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高大上的讀書方法,效果真的好嗎?
文章推薦指數: 80 %
字數:2094 閱讀需要4分59秒
目前,網絡社群十分火爆。
據數據統計,寫作、演講和英語社群是數量最多的收費社群。
另外還有一個比較流行的是讀書社群,也就是俗稱的「拆書幫」。
運作方式是攢一堆人,然後一塊讀書。
慚愧的是,我還沒有參加過讀書社群,所以具體的運作方式不很清楚。
從火爆程度來看,應該還是挺有用的,因為確實有不少人在追捧和稱讚。
有讀書就得有輸出。
某些讀書社群的的成果,也可以看出一些他們的讀書方法論。
例如有些拆書幫典型的輸出成果是:筆記導圖。
筆記導圖往往是這種樣式:
我有點疑問,這種用思維導圖,僅僅是把圖書章節標題羅列出來,真的可以節省讀書時間嗎?
1
最近有個大量轉發的秦始皇的梗,是這樣的:
我 秦始皇 打錢
很莫名其妙是不是?原來這是一個騙子簡訊的經典套路,上面是網友為了調侃改寫後的搞笑版。
原版是這樣的:
大家好,我是秦始皇,其實我並沒有死,我在西安有100噸黃金,我現在需要2000元人民幣解凍我在西安的黃金,你微信,支付寶轉給我都可以。
帳號就是我的手機號碼!轉過來後,我明天直接帶部隊復活,讓你統領三軍!
談起這個,我是為了說明一個事實,就算是一個網絡上的玩笑,沒有前因後果和背景介紹,都不大容易理解。
類似的,思維導圖雖好,但用來做讀書筆記,就難以避免過分簡化的問題。
試圖用幾十字概括幾萬字圖書的精華麼?結局就必然像這個梗表現的一樣:追求簡潔,結果造成太過簡陋。
2
事物應該簡化,但不能太過簡化(Things should be made as simple as possible but not any simpler.) - 愛因斯坦
思維導圖的優勢是:1明晰結構;2建立框架;3剪枝壓縮,屏蔽不重要信息,讓人的注意力集中在關鍵問題上。
思維導圖無疑是知識框架化和結構化的利器。
但缺點是如果要維持框架的精鍊,必然削減信息量,造成信息量過低。
本來讀書的方法千差萬別,怎麼閱讀都可以的。
例如小說,完全可以輕鬆的以休閒方式閱讀。
但問題是小說等休閒類讀物,似乎並不需要我們做導圖筆記。
導圖筆記的目標應該是為了概括知識型書籍的內容,為了把書讀薄。
但我總覺得通過幾個關鍵字(常常是章節標題)就想要概覽圖書全貌,很多時候是一種奢望。
當思維用導圖僅僅完成了列舉標題的目標,而不是內容的有機聯繫,它的價值在哪裡呢?
試想我們如果忽然穿越回了學生時代,當看到幾何課本的時候,靈機一動,運用熟練的思維導圖方法把章節標題摘出來,並畫成了一個手繪精緻的導圖筆記。
然後興高采烈地舉手跟老師說:老師,課本上的知識我已經學會了!你猜老師會是個什麼反應?是震驚、欣慰還是敬佩?我猜最大的可能會把鼻子氣歪。
而且這個事情也很容易證偽,老師隨便出幾道題,一下子就把「已經學會」這個把戲拆穿了。
課本就是典型的知識型書籍,既然沒法這麼學,其他的知識類書籍,怎麼就能期待如此閱讀有效呢?
