擁有一套屬於自己的讀書方法論是什麼體驗?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題記:當我進行完讀書方法論的主題閱讀之後,我問自己,從這十幾本書中我學到了什麼,以後到底應該怎樣讀書?

這篇文章略長,感謝你能保持耐心,並希望對你有幫助。

另外,讀書是一個要進行一輩子的事情,對其認知也將不斷升級完善,所以這篇文章將一直都只能是「草稿」,需要持續更新。

本文主要分四部分:

一、觀念

二、方法

三、原則

四、參考書目


觀念

1、不讀書,就沒有未來

5月18日晚,「得到」在北京維場39.9度空間主辦了「001號知識發布會」,在此之前,羅振宇的一個問題是:「既然手機、汽車、電飯煲都能開發布會,為什麼知識不可以?」

如今,在知識付費的大潮之下,無論是賣方還是買方,都沒有人會懷疑「知識就是生產力」這個說法了。

瀰漫在人群中的焦慮分明表露了大家的共識:沒有知識,就沒有未來

這並不是一場商業的預謀——事實上也沒有人會有這樣的能力。

只想像這兩天AlphaGo連贏柯潔三場這一個場景,我們也知道,時代的趨勢就是如此。

不過即使如羅振宇這樣大談碎片學習的人,也一定不會否認,讀書一直都是我們獲得知識的最重要途徑(「羅輯思維」公眾號每天都在賣書)。

通過轉換,我們得出結論:不讀書,相等於讓自己腳下的地基下沉,是不會有未來的。


2、不是每本書都要從頭到尾讀完

從小到大,我們的教育一直都是一本教材從頭到尾學習完,一個階段的任務才算完成。

而在應試體制之下,除了教材和輔導書,我們大部分人又都是不讀書的,這導致我們以為世界上只有一種讀書方法就是從頭讀到尾。

在進行讀書方法論的主題閱讀之前,我讀書也是這樣,一本書經常需要兩周才能讀完,這讓我無法想像,那些一年讀兩三百本甚至更多的人都是怎樣神一樣的存在。

在這一點上,我們需要克服的最大障礙是對內容遺漏的恐懼,這種心理自學校教育而來,因為我們經常被提醒,少做一道課後題、少記一個單詞、少背了一句古詩詞……考試就可能不及格,而考試不及格多恐怖啊,我們一般都不敢輕試。

成人讀書不是為了考試,而是獲取知識,尋找對成長的幫助,這個時候就要有目的有選擇。

在任何一個領域,任何一本書中都有很多你能學習的知識,但其中有相當多往往是你不需要學習的,而且我們已經沒有了學校時的大塊時間,所以「適可而止」的智慧就顯得很重要。


3、讀完了沒有用上,等於沒讀

很多有用的東西,之所以最終沒用,是因為壓根沒用過。

知識無用,這是二貨思維,所有的知識都是有用的,哪怕巫術都有用,更何況知識。

可是不用的東西,沒用起來的東西,還不如虛無——因為讀過、學過,時間與精力已經耗費了,這可是最寶貴的不可逆不可回收不可再生資源!

我們讀書,無論是致用類還是哲學、文學等,都是想獲得一些對自己真正有益的東西,為此我們需要記憶、思考,以及最主要的——,這也是我們獲得「人間力」——個人在社會生存時所需的綜合能力的根本途徑。

書只是工具,讀而不用的書呆子在這個時代同樣沒有未來。


方法

1、準備——目的越具體,效率就越高

可以說,從上學開始,我們大多數人採取的都是一種被動接受式的讀書方式,形式上充當著閱讀主體的角色,其實並沒有發揮主體的作用。

這導致我們:

a、不知道自己通過讀書能獲得什麼。

b、總有種完成任務的心態,無法產生積極性,效率不高。

扭轉這種局面需要我們在讀書之前做好大腦的準備,反覆問自己兩個問題:

a、我為什麼要讀這本書?

b、我想解決什麼問題?

