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晚年因為何事錯失了統一全國的最佳良機!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曹操二十多歲時從替朝廷功伐黃巾軍起家,初心是為了建功立業,報效朝廷。

但是,一系列挫折後,曹操知道無法匡正,遂散盡家財,招兵買馬。

從此縱橫沙場近四十年,幾乎無一時不出征,可惜終究有生之年未能一統江山。

假若單從軍事角度看,曹操在擊敗袁紹後,至少有兩次機會統一天下——赤壁和漢中之役。

其中赤壁之戰前夕是他最接近統一的時刻。

當時北方初定,荊州投降。

劉備被打的一路敗退,江東政權搖擺不定。

無論怎麼看,形勢一片大好!

但是,實際上曹操在收服荊州後便馬上攻打江東,已經犯了兵家大忌,冒進!謀士賈詡勸他:「若乘舊楚之繞,以饗吏士,撫安百姓,使安土樂業,則可不老眾而江東稽服矣」。

曹操之所以決定冒進,一是他認為孫權乃一介孺子,大大低估了江東人民的決心和能力。

未曾料到孫權也是有著稱帝的野心,怎麼會輕易投降。

劉琮之降承自劉表的不思進取明哲保身,而孫家父子兄弟都是極力開拓、野心勃勃之人,曹操未免想得太簡單。



二是他低估了劉備。

劉備與他交手多年,一向被吊打,總是在跑路。

但建安十三年的劉備已今非昔比,諸葛亮不僅舌戰群儒說服孫權抗曹,還能與之訂立平等的外交聯盟。

這一點就尤為重要了,劉備不再是成為地方軍閥的附屬,而是獨立的政權個體,擁有爭奪地盤的資格。

本是窮途末路的劉備,憑藉赤壁之戰,鹹魚翻身,占據荊襄九郡,奠定了三分天下的基礎。

曹操肯定腸子都悔青了,當年他煮酒論英雄時沒除掉這個劉備,留下後患無窮。

赤壁之戰後,曹操的精銳青州兵損失殆盡,可謂是元氣大傷,與此同時,馬超、韓遂乘機占領了潼關以西,危機到了北方的統治, 急需休整,無暇顧及劉備,只能眼睜睜的坐視劉備發展壯大。

此後他的戰爭性質已經從擴張的統一之戰轉變成對戰略要地的爭奪,三家拉鋸戰開始形成。


第二個轉折點——漢中之戰。

張魯投降本是一個極有利的契機,曹操可以選擇繼續揮師入蜀,此時司馬懿的建議,劉備初得益州,根基不穩,曹操若借得漢中之勢圖西川,對方「勢必瓦解」。

然而曹操說出了名言「既得隴,復旺蜀乎」。

或許,他是受了赤壁之戰長線作戰的教訓,不再寄希望於敵人自動瓦解。

何況劉備大軍從荊州趕回,孫權也有可能入侵。

年過六旬的曹操選擇了保險的做法,期許借中原富足徐圖。

孰能料到四年後漢中反被劉備攻下,失去漢中之地,曹操第二年便死去了。


那麼曹操為何四年內沒有動作而導致前功盡棄?不妨從曹操朝堂上找找緣由。

在多年征戰後,曹操後期活動的重心更多的偏向了政治。

隨著他權勢的增大,政敵也越來越多,他不得不騰出手來解決這些問題——比如進獻三個女兒、殺伏皇后一家、誅孔融,如何平衡漢朝與自身的關係,耗費了曹操許多精力。

再有就是士族對曹操的抵制,他的法制沒有團結到中產階級,反之劉備得到足下的諸葛亮、龐統、馬良等當地士族的支持,頓時翻身。


總而言之,所謂攘外必先安內,內部問題操心操肺,而劉孫皆為人傑非一時能吞掉。

曹操在這三人中年齡最大,怎麼整都怕他無心也無力統一天下,除非向天再借五百年……

歡迎各位評論區留言討論,你怎麼看曹操這一生?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如果曹操再活十年,他有希望統一中國

曹操要比劉備和孫權年齡都大,論權謀,更是比他二人老練。前期劉備一直被曹操跑著打,而孫權久在江東,缺少實戰磨練,本沒想到這麼快掌權江東,江東又是一個靠戰功說話的地方。一直得不到擁護,做決定還得看大...

一代梟雄曹操為何未能統一天下

曹操字孟德,小字阿瞞,今安徽亳縣人。父曹嵩為宦官曹騰養子。曹操20歲時,以廉孝聞名。歷任洛陽北部尉,鎮壓過黃巾起義,參加過討董卓聯軍。公元192年,收降青州黃巾軍百餘萬人,選拔精銳組成青州軍,曹...

揭秘馳騁戰場的曹操為何會無心也無力統一三國

曹操二十餘歲時於徵討黃巾軍起家,以為國家討賊立功為本願,從此縱橫馬上近四十年,幾乎無一歲不出征,可惜終究未能一統江山。若論原因,最直接是看軍事,擊敗袁紹後,曹操至少有兩次統一天下的機會──赤壁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