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殺武將列傳 深得主心之諸葛瑾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斯人名字,一族由來

從父玄為袁術所署豫章太守,玄將亮及亮弟均之官。

——《三國志 · 蜀書 · 諸葛亮傳》

瑾少游京師,治毛詩、尚書、左氏春秋。

遭母憂,居喪至孝,事繼母恭謹,甚得人子之道。

——《吳書》

諸葛瑾,字子瑜。

東吳大將軍,同時也是蜀漢丞相諸葛亮的大哥。

在群星燦爛的三國時代,諸葛瑾實在算不得非常知名,他之所以在當時能以龍虎犬並稱(三國時期,諸葛亮與長兄諸葛瑾、從弟諸葛誕分事於蜀、吳、魏三國,時人以「一門三方為冠蓋,天下榮之」論之,且時人認為「蜀得其龍,吳得其虎,魏得其狗」。

真可謂一則歷史佳話),而到了後世還有一席之地,很大程度是因為他有一個名貫古今中外的弟弟諸葛亮。

究其生平,諸葛瑾的閃光點確實不多,甚至能力上還有所欠缺,或者更準確來說是不受推崇英雄主義的人所喜愛,然而,諸葛瑾能在東吳政壇扶搖直上,然後屹立不倒,這和孫權的用人風格不無關係,但諸葛瑾個人的政治能力也是起到主要作用。

這裡關於諸葛氏,裴松之在《三國志 · 諸葛瑾傳》補充了一些內容,按照《吳書》的說法,諸葛氏其實就是葛氏,由琅琊郡遷至陽都郡,而陽都人本身的葛氏就被人稱呼為諸葛氏,以示區分,改了姓的葛氏卻也覺得合用,於是就傳宗接代,成了諸葛瑾兄弟的祖先了。

而《風俗通》則說諸葛瑾兄弟的祖先是陳勝的下屬,有功勞卻被陳勝殺死,由漢文帝追錄其功,將他的幾個後人封了好幾個縣侯,並稱為「諸」葛,因此最終姓諸葛。

無論那個說法,都是說諸葛氏其實是由葛氏轉變過來的。

關於名字,諸葛瑾與同僚周瑜在名字上有著驚人的巧合,諸葛瑾的名被周瑜用作其中一個字,諸葛瑾的其中一個字也被周瑜用作名,雖然諸葛瑾的長相、能力和事功與周瑜相比也差得太遠了。

諸葛瑾的父親諸葛珪官任泰山郡的郡丞,郡丞這個職位不大也不小,比上不足比下有餘,作為名門之後的諸葛氏算是沒落了,但對於一般平民還是很有優勢的,鑒於賣草鞋的劉備也能拜盧植為師,那麼諸葛瑾也是足夠盤纏去遊學京師,這時諸葛瑾專攻《尚書》、《毛詩》還有左丘明的《春秋》,後因事母喪而回家。

諸葛珪有個繼妻,諸葛瑾也事她至孝,漢代看重孝道,諸葛瑾名聲已由此開始。

後來諸葛珪也死了,而弟弟諸葛玄則在興平二年(公元195年)受袁術任命為豫章郡的太守,於是次子諸葛亮和三子諸葛均就隨同叔父諸葛玄前往豫章郡,而諸葛瑾則與其繼母卻沒有一同前往,原因不明,至此,諸葛瑾和諸葛亮這一對兄弟就正式分道揚鑣,直至日後分別當上了吳蜀重要官僚才得以稍微見面。

諸葛瑾什麼時候南下江東,史書雖然沒有明說,但從其日後解救殷模巧勸孫權的話語中提到的「本州傾覆……歸聖化」這段話可以看出,諸葛瑾應該是在193-195年時就離開徐州的,因為這段時間正好是曹操和陶謙兩次決戰徐州的時候,而第二次曹陶徐州之戰更是因為曹操藉口報父仇對徐州進行大屠殺,直殺至「泗水為之不流」,諸葛瑾對孫權說的應該就是此事。

退一萬步來說,諸葛瑾攜同繼母比諸葛亮先離開徐州,也是能說得通的,由於有叔父諸葛玄的照顧,也不存在棄弟不顧的說法,甚至可以猜想繼母的主意和諸葛玄的任職方向有分歧也說不定。

所以,諸葛瑾離開徐州或早或晚於諸葛亮,但應該在195年之前。

巧諫孫權,深得主心

與權談說諫喻,未嘗切愕,微見風彩,粗陳指歸,如有未合,則舍而及他,徐復託事造端,以物類相求,於是權意往往而釋。

——《三國志 · 諸葛瑾傳》

瑾與殷模等遭本州傾覆,生類殄盡。

棄墳墓,攜老弱,披草萊,歸聖化,在流隸之中,蒙生成之福,不能躬相督厲,陳答萬一,至令模孤負恩惠,自陷罪戾。

臣謝過不暇,誠不敢有言。

——諸葛瑾

到了江東之後,雖然戰亂少了,但諸葛瑾的生活是比較清苦的,因為幾年間諸葛瑾都是平民身份,並沒有任何江東勢力聘請他出仕,而他還要仕奉繼母,生活壓力是挺大的。

而且我們從《三國志·步騭傳》也可以看到,與諸葛瑾同樣是淮泗一帶的人渡江過去避亂的步騭和衛旌就因為窮得沒飯開而遭到羞辱,可見當時從淮泗那邊去的人也不是個個像周瑜、魯肅和張昭那般家底厚或者一開始就是受孫策禮聘的,也有像諸葛瑾和步騭之類的先熬過一段窮苦才否極泰來。