對於a,如果是文學作品,我們的回答可能是理解人性、陶冶情操,如果是時尚雜誌、漫畫書,我們的回答可能是了解八卦、娛樂心情,如果是致用類書,則可能是想學習某個領域的方法技能。

無論哪種,回答完a,都要緊接著來到b——

讀《老人與海》,我是想解答內心對於勇氣這個概念的疑惑;讀《時尚先生》,我就是想看看最近有哪些服飾潮流;讀《如何閱讀一本書》,我想要解決的是讀書的方法問題。

這樣問自己並得到答案之後,我們就會將自己的注意力聚焦,像探照燈一樣,對每一個與ab有關的信息都會格外敏感,一經照到,大腦就會發出提醒,從而刺激出針對性的記憶和思考。




在此基礎上,我們還可以讓問題更具體一些。

比如到底需要什麼樣的環境才能激發一個人最大的勇氣?小白鞋在今年夏天還流行嗎?速讀技巧都有哪些腦科學理論的支撐?

這樣,你的探照範圍會收縮,敏感度會進一步增強,更容易找到需要的信息,更高效完成一輪讀書過程。


2、預覽——花時間來省時間

拿來一本書,就好像要打一場仗,打仗之前最好先考察一下地形吧?同樣的道理,拿來一本書,不應該是抓起來就從第一個字開始讀起,一直讀到最後……應該先看看目錄,再看看附錄,仔細讀讀前言,也不妨在網上先掃掃書評……

這樣看起來是多了一道程序,花了一些時間,但這些時間都會在你隨後的正式閱讀中補回來——

a、你會大致判斷出這本書是否值得讀?用多大勁?從而減小了讀了半天,回頭髮現價值不大——被坑了的風險。

b、你能了解這本書的信息和觀點大概是怎麼分布的,閱讀的目的和任務會更加明確。

你可以選擇把注意力更多用到某些篇章,而另外一些則可以掃過甚至直接忽視,從而提高時間和精力的精準投放度。

c、掌握一定的背景知識,幫助你更快速有效閱讀。

比如,通過封皮,你可以了解這本書是如何被定位的,從而獲得一個閱讀指向;通過作者簡介,你可以了解TA的主要經歷、擅長領域、其他作品,從而構建一個大致印象,更容易確定自己的閱讀態度;通過目錄、前言、插圖等,你會了解這本書的框架和所要談論問題的概括性信息,正式閱讀時,這些能幫助你更好理解相應概念和觀點。

花時間來省時間就是這樣實現的。


3、追求高性價比——精讀與速讀結合起來

不是所有書都應該精讀,也不是所有書都適合速讀,同一本書,有些內容需要精讀,有些則只需要速讀。

至於如何選擇,則要看你抱著什麼樣的目的,希望解決什麼問題。

所以,重要的不是採用那種模式,重要是你要能在兩種模式之間自由切換

只具備精讀模式的人,一般讀得比較慢,讀《杜拉拉升職記》這種書需要加速時,可能也加速不了;只具備速讀模式的人,即便想要讀懂《正義論》,但還是會在很短時間內讀完,結果就是沒看懂。

現在,人們的生活的確是越來越忙碌,碎片化的現象也越來越突出,花兩周精讀一本《杜拉拉升職記》也許能學到很多東西,但時間成本還是太大。

反過來,花半天讀完《正義論》,時間是不多,但是沒看懂有什麼意義?成本還是在那兒。

所以,速度其實從來都不應是我們追求的目標,或者說,我們追求的從來都不應是一竿子戳到底的速度,而是有節奏感的速度

至於精讀和速讀都各有哪些技巧,一句話,以有助於理解和用為標準,適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


4、好記性不如爛筆頭——認真做筆記

讀書時,我們經常會被一些觀點和金句觸動,發出「哇,原來還可以這樣說(理解)!」然後,翻過那一頁之後,就沒有然後了——忘了,等到下一次看到,還跟第一次看到一樣,「哇……」,經濟領域經常講的「重複建設」就是這個道理,它們的共同點在於——浪費

感覺一句話一個觀點有道理、有用,就要記住,而不是走個感嘆的形式。

無論如何,不要相信自己的記性,它經常不靠譜。

要記錄——做筆記。

不必拘泥於具體某個方法,但有兩個原則需要考慮:

a、操作方便。

能把習慣堅持下去是做筆記的基本要求。

不要一上來就參照XX筆記法搞一大推東西——這本那本、這筆那筆、這便簽那便簽、這步驟那步驟……雖然我們承認它們的有用性,但就像電腦一樣,啟動項太多,會影響開機速度,一旦做筆記需要過多的操作準備,就勢必會增加我們的行動負擔,惰性很可能就在這個時候鑽了空子,俘虜你。

