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個措施,表明劉嬋有大智慧!是在諸葛亮大權獨攬下裝傻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劉備與諸葛亮的關係如何?劉備與諸葛亮的君臣關係之和諧與美妙,為歷代有識之士讚不絕口,被視為封建社會中最理想、最完美的君臣關係。

由此踵躡的問題就從這裡引發:作為劉備的接任者,劉禪能從父親那裡完整地承續到這種魚水型的君臣關係嗎?換句話說,劉禪與諸葛亮也能成為「黃金搭檔」嗎?

劉禪承續大統時,年僅17歲。

劉備臨終前特意叮囑:「汝與丞相從事,事之如父。

」按照兩漢社會的「孝」風,這無非是叫劉禪與諸葛亮共處,凡事讓著幾分,似乎諸葛亮亦當仁不讓,大權獨攬,「政事無巨細,咸決於亮。

諸葛亮北伐前夕,對已年滿22歲的劉禪依舊不放心,「慮後主富於春秋,朱紫難別,」特派心腹董元為侍中,統宿衛親兵,「監管」劉禪,「後主益嚴憚之」。

劉備逝世前,諸葛亮曾感嘆劉禪「智量甚大,增修過於所望」,意即劉禪非常聰明,超過人們的期望。

劉備聞訊,寬心地表示「審能如此,吾復何憂!」可是,僅幾年功夫,諸葛亮又作出另一番天壤之別的相反評價,把劉禪的智商貶得一塌糊塗。

孰真孰假,難道諸葛亮就不怕犯欺君之罪?!

人們大概不會忘記千秋凜然的《前出師表》吧。

在這封表中,諸葛亮一方面表達了對劉備的耿耿忠心;另一方面又透露出劉禪與諸葛亮之間種種不諧的信息。

例如,諸葛亮一再強調「宮中府中,俱為一體」,「不宜異同」,居然把「宮中府中」放在同等地位,這不是嚴重地破壞了朝廷的正常禮義和官場的秩序嗎?還需要指出的是,諸葛亮對劉禪的口氣和語感,簡直猶如一個嚴峻的父親在冷酷地調教不懂事、不聽話的孩子,難道這種態度符合當時的君臣大義嗎?諸葛亮大舉北伐之時,正是劉禪青春韶華之際,按照漢代朝廷的常規,諸葛亮應當逐漸地將大權交還給劉禪,使其以一個「見習」皇帝變成「在職」皇帝。

可是,諸葛亮常駐於漢中,醉心於北伐,卻不一心一意地輔佐和教導劉禪怎樣治國。

將心比心,劉禪怎能對他沒有意見和看法?須知,諸葛亮的最終使命是輔佐劉禪執政而不是代替劉禪執政。

根據史書記載,劉禪對諸葛亮的不滿情緒是在後者死後才逐漸地顯露出來的。

史稱:諸葛亮「初亡,所在各求為立廟,朝議以禮秩不聽。

」有人又提出「立廟於成都」,「後主不從」。

但提出者堅持,劉禪只好讓步。

試想:倘若劉禪與諸葛亮之間的君臣關係亦是「如魚得水」,恐怕劉禪就不會再一再二地反對給諸葛亮立廟了吧。

不僅如此,劉禪還在兩個重大問題上提出了舉措:

其一,廢除了丞相制。

鑒於諸葛亮生前權力太重,劉禪先是以蔣琬為尚書令和大將軍,後又以費?為尚書令和大將軍,以蔣琬為大司馬;兩人的權力相互交叉,相互牽制,但又各有側重。

蔣琬以管政務為主,兼管軍事;費?以管軍事為主,兼管政務。

這種新的政治格局安排,意味著劉禪決不允許再次出現事無巨細,皆決於丞相一人,而自己則大權旁落的尷尬局面。

蔣琬死後,劉禪更進一步,「乃自攝國事」,總統一切,直接掌管蜀漢政權達19年之久。

這一舉措,能是一位智商低能到「朱紫難別」地步的人想得出和做得到的嗎?

其二,停止了空耗國力、勞民傷財的北伐。

曹魏景初二年(公元238年),司馬懿率大軍征伐遼東公孫淵。

以往碰到這種有利時機,假若諸葛亮在世,他肯定不會放過,肯定會迫不及待地要興兵大舉北伐。

劉禪唯恐蔣琬又走諸葛亮老路,專門下詔告誡蔣琬不要輕舉妄行,「須吳舉動,東西掎角,以乘其釁。

」劉禪強調要與孫吳政權互相配合,同時興兵,合力伐魏,否則,以弱蜀單獨伐強魏,其結局只能是像諸葛亮生前那樣勞而無功,得不償失。

由此看來,劉禪基本上是不贊成諸葛亮的北伐方針的,只不過礙於種種原因,他沒有也不可能在諸葛亮生前表示反對。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