小時讀完一本書後,學會用三、五句話概括全書內容,就如同給自己的好友介紹這本書一樣,想像一下好友會對這本書提什麼問題,在速讀的時候注意這些知識點。

這種概括和記憶能力,是需要鍛鍊和學習的,描述一本書就是最好的學習方法。

速讀完一遍,隨後過幾天一定要再讀第二遍,帶著這幾天的思考去找尋答案,第二遍需要對有意思的章節做重點照顧,可以用標記劃出。

幾個月後,在時間充裕的情況下,把近一段時間已經速讀的書再拿出來複習一下,重點看一下有記號的地方。

我認為,總共花費5到6小時的時間就一定會把一本書吃透,記憶也會更長久。

最重要的是,當遇到實際問題時,完全知道哪一本書會提供經驗或是給出答案。

這樣,速讀的目的就達到了。

(本文為無知之本作者:陳晨原創,如需轉載請註明轉載自「無知之本」)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如何做到像俞敏洪老師那樣,一年讀100多本書?

若說讀書可以改變命運,讓你走向成功,怕是有許多人會將信將疑。辯解人也許認為成功有多種因素決定,難以判定讀書多是否是其必要因素,但如果進行反推,倒是有大量例證。因為世界上大凡成功人士,基本都是愛閱...

高效閱讀的89個技巧,你GET到了嗎?

從小到大,我們都是被動式的填鴨灌輸,缺乏主動思考和探究的能力。雖然讀過很多書,提及哪本書,卻沒多少印象。二三十年,原來我們竟不會讀書不會學習。雖然之前看過很多關於閱讀的書,但大部分書都是僅僅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