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大義解:3、春秋三傳的源流及研讀次第

文章推薦指數: 81 %
投票人數:11人

詩既亡,春秋作,寓褒貶,別善惡。

三傳者,有公羊,有左氏,有穀梁。

春秋是中國古代記事史書的通稱,各國都有自己的春秋,因為現在流傳下來的只有魯國的春秋,而且還是孔子刪減過的《春秋》,所以春秋也就成了孔子《春秋》的專用名稱了。

《春秋》經文言簡義深,若無注釋,則不知所云。

注釋《春秋》的書,我們稱之為傳。

傳有左氏、公羊、穀梁三家傳世,輾轉流傳至今,稱為春秋三傳。

三傳即是《左傳》、《公羊傳》與《穀梁傳》。

【01】左丘明與《左傳》

據百度百科,左丘明生於公元前502年,逝於前422年,享年80歲。

孔子生於公元前551年,逝於前479年,享年72歲。

孔子比左丘明年長49歲。

如果如此,左丘明應該是孔子晚年的弟子。

但是孔門72賢中沒有記載左丘明的名字,顯然左丘明不是孔子的弟子。

根據其他記述,左丘明與孔子年齡差距不應該很大。

左丘明曾隨孔子同車入周觀書,當時孔子34歲。

那麼如果左丘明小孔子49歲的話,那邏輯上就說不通了。

又據記載,魯公打算任命孔子為司徒,將要召孟孫、季孫、叔孫三桓商議,並將此事告訴左丘明。

左丘明直諫道:「孔子,那是聖人啊。

聖人為政,有過之人就要失去權位。

您即使想與三家謀劃,但三家的過失不正合乎這一情況嗎?」魯公仍不解其意。

於是丘明作譬喻進一步解釋:「周朝有人喜歡毛皮大衣和美味肉食,但他想做毛皮大衣而與狐狸商量索其毛皮,想辦豐美牲祭而與羊兒商量索取其肉,於是狐狸、羊兒趕緊深深躲藏。

因此,此人等待很長時間,卻無法完成毛皮大衣和豐美牲祭。

為什麼呢?周朝人的謀劃出了問題。

現在,您打算同三桓商量任用孔子為司徒,這與同狐狸商量做皮大衣,同羊兒商量做牲祭是同一個道理。

」於是,魯公便不與三桓商量,而直接任命孔子為司徒。

當時孔子50多歲,所以說左丘明小孔子49歲,是不可信的。

據《漢書·藝文志》和《史記·十二諸侯年表》記載,孔子作《春秋》時,與左丘明參觀魯國的史記,據行事,論人道,假日月以定歷數,藉明聘以正禮樂,其中有所褒諱貶損,不可寫明,乃口授弟子。

而弟子們後來所言互異。

左丘明惟恐弟子各安其意,以失其實,故討論本事而作傳,證明夫子不以空言說經。

由此可知,左丘明是在孔子去世相當一段時間後,完成《左傳》才去世的。

據此推斷,左丘明應該比孔子小10多歲。

《左傳》原名《左氏春秋》,漢代改稱《春秋左氏傳》,簡稱《左傳》。

是春左丘明為解釋孔子的《春秋》而作。

《左傳》實質上是一部獨立撰寫的史書,以《春秋》為綱,通過記述春秋時期的具體史實來解釋說明《春秋》的具體內容。

《左傳》記錄了春秋時期的社會狀況,內容多取材於王室檔案、魯史策書、諸侯國史等,內容包括諸侯國之間的聘問、會盟、征伐、婚喪、篡弒等,對各類禮儀規範、典章制度、社會風俗、民族關係、道德觀念、天文地理、曆法時令、古代文獻、神話傳說、歌謠言語均有記述和評論。