之前的一篇文章里,我提到過一個「最小化可行行動」的概念,目的就是讓意願到行動的過程儘可能便利和順暢——拿筆在書上畫,或者在頁邊空白處寫幾句話,或者只是折一個角……能實現想做馬上就能做要求的,才是最合適的。


b、易於檢索。

也就是以後想用某個筆記內容時能很快找到。

剛才我們說了,記性不可靠,所以儘管你做了筆記,也不要幻想你能把它們全都記住。

翻開筆記本,看著上面某句話完全想不到竟是自己寫的——這樣的經歷每個人都有過吧?怎麼辦?就要建立屬於自己的檢索系統。

你可以在筆記本首頁列一個目錄,標明具體頁碼對應著哪本書的筆記,便於你按書目查找內容;還可以利用便籤條,寫上關鍵字,貼在書或本子上你做筆記的對應地方,便於你按關鍵字查找內容;你還可以定期把自己的筆記錄入電腦形成電子版,取好題目,歸類放進文件夾,之後直接依靠電腦檢索查找內容,等等。

另外,我們應該丟掉就文本談論文本的習慣,做筆記一定要發散自己的思考,讓聯想盡情張揚,當你的筆記超出書本身的部分越多,證明你聯繫經驗和已有知識的能力就越強,你就越可能收穫更多的驚喜。


5、出口導向——想方設法輸出

讀書的完整過程應該是輸入—處理—輸出。

不讀書就是沒有輸入,讀書不思考就是沒有處理,也讀書也思考(且不論思考的真實性和有效用),但是只止於一個人內部消化,就是沒有輸出。

很多人都有過這樣的體驗:看完一本書感覺自己懂得了某個道理,但是給別人講的時候卻發現還有很多沒弄明白的地方,還有很多地方需要更準確的陳述,需要更精彩、更令人信服、驚嘆的論據。

但如果我們再進行輸入和處理,再找機會給別人講,而且講通了,我們就會發現這個道理再也不會從大腦中溜掉了,真的成為自己的了。

所以說,輸出既提供檢驗也提供壓力。

沒有檢驗我們會盲目,總是覺得「原來是這樣啊」,但很可能並沒有搞清楚「這樣是哪樣」;沒有壓力,我們的行為常常會遭遇惰性的干擾,覺得書可讀可不讀,思考可做可不做,影響整個過程的連貫性和持續性。

確立「出口導向」,意思是說我們不能等著輸出的機會到來,而是要主動尋找。

其實,我們的輸出場景有很多,聊天、面試、上課、演講、寫郵件、發微博、朋友圈、寫文章、做項目、做產品、投資、創業……都是。

處於某個生活場景中,我們要善於激發自己的輸出意識,時刻想著「我應該怎樣利用這個場景」,這樣變換思路後你會發現,你的「出口市場」簡直是無限廣闊的。




這個過程中,你的輸出能力會得到鍛鍊和提升,你因此可能成為一個說話高手,像馬東蔡康永;可能成為一個演講高手,像馬雲羅永浩;可能成為一個寫作高手,像李笑來和菜頭;也可能成為一個優秀產品經理,像雷軍張小龍;成為一個優秀投資人,像徐小平沈南鵬,你可能成為一個受歡迎的老師、醫生、商家、同事、員工、學生……你還可能成為一個更好的男(女)朋友、丈夫、妻子、父母、孩子……

總之,輸出就是在落實我們強調的「用」,我們所有給人的印象以及個人品牌都是在這一步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

另外,你的輸出就是對方的輸入,這從來都是一件於己於人都有益的事情,何樂而不為呢?


6、整合——讀完一個主題,弄清一個概念

當我進行完讀書方法論的主題閱讀之後,我問自己,從這十幾本書中我學到了什麼,以後到底應該怎樣讀書?

然後我意識到必須做一個整合——把所有獲取到的知識通過加工凝練成屬於自己的概念

就像本文的結構顯示的一樣——對於讀書,我應該樹立什麼觀念?採用哪些方法?有哪些原則需要遵守?

