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適合自己的方法擺脫無知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作者:華東師範大學兼職教授 潘裕民

人間萬事,都有方法論,讀書也不例外。

所謂「讀書百法」,即就方法之多而言。

但讀書百法,因人而異。

每一個人的背景、學問都不一樣,方法也不一樣。

這個方法對你不成功,對他可能就會成功。

就讀書而言,有人讀書,只要隨便翻翻就拋開了。

有人讀書,卻要從第一個字看到最後一個字才罷。

其實兩種方法都有道理,但永遠只有一種方法是不對的。

應該說,每一個成功者都有自己的閱讀習慣和閱讀方式。

例如,諸葛亮用「觀大略法」從總體上把握書本的精神實質;蘇軾用「抄讀法」來加深記憶理解;陸遊用「有的放矢法」將讀書與使用聯繫起來;朱熹用「循序漸進法」達到由淺入深的目標;陳善用「出入法」要求活讀書而不能死讀書;巴金用「回憶法」溫故而知新,不斷地從已讀過的書中吸取精神力量;華羅庚用「厚薄法」讀書由厚讀薄,取其精華……可見,讀書的方法各有不同,目標也各不相同,其效果的好壞就在於你會不會讀,有沒有適合自己的閱讀方法。

魯迅在《讀書雜談》的演講中講了一個故事:一個老頭和一個孩子用驢馱著貨物去賣,賣完回來,孩子騎在驢上,老頭跟著走。

路上的人見了,就責備孩子不懂事,怎麼可以讓老人步行呢?於是孩子和老頭換了一下,又有人看見了,說這個老頭竟然忍心讓小孩子走路。

老頭趕忙把小孩抱上來,一起騎著驢走,看見的人說他們對驢很殘酷。

他們只好都下來,走了不久,又有人笑他們了,說他們很傻,空著現成的驢卻不騎。

老頭對孩子嘆息說,我們只剩下一個辦法了,就是兩個人抬著驢走。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讀書要自己思索、自己做主,千萬不要盲從聽別人的意見。

否則,結果會是很荒唐、很糟糕的。

關於讀書,英國作家維吉尼亞·伍爾夫也有明確表示:「一個人可以對別人提出的唯一指導,就是不必聽什麼指導,你只要憑自己的天性、憑自己的頭腦得出自己的結論就可以了。

」當然,這不是反對理論、反對方法。

根據我的理解,她所強調的是每個人都應該有自己的切身體會,以自己的方法和需要去讀書。

對於有些群體,如教師、醫生、學生、公務員等,讀書交流也是一個很好的學習方法。

《禮記·學記》里說:「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

」閱讀,有時候需要一種學習研討的文化氛圍,特別是閱讀一些重要而堅深的理論書籍,通過學習共同體或沙龍等形式進行交流切磋是十分必要的。

同時,通過研討交流的平台,讓更多的人參與各種定期或不定期的讀書沙龍活動,這對推動全民閱讀也有很大促進作用。

除了有效的學習方法外,一個人想要做出一番成績,還必須具備三個方面的條件:一是天賦,二是環境,三是個人的勤奮和努力。

有這樣一個故事,說曾國藩小的時候天賦並不高。

有一天晚上,夜深人靜,萬籟俱寂,少年曾國藩在家讀書,對一篇文章重複朗讀了好多遍,還是背不下來。

背不下來不能睡覺,他只好一直朗讀此文。

這時候,家裡來了一個小偷,潛伏在屋檐下,想等他入睡之後進去偷東西。

可是等啊等,就是不見曾國藩去睡覺,只聽他還是翻來覆去地讀那篇文章。

小偷大怒,實在忍不住了,跳出來大罵道:「這種笨腦袋,還讀什麼書!」接著便將此文很流暢地背誦了一遍,然後輕蔑地看了曾國藩一眼,揚長而去。

這件事對曾國藩觸動很大。

這個小偷很聰明,至少其天賦要比曾國藩高許多,但是他卻荒廢了天賦,淪落為「梁上君子」,成了一個賊人;而曾國藩從此知恥而後勇,刻苦學習,奮發圖強,通過後天的不懈努力,終於成為中國歷史最有影響的人物之一。

但話又說回來,個人的努力必須得法,而不是靠拼體力、延長勞動時間和增加勞動強度。

讀書也是一樣,書讀得好與壞,跟拼不拚命沒有關係。

讀書學習除了要有一定的時間外,關鍵得看誰的學習效率高,方法得當。

在現實生活中,我們會碰到各種各樣的讀書人。

比如,有的人書讀得很多,但實際效果卻不佳;有的人書讀得不怎麼樣,卻書呆子氣十足。

法國思想家蒙田說:「初學者的無知是獲得知識以前的無知,而博學者的無知是獲得知識以後的無知。

」第一種是不會閱讀不去閱讀的無知,第二種是胡亂讀了許多書的無知。

毫無疑問,這樣的讀書人都是不可取的。

(潘裕民)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