晉范寧評「春秋三傳」的特色說:「《左氏》艷而富,其失也巫(指多敘鬼神之事)。

《穀梁》清而婉,其失也短。

《公羊》辯而裁,其失也俗。

」東漢王充已經對鬼神之事多有質疑,無神論是自古有之,有無神論也就有有神論。

若無鬼神異事,有神論也就無立足之地。

所以左丘明所記鬼神之事,應當是根據當時史料進行的客觀記述,並不是自己的主管臆說。

【02】《公羊傳》與《穀梁傳》

《春秋》既成,孔子咐囑子夏,子夏闡述其大義口傳給弟子。

子夏齊國弟子公羊高,再傳其子平,平傳其子地,地傳其子敢,敢傳其子壽,到漢景帝時,由公羊高的玄孫公羊壽與齊人胡毋子合寫成書,即為《公羊傳》。

由子夏魯國弟子穀梁赤傳出的,於西漢時成書為《穀梁傳》,其傳承及成書年代與《公羊傳》相比都不清晰。

二傳與《左傳》相比,歷史資料都不及《左傳》豐富。

《左傳》詳於記事,《公羊傳》《穀梁傳》詳於詁經。

詁經必須依經訓解,所以《春秋》所無者,《公羊傳》《穀梁傳》未嘗言之。

二傳主要是闡發《春秋》的微言大義,但是闡發的角度有所不同,闡發的內容有時還互相矛盾。

二傳貌似相同,實則有別,釋義不同,褒貶也有差別。

誠敬認為,幸好有這些差別,我們才能從中研讀出更多的東西。

【03】三傳研讀次第

學習研究《春秋》,必須研讀三傳。

如果不研究註解疏文,三傳也不容易研讀不明白。

自漢至清,註解傳文,或研究其要義者,不勝枚舉,但基本的註解應該是十三經里的註疏。

左傳,晉杜預注,唐孔穎達疏。

公羊傳,漢何休注,唐徐彥疏。

穀梁傳,晉范寧注,唐楊士勛疏。

三傳註疏各有凡例,依例研究經傳,自得其便,但不能偏執一家,自以為是。

《春秋》學問,上自天文,下至地理,中間人文社會包羅萬象,加之大義密義微妙懸通。

所以,研讀《春秋》,不但不能以今古文獻任何一家自限,更應探求於易禮詩書,始能窺測聖人真意。

據四庫簡目綜評,左氏褒貶或有不確之處,但所述事實,都是根據古代正史,如果不明事跡的始末,何能臆斷是非,所以,研讀春秋,必以左傳為根柢。

公羊傳自子夏到公羊壽,經過六傳,皆是口耳授受,又加經師附益,難免不失聖人之意,然而大義相傳,究竟有其所受之本。

穀梁子與公羊同師,文比公羊更少,但有些精義,或為公羊所不及。

所以研讀三傳,先以《左傳》為本,次以《公羊傳》為輔,再參研《穀梁傳》以究真義。

《左傳》所記的事實,有很多是出乎一般人知識之外的東西,如莊公八年,齊侯在野外看見一頭大豕,竟是冤死的公子彭生所變,齊侯怒而射之,豕人立而啼。

又如昭公七年,鄭子產講述禹王之父鯀死後化為黃熊。

其它尚有很多鬼神之事,以及卜筮禍福之期等。

這在講究現實人生的學者,特別是現代人看來,確是奇異。

所以晉范寧在他的穀梁傳序文里說:「左氏艷而富,其失也巫」。

然而理藉事明,奇事愈多,則其供給學者的見聞愈廣,學者可以深悉前因後果,眼界為之大開,探索經義自然便利。

故以《左傳》為主,兼采《公羊傳》《穀梁傳》二傳,實為研讀《春秋》的正途。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沒有這三傳,我們很難讀懂《春秋》

《春秋》是中國古代記事史書的通稱,經文言簡義深,如無注釋,則無法理解。注釋《春秋》的書,有左氏、公羊、穀梁三家,另有鄒氏、夾氏二家,早在漢朝即已失傳。所以自漢至今,學者僅僅憑藉「三傳」研讀《春...

《春秋》一部載風雲(微國學28)故我在

故我在33期:微國學,每個人都能了解的國學第二章 六經六、春秋先秦歷史著作的形成,有一個發展、演變的過程。早期的《尚書》除後世史官假託的部分外,其餘均為歷史文件的彙編。到了東周,各諸侯國都設置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