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曹操再活十年,他有希望統一中國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曹操要比劉備和孫權年齡都大,論權謀,更是比他二人老練。

前期劉備一直被曹操跑著打,而孫權久在江東,缺少實戰磨練,本沒想到這麼快掌權江東,江東又是一個靠戰功說話的地方。

一直得不到擁護,做決定還得看大臣臉色。

所幸是劉備得大才諸葛亮,孫權又有一幫忠心的戰士。

只可惜曹操死得太早,如果曹操晚死十年,他有希望統一中國嗎?答案是否定的。

翻開武帝紀,建安十八年後,幾乎每年都有天子對曹操超規格的冊封和晉位記錄,可以想見這背後複雜的正統之爭和政治程序。

與此相對應的是愈漸單薄的軍事記錄,到建安二十五年,比較大的軍事行動只有平隴西涼州以及奪漢中兩起,其中漢中得而復失。

而兩次征討孫權都在有利情況下草草結束,究其始末,第一次回去後曹操登位魏公,第二次受了獻帝賜予的天子旌旗。

其中是否有關聯?

因稱魏公之事,曹操還失去了最重要的謀士荀彧,這也多少影響了他的軍事決策。

荀彧當年力勸曹操迎漢帝至許都,目的卻是希望曹操藉此「奉主上、秉至公、扶弘義」,扶保漢室是他的原則,他也為之而死。

跟隨曹操多年,忠心耿耿屢建功勳的荀彧尚且如此,曹操所能感受到的政治壓力可見一斑。

所謂的「挾天子以令諸侯」為曹操帶來政治資本的作用,恐怕遠遠小於它所帶來的壓力。

反過來,既然是迎奉天子,那曹操就等於將漢室的責任攬在了自己身上,成為眾矢之的。

一邊周瑜罵他託名漢相實為漢賊,一邊荀彧還滿心期待他重振漢綱。

之前統一過中國的三位皇帝,無一人面臨過如此複雜而矛盾的政治處境和法理難題。

隨著曹操權勢的增大,政敵也越來越多,他不得不騰出手來解決這些問題──比如進獻三個女兒、殺伏皇后一家、誅孔融,如何平衡漢朝與自身的關係,耗費了曹操的許多精力。

比較兩個對手:江東在赤壁戰後便不以朝廷為顧忌,劉備以正統自居,兩家幾乎沒有內部鬥爭,故可一致對外,鞏固自身。

士族對曹操的抵制也不容小覷。

陳寅恪在《崔浩與寇謙之》中說,曹操的政權叫做「法家寒族之曹魏政權」。

曹操出身士族最為歧視的宦官家庭,又以軍功起家,用人唯才是舉,不信天命,厲行法制,抑制兼并,每一條都與士族觀念背道而馳。

荀彧之死,也與他的士族背景有關。

直到曹操死後,曹丕任用陳群實行九品中正制, 由士族壟斷做官權,然後在士族內部按照聲望的高低、門閥的上下、勢力的大小來分配官位官職,這才真正消除了士族的疑慮,交換來他們對曹丕代漢的認同。

故而在曹操有生之年,他對全國的士族集團始終沒有產生強大的凝聚力,雖然中原士族集團鑒於鄉土與正統觀念多有歸附,但地方上如荊襄、益州、江東集團,便不大買它的帳了。

反觀劉備與孫權政權,都得到士族集團強有力的支持。

諸葛亮本身出自琅琊士族,又與荊襄士族多有聯姻,劉備作為外來者,在荊襄地位的穩固,很大程度上仰仗於諸葛亮、龐統、馬良等當地士族的支持,頓時翻身,與前期狼奔豕突的狀況不可同日而語。

所謂攘外必先安內,內部問題操心操肺,而孫劉皆為人傑非一時能攘除。

即便再活上十年內部恐怕就要瓦解。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曹操晚年因為何事錯失了統一全國的最佳良機!

曹操二十多歲時從替朝廷功伐黃巾軍起家,初心是為了建功立業,報效朝廷。但是,一系列挫折後,曹操知道無法匡正,遂散盡家財,招兵買馬。從此縱橫沙場近四十年,幾乎無一時不出征,可惜終究有生之年未能一統江山。

一代梟雄曹操為何未能統一天下

曹操字孟德,小字阿瞞,今安徽亳縣人。父曹嵩為宦官曹騰養子。曹操20歲時,以廉孝聞名。歷任洛陽北部尉,鎮壓過黃巾起義,參加過討董卓聯軍。公元192年,收降青州黃巾軍百餘萬人,選拔精銳組成青州軍,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