違背先帝遺囑 孔明為何重用馬謖?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說起三國的故事,「揮淚斬馬謖」這一段成為不少人認為最糾結悲情一幕。

馬謖不可重用,劉備早就看出,諸葛亮眼光不在劉備之下,為什麼還違背先帝遺囑,將馬謖委以重任?如果間單地歸咎於諸葛亮用人不明,似乎太間單,因用人不單靠自己眼光,也受到客觀環境、競爭對手等多項因素局限。

影視中的斬馬謖情節

《三國演義》第九十六回,諸葛亮在殺馬謖的前後,其心情極其糾結,因為回想先帝在白帝城臨危時,曾叮囑孔明:「馬謖言過其實,不可大用。

」其實,對於劉備生前囑咐確實是史載,《三國志》中劉備的話就是:「馬謖言過其實,不可大用,君其察之」。

既然諸葛亮已得預警,為什麼最終還是部署馬謖在最重要的戰場上?

所謂「計劃趕不上變化」,劉備死前囑到了諸葛亮北伐,可謂此一時彼一時。

哪些資源該用、怎麼用、用在什麼地方及時候等隨時在變。

劉備在公元223年去世,正好是在大敗給孫權退守白帝城,蜀漢重挫但人力資源尚算充沛,還有一些能臣如向寵。

這時,在劉備心中人力資源中首選還沒有馬謖,但劉備非完全否定他,只覺得「不可大用」。

影視中諸葛亮北伐

然而,形勢變化到公元228年孔明第一次北伐,距劉備去世五年,蜀漢人才經歷一波凋零,況且人才大多來自冀州、荊州和山東,沒法補充,而巴蜀之地的人口基數又少。

所以在孔明的心中,馬謖的位置,也可能推移到了第一線。

諸葛當時應該不是不把先帝的話放在心,而是手頭人才減少下,自然就會輪到馬謖。

而且,諸葛亮將馬謖置放在街亭戰略要地,也不完全是冒險。

諸葛亮對街亭部署極其周密,指揮官只需按部就班,問題應該不大。

馬謖擅長軍事理論,放在這個位置不算唐突。

事實上,有後人認為,諸葛亮的失算之處不在於未料到馬謖無能,而是未料到馬謖逞能:「謖違亮節度,舉動失宜」本來只要你只要執行,但最終你要動腦筋,結果壞事。

影視中副將王平及馬謖

孔明當時當然也非完全無人可用,例如還有趙雲、魏延等。

不過,當時這些大將仔有重要任務,魏延鎮守漢中,趙雲在斜谷道部署假攻敵軍拖住曹真。

人才捉襟見肘,孔明不得不把後備馬謖拿出來。

諸葛亮之所以重用馬謖,一方面因人力損耗,另一方面也是因為諸葛看到馬謖的成長。

馬謖在劉備去世的時候,馬謖還不到35歲,可能還有成長空間,結果到北伐時,馬謖或許已經超越了劉備對他鑑定上的限制。

而馬謖本人也很努力,有一個例子就是公元225年,諸葛亮南征孟獲,這是劉備死後諸葛獨立做的要務。

這時「謖送之數千里」並獻策說:「夫用兵之道,攻心為上……願公服其心而已」。

結果,馬謖「心戰」可以說左右了諸葛亮的南征策略,結果有了「七擒孟獲」的佳話,這也顯示馬謖動了心思作此番相送,想顯示才能。

影視中的馬謖

馬謖雖然是成長,但只限於參謀而非統帥。

對於「揮淚斬馬謖」(《三國志》記載他是死於獄中)歷來不少人都持肯定態度,因不整肅軍法不足以服人。

但有史學家也有持商榷態度,最有名的是東晉史學家習鑿齒,他本身是「諸葛粉」,但認為諸葛亮殺馬謖是很不合適。

原因在於蜀國弱小,殺馬謖是「殺有益之人」。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借刀殺人,失街亭可能是諸葛亮斬馬謖的藉口

《三國演義》中失街亭的故事人人皆知,諸葛亮揮淚斬馬謖的片段可謂是家喻戶曉。可是還有很多人會為馬謖鳴不平,因為勝敗乃是兵家常事,怎麼能夠因為一場戰爭的失敗就把人給斬了呢!這難道是因為諸葛亮的軍法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