大約過了五年,孫權繼位,他的姐婿弘咨在一次偶然的見面,或許是已經聽到了諸葛瑾的一些名聲,便向孫權舉薦,於是諸葛瑾便從此開啟了他在東吳的漫長仕途。

這裡和《三國演義》略有不同,可能是因為弘咨這個人名不見經傳,羅貫中索性忽略他,便讓同時期為孫權所徵用的魯肅所推薦。

諸葛瑾做了孫權賓客一段時間便任職討虜將軍的長史,討虜將軍就是孫權當時的職務,長史是將軍府的屬官,張昭這個時候也是任這個職務,可見孫權在較短時間內已確認諸葛瑾的能力,並給予高度的信任。

三國君主都是一世人傑,脾氣肯定有,但孫權的脾氣似乎比劉備和曹操都要大,一旦決定了或者說發火了,特別難諫,《三國志》的東吳部分有多處這樣的記錄,顯然孫權比起劉曹,是最不能聽下忠言,而且諫臣還會受牽連,所以孫權身邊也有一班能夠以巧妙的方法、圓滑的言辭使孫權慢慢回心轉意的諫臣,顧雍、諸葛瑾等就屬於這類官員。

諸葛瑾在勸諫孫權時,不會像張昭這類大臣心急直諫,而是點到為止,以恭敬的措詞,稍微表示對哪種意見的傾向,若仍然無法說服孫權,諸葛瑾便會暫時放棄正在討論的內容,轉換話題,然後借其他事物逐漸將話題引回去,並舉出同類事物或者道理,作出類比,逐漸使孫權回心轉意,聽從忠言。

這是需要多麼高超的口才技巧!雖然,這樣本身是孫權的不足,方之劉曹,豈有如此之理?作為三足鼎立、爭戰國家的英雄,卻難聽直諫之言,畢竟要麼就是像唐代魏徵這樣的既忠且直,要麼就是只會圓滑奉承的奸臣,能有諸葛瑾這樣又忠又能勸服君主的大臣是不多的,而且即使有,畢竟術業有專攻,就像諸葛瑾,他雖然如上述般兩樣都能做到,卻在處理其他實際事務上有所欠缺,畢竟像蜀漢法正這類的全面謀臣是稀有的。

雖然如此,能得到諸葛瑾這樣的謀臣,也是孫權極大的福氣了。

而孫權也顯然是明白人,很多事情都會諮詢諸葛瑾。

《三國殺》中諸葛瑾的第一個技能【緩釋】,就是典出於此,意思就是諸葛瑾會用巧妙的方法勸諫君主,使已在盛怒甚至暴走狀態下的君主得以放鬆舒緩下來。

史書上記載諸葛瑾對君主是多次發動了【緩釋】,比較典型的是孫權對於元老級大臣朱治是心懷怨恨(本來朱治就是舉孫權為孝廉的人,孫權為何生他氣就不得而知了),卻因朱治地位崇高,孫權無法責備他而生悶氣。

諸葛瑾猜到君主的心思,卻又不敢明說,便在孫權身前作書,採用將心比心的方法論事,完成後呈上去給孫權,具體內容史書沒有載上,但孫權看完之後就氣消,不再討厭朱治了。

另外又有同鄉殷模得罪了孫權,被治罪,大臣們想救他,都提出治以輕罪,孫權當然不同意,便和大臣們爭論起來,卻見到諸葛瑾不說話,便問他。

諸葛瑾便說出當時與殷模的經歷相同,徐州如何慘澹,來江東避難是如何的艱難,孫權起用他們是如何的恩德,而自己還不能糾正殷模的過錯,使孫權生氣,自己有錯還來不及認,怎麼還敢說其他(比如為殷模求情之類的話等)。

這樣的話,孫權就受用了,立即赦免了殷模。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要說為人處世,諸葛亮比他哥哥諸葛瑾差太多了

說到三國中的家族,諸葛家族肯定是其中比較顯著的一個,在魏蜀吳三國當中都有諸葛家族的人參與,其中名氣最大的肯定是諸葛亮,諸葛亮可以稱得上是三國中著名的政治家,外交家,文學家了。不過在為人處事方面和...

後三國之東吳第一權臣諸葛恪

後三國之東吳第一權臣諸葛恪諸葛恪(203-253年),字元遜,琅邪陽都(今山東沂南)人。他體格肥胖,是三國時期東吳權臣,蜀漢丞相諸葛亮之侄,大將軍諸葛瑾長子(有觀點認為諸葛恪實為諸葛亮之子,因當...

諸葛瑾字是什麼?諸葛亮之兄諸葛瑾簡介

諸葛瑾(174年-241年),字子瑜,漢族,琅邪陽都(今山東沂南)人。三國時期吳國大臣,諸葛亮之兄,諸葛恪之父。經魯肅推薦,為東吳效力。胸懷寬廣,溫厚誠信,得到孫權的深深信賴,努力緩和蜀漢與東吳...

論《三國演義》之疑點

《三國演義》是中國古代最有影響力的著作之一,它不僅僅只是一本小說,而且還是一本具有深遠智慧的著作,有氣吞山河的英雄豪傑,有深謀遠慮的智士謀臣,有舍己為主的忠誠良將,有忠肝義膽的生死之交,有萬夫...

諸葛瑾一生沒辦成過一件事卻為何步步高升?

諸葛瑾的一生,沒有辦成過一件事兒,卻步步高升,善始善終。他的故事沒有什麼精彩之處,卻極為耐人尋味。乍一看,諸葛瑾除了是諸葛亮的哥哥什麼都不是;再一看,他的另類、他的反常識,是那麼的無與倫比、登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