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魯哀公十四年「獲麟」事件中跳出史書看歷史真相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在《史記》孔子世家中有記載魯哀公十四年獵獸,認為並不是祥兆,孔子看過後認為是麒麟。

麒麟原本是傳說中的神獸,「獲麟」,也就是捕獲了麒麟的故事。

捕獲了神獸麒麟的「獲麟」故事,被作為特別事件進行了說明。

要知道《史記》的判斷是漢代中期的判斷,而結合《春秋》、《左傳》(《左氏春秋傳》)、《公羊傳》(《春秋公羊傳》)等更早的戰國時期的文獻來看「獲麟」事件,或許才能洞悉歷史的真相。

最初記載「獲麟」這一故事的是戰國時代的《公羊傳》。

《公羊傳》是對《春秋》進行解釋的史料文獻,《春秋》最後一年是哀公十四年(前481),關於這一年的事件記載只有一項,那就是「獲麟」,記述的很是詳細。

而在《左傳》中卻一筆帶過,並直呼孔子為「仲尼」,稱「獲麟」為「不祥事件」,在《公羊傳》當中被稱為「仁獸」的麒麟,在這裡卻被認為是不祥的。

需要注意的是,與我們所了解的孔子削筆作《春秋》不同,《春秋》和《公羊傳》都是在公元前338年齊稱王的時候所作。

正是在這一年,齊國開始啟用逾年稱元法(前代君主死後新君主於次年正月始稱元年),《春秋》所有的事件都是按照這一稱元法記述的。

《春秋》雖然從形式上是魯國的編年史,但採用的並不是魯國的年份。

魯於公元前256年被楚滅國,在此之前一直使用的是立年稱元法(前代君主去世與新君主即位在同一年)。

因此,採用逾年稱元法的《春秋》成書的年代並不是魯國君主在位的年代。

因此《春秋》很可能是按照齊王室的命令,假借孔子所作的架空的、特殊的編年史書。

齊國的君主始於西周時代的太公望呂尚。

後來在齊國君主之下,從陳國來的田氏勢力逐漸發展壯大起來。

公元前388年,田氏的宗主田和(田太公)代替原來的君主成為諸侯,在以周為頂點的諸侯聯盟當中贏得了諸侯的地位,接下來於公元前338年稱王。

《春秋》正是在這一時期的齊國所作,在它最後點綴的「獲麟」事件當中,凝聚了齊國朝廷的意志。

如上文所述,《春秋》最後記載的是公元前481年的事件,也就是在同一年,齊國田常弒殺了當時的君主簡公並立了新的國君,掌控了齊國的政權。

這一事件,在另外的文獻當中有記載,但在《公羊傳》當中卻以「為賢者諱」的原因被略去不提。

作為齊國的理論,田氏當然是希望這次掌權能夠在史上留下較高的評價。

在這一理論當中,孔子扮演了特殊的角色。

正如《春秋》跟孔子無關一樣,《左傳》也與左丘明沒有什麼關係,假借左丘明之名而已。

《左傳》是戰國時代的韓國朝廷所作,韓在稱王的時候必須對其自身的正統性加以說明,《左傳》就是這份說明書。

因為是在韓國所作,所以對於其他國家的正統性問題,《左傳》的評論是非常嚴厲的。

《榖梁傳》也和《公羊傳》,《左傳》一樣,具有自己獨特的「形式」,比如被稱為「中國」的地域中唯一沒有被批判的只有「鮮虞」,通常情況下,「中國」是指特殊的地域,而鮮虞是根本不在考慮範圍之內的野蠻人。

此外《榖梁傳》以《左傳》的議論為前提,形成了貶低《左傳》的「形式」。

當我們知曉《榖梁傳》是在鮮虞後裔中山王創建的朝廷創作的,《榖梁傳》的理論的特異處也將可以被解釋,之後中山國在公元前296年被滅亡。

歷史就是這麼奇妙,一個「獲麟」事件的在不同史料中的不同記述,結合科學的考證,可以讓我們洞察不同的天地。

歷史的真相總是這麼隱晦,需要我們慧眼如炬,才能真正看懂。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春秋》一部載風雲(微國學28)故我在

故我在33期:微國學,每個人都能了解的國學第二章 六經六、春秋先秦歷史著作的形成,有一個發展、演變的過程。早期的《尚書》除後世史官假託的部分外,其餘均為歷史文件的彙編。到了東周,各諸侯國都設置史...

春秋為何不分家

《春秋》是魯國的編年史,經過了孔子的修訂。記載了從魯隱公元年(前722年)到魯哀公十四年(前481年)的歷史,是中國現存最早的一部編年體史書。《春秋》一書的史料價值很高,但不完備,王安石甚至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