3
你看到了,但是你沒有觀察(You see, but you do not observe.) - 福爾摩斯
同樣的,運用上面的方法,可能你確實認真的讀書了,但最後只是知道了一些名詞而已。
就像那個給幾何課本做筆記的例子,你真正掌握這些概念了嗎?沒有,你只是聽到一些名詞而已,名詞的每個字都認識,但是含義其實模糊不清。
一旦用這些概念來解決問題的時候(例如做題),就完全力不從心了。
讀書也一樣,如果不能解決問題,聽到再多的概念,是沒有任何用處的。
看書不應該僅僅是為了獲取信息,閱讀的終極目標應該是為了解決問題。
每個人其實都有一堆需要解決的問題。
常見的例如情感問題,人際關係問題,職場技巧問題,個人提升問題等等。
不把一本書籍的內容真正跟你自己的實際問題相聯繫,這本書其實相當於沒有看,因為你貌似獲取了一些高大上的信息,但與你的真實生活情景是割裂的,不能改善你的生活,改進你的思維方式,也就沒有產生任何有效的價值。
很多高手建議,讀書還是建議用讀書筆記的方式。
而筆記的形式第一不是列舉標題,第二不是摘抄句子;而是應該每次關注書中的一個點,從這個點出發,發散自己的思維。
努力用自己的話把關鍵點說出來,並且一定要聯繫生活中可能用到的地方,必須嘗試著真正用來解決實際問題。
這是導圖所不能適用的地方。
除非你把這些聯繫感悟也都記錄到導圖當中,變成一個巨大的知識導圖庫。
不過以我個人的經驗來看,這種方式不是很理想。
太過巨大的導圖不好管理,也不容易回顧。
而回顧是重要的增加大腦印象的重要步驟。
如果只閱讀不回顧,80%的東西都會忘記,留存率其實極低。
簡陋的導圖顯然無法回顧。
例如上圖中,《少有人走的路》一書中「尊重事實」條目下的:「繪製人生地圖」,當問及導圖製作者,看到這條會回憶起些什麼呢?人生地圖是什麼?為什麼人生地圖可以讓你更尊重事實?怎樣繪製地圖?繪製地圖有沒有什麼困難的地方?應該注意什麼要點?繪製的地圖用不用疊代修改?地圖是否可以和其他什麼方法結合使用?……這些可以隨手想到的問題,如果僅僅對著這張導圖來看,都是十分模糊的。
而只要有任何的聯繫還比較模糊,其實代表著並沒有真正內化這本書的內容。
導圖其實是整理框架的極好利器,最大的優點是可以成型清晰的構架和索引。
但僅憑索引,遠遠不夠。
如果用黃金思維圈概念來分析,那麼導圖列舉的概念僅僅是What層,對於How和Why完全沒有涉及。
這完全是很淺層的知識。
作為一個思維導圖的愛好者和忠實用戶,我並不反對用思維導圖來讀書。
例如用導圖總結技術類書籍框架十分好用。
閱讀的時候就可以把關鍵的概念輕鬆摘錄下來,前後對照,知識掌握會很快,框架也完整。
但我反對過度把讀書導圖化。
認為讀書必做導圖,畫導圖只肯列舉圖書大標題小標題,而且畫出導圖就認為萬事大吉。
如此學習,是太淺薄的手段。
如果認為這樣就可以全盤深刻掌握知識,只能說圖樣圖森破。
萬維鋼在《萬萬沒想到-用理工科思維理解世界》裡面寫道:好的讀書筆記是不均勻分布的。
只有你把它們全部拆開、撕碎,再重新組合成你自己的東西,它們才真正屬於你。
。
讀書如品美食。
做讀書導圖筆記就像製作菜譜。
如果只看菜譜,即便再精美,但怎麼可能體驗到真實美妙的滋味呢?
這麼做筆記,簡直是筆記中的戰鬥記
開篇很多時候是否苦惱過,到底要怎麼去做筆記?我們常見的筆記方式,手寫、文檔、常用的筆記軟體。當我們整整齊齊、一字一句地記下滿滿一本,回顧過去,我們有幾下心情去看那麼多的密密麻麻?這個世界上確實有...
豆瓣評分最高的500本書,你讀過幾本?
不讀書的人,認知的範圍只局限在自己的思維里;只讀一點書的人,對世界的認識也只是一知半解;習慣讀書的人,會看到一個更寬廣、更複雜的世界。想要讀書,不一定非要在書房,只要有心讀書,隨時隨地都可以讀書。
關於閱讀的幾個困惑,給你一點小建議
最近買了一堆書,讓我不得不把衣櫃空出來去裝書。這讓我下了個決心,這堆書沒看完不繼續買。其實書不多,但是有兩本大部頭,《古文觀止》和《詩經》。原本打算背誦,結果也是只看了前幾篇。說到這裡,我要說說...
讀了就忘,看書越多越焦慮,如何將知識轉化為能力
想讓閱讀變得有價值,第一步就是要有目的的去閱讀。我的目的是明確的,因為我一直有一個疑問:「如何將知識轉化能力?」我想通過閱讀《實用性閱讀指南》找到答案,這就是我閱讀的動機和初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