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舌戰群儒」人物簡介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昨天一起欣賞了諸葛亮的辯才,對答如流,滔滔不絕,想必孔明在赴會之前已是做足了功課的。

殿上所坐之人要麼是當代大儒,要麼是一方名流,可謂濟濟一堂,對於這些人你又了解多少呢。

1張昭(公元156-236),字子布,彭城人,彭城是現在的徐州,說起來和高祖劉邦算是老鄉。

張昭是三國時期吳國文臣之首,名望高重。

孫策初創業,張昭即隨之,昭之於策,正如管仲之於桓公,孫策去世前,對孫權言:「外不決問周瑜,內不決問張昭。

」並囑咐張昭說:「若仲謀不任事者,君便自取之。

」可見昭之名望。

張昭為人大度,少有才名,徐州陶謙曾將其下獄,但陶謙去世後,張昭仍為其寫了一篇悼文。

張昭性直,剛正,由是孫權屢不用張昭為相,其實是對張昭的保護。

但是晚年與孫權不和,並多次隱喻對峙,雖得和解,不復如初。

隱退之後,為《左傳》和《論語》作注。

年八十一歲,得善終。

2虞翻(164年-233年),字仲翔,會稽餘姚(今浙江餘姚)人。

初事王朗,後投孫策,從此效力東吳,忠心不二,就連後來屢次被其中傷的于禁也感其忠貞,實屬難得。

孫策死後虞翻認為江東未定,如果官員離開治所奔喪可能會令賊匪和變民有機可乘,應留守當地,待時而動,這一做法被其他官員效仿,對於未定江東局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呂蒙奇襲荊州時,虞翻隨行,虞翻告誡呂蒙切不可生驕躁之心,預防城內伏兵,呂蒙聽其言,終獲成功。

與當時天下紛亂,軍閥割據的局面所需求的治世能臣不同,虞翻所長是經學,這可能是其並未在歷史上聲名遠播的原因之一。

但是虞翻的經學是承前啟後,造詣頗深的。

孫權稱他「卿不及伏羲,可與東方朔為比矣。

」,可見一斑。

他曾為《老子》、《論語》、《國語》作過訓注,虞氏所注《周易》自成一家,可惜著作皆亡佚,讓人惋惜。

虞翻年七十,病卒。

3步騭,字子山。

臨淮淮陰(今江蘇淮陰西北)人。

步氏是以地為名,為淮陰大族。

步騭早年生活貧苦,種瓜為生,後入仕孫權,為人性情寬弘,喜怒不形與聲色,很得人心。

曾為鄱陽太守,穩定交州,平定叛亂。

步騭和陸遜,周岱,諸葛恪等參與了二宮之爭,支持魯王孫霸,後又接替陸遜為東吳成像,次年逝世。

參與辯論的東吳名士還有很多,明天分享薛綜,陸績,嚴畯和程德樞,一起期待吧。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三國殺武將列傳 深得主心之諸葛瑾

斯人名字,一族由來從父玄為袁術所署豫章太守,玄將亮及亮弟均之官。——《三國志 · 蜀書 · 諸葛亮傳》瑾少游京師,治毛詩、尚書、左氏春秋。遭母憂,居喪至孝,事繼母恭謹,甚得人子之道。——《吳書》...

東吳四傑都有誰?排第二的居然是他?

洪邁先生在其《容齋隨筆》中曾對東吳四傑大加讚賞。東吳四節指的是先後執掌東吳水軍的四個大都督,包括周瑜、魯肅、呂蒙以及陸遜。他們也叫「東吳四英將」或者「東吳四英傑」。四人雖同為東吳大將,對東吳貢獻...

曹操為什麼說生子當如孫仲謀

在三國霸主曹、劉、孫中,孫權無疑是最幸運的:曹操南征北戰,九死一生,好不容易才從一無所有發展到最終擁有半壁江山;劉備亦是顛沛流離吃盡苦頭,終於偏霸一方。孫權則不然,他沒有刀槍火海般的艱難創業經...

孫權江東勢力全陣容到底有多豪華?

俗話說,自古江東多豪傑,自董卓已來,豪傑並起,跨州連郡者不可勝數,江東歷經孫堅,孫策,孫權,占據江東六郡八十州,人才輩出,那麼孫權手下到底有多少牛人?江東集團陣容又多豪華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