這是最後一步,也是最難的一步。

你可以想像,十幾本書究竟包括了多少信息,而你需要從中選擇自己真正需要的,建立體系,形成方法論。

但對於一個抱著「讀一本就要算一本」想法的人來說,這也是必須做的一步。

如果腦子裡的一個概念不準確,或者沒有準確、正確的定義,那麼我們必然沒辦法準確、正確地繼續思考下去。

進而產生的連鎖反應是,因為定義不準確,所以思考範圍模糊,選擇依據缺失,進而行動錯誤……進而影響整個生活。

你可能讀了很多書,但是未經整合,面對一個問題,你仍可能聽這個人說有道理,聽那個人說也有道理,反正就是沒有自己的道理。

一定要培養自己的概念意識,凡事都要問一問:「這涉及到一個什麼概念?這個概念和那個概念之間有什麼聯繫?」然後踏踏實實去回答,千萬不要怕動腦子,概念關係本質,想通一個,獲益無窮。


三、原則

1、每天都要讀書

無論如何,每天給自己安排至少半小時讀書時間。

這對一部分人來說從來都不是問題,但對另一部分人來說卻是結結實實的問題,最重要的是,那一部分沒有問題的人很可能會比有問題的人要忙,而且往往還是十倍百倍的忙。

所以當有問題的人聲稱自己「太忙了,沒時間」,我們知道這只是藉口。

讀書在深層次上是一種樂趣,在初級階段,卻是一種自律

真正渴望成長的人都是自律的人,你無法想像一個那樣的人,會在讀書上有所怠慢。

所以,你是不是那樣的人?



2、多讀多讀多讀

書本來就不是用智商來讀的,而是用知識來讀的。

無論是速度還是理解力,都要建立在閱讀量之上

書讀得多了,腦子裡的背景知識就積累得多,讀書的過程中,書上的信息不斷輸入大腦,大腦隨即與已有知識做比對,發現重合了,就會給你一個「不必戀戰」的指示,重合越多,你的速度就越快。

同樣的,比對時,雖然沒有重合,但由於你龐大的知識積累,大腦發現一些已有知識與輸入的信息有聯繫,然後就會調它們過來幫助你理解,能夠調用的越多,你的理解力就會更強。

這同時決定了你的輸出效果,以及能否建立準確、正確的概念。

這個世界上的很多道理其實特別簡單,如果存在唯一一條關於讀書的終極秘訣,那就是多讀。

熟能生巧,多讀就對了。


四、參考書目

如何閱讀一本書,商務印書館,莫提默·J.艾德勒 查爾斯·范多倫


如何高效閱讀,機械工業出版社,彼得·孔普


亂讀術,機械工業出版社,外山茲比古


如何有效閱讀一本書,江西人民出版社,奧野宣之


如何高效讀懂一本書,北京聯合出版公司,秋葉


超級閱讀術,北京聯合出版公司,齋藤孝


閱讀的力量,海峽出版發行集團,齋藤孝


如何閱讀,中國青年出版社,艾比·馬克斯·比爾


快速閱讀,中信出版集團,克里斯蒂安·格呂寧


別告訴我你會記筆記,中信出版集團,美崎榮一郎


書都不會讀,你還想成功,廣西科學技術出版社,二志成 鄭會一


這樣讀書就夠了,中央廣播電視大學出版社,趙周


閱讀的革命,四川人民出版社,晏茂心


通往財富自由之路,得到,李笑來


新生——七年就是一輩子,知筆墨,李笑來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簡單三步法完成快速閱讀

讀書要讀三遍,評測,速讀和精讀能輸出才能成為自己的養分做個有心人共 2202 字 閱讀時間 10 分鐘上一篇文章,介紹了快速閱讀的第一步:擺正閱讀的心態,丟掉對書本的敬畏感。讀書,就好像跟一

走出九個閱讀誤區 成為高效閱讀者

這篇文章,主要是寫給那些想通過閱讀來提升自我的同學。把閱讀當做娛樂的同學,請有選擇的借鑑。廢話不說,上乾貨!誤區1.讀一本書,必須要讀完我以前也有這毛病,一本書沒讀完,半途而廢,覺得心裡很慌,是...

《如何高效讀懂一本書》幫你一年讀100本書

我最近進行讀書方法的主題閱讀。我首先給自己提了幾個問題「什麼是讀書」,「怎麼樣閱讀,有沒有具體辦法」,「如何把讀到的知識內化」。看秋葉大叔的《如何高效讀懂這本書》,我是比較糾結的。因為我在這本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