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個措施,表明劉嬋有大智慧!是在諸葛亮大權獨攬下裝傻
文章推薦指數: 80 %
劉備與諸葛亮的關係如何?劉備與諸葛亮的君臣關係之和諧與美妙,為歷代有識之士讚不絕口,被視為封建社會中最理想、最完美的君臣關係。
由此踵躡的問題就從這裡引發:作為劉備的接任者,劉禪能從父親那裡完整地承續到這種魚水型的君臣關係嗎?換句話說,劉禪與諸葛亮也能成為「黃金搭檔」嗎?
劉禪承續大統時,年僅17歲。
劉備臨終前特意叮囑:「汝與丞相從事,事之如父。
」按照兩漢社會的「孝」風,這無非是叫劉禪與諸葛亮共處,凡事讓著幾分,似乎諸葛亮亦當仁不讓,大權獨攬,「政事無巨細,咸決於亮。
」
諸葛亮北伐前夕,對已年滿22歲的劉禪依舊不放心,「慮後主富於春秋,朱紫難別,」特派心腹董元為侍中,統宿衛親兵,「監管」劉禪,「後主益嚴憚之」。
劉備逝世前,諸葛亮曾感嘆劉禪「智量甚大,增修過於所望」,意即劉禪非常聰明,超過人們的期望。
劉備聞訊,寬心地表示「審能如此,吾復何憂!」可是,僅幾年功夫,諸葛亮又作出另一番天壤之別的相反評價,把劉禪的智商貶得一塌糊塗。
孰真孰假,難道諸葛亮就不怕犯欺君之罪?!
人們大概不會忘記千秋凜然的《前出師表》吧。
在這封表中,諸葛亮一方面表達了對劉備的耿耿忠心;另一方面又透露出劉禪與諸葛亮之間種種不諧的信息。
例如,諸葛亮一再強調「宮中府中,俱為一體」,「不宜異同」,居然把「宮中府中」放在同等地位,這不是嚴重地破壞了朝廷的正常禮義和官場的秩序嗎?還需要指出的是,諸葛亮對劉禪的口氣和語感,簡直猶如一個嚴峻的父親在冷酷地調教不懂事、不聽話的孩子,難道這種態度符合當時的君臣大義嗎?諸葛亮大舉北伐之時,正是劉禪青春韶華之際,按照漢代朝廷的常規,諸葛亮應當逐漸地將大權交還給劉禪,使其以一個「見習」皇帝變成「在職」皇帝。
可是,諸葛亮常駐於漢中,醉心於北伐,卻不一心一意地輔佐和教導劉禪怎樣治國。
將心比心,劉禪怎能對他沒有意見和看法?須知,諸葛亮的最終使命是輔佐劉禪執政而不是代替劉禪執政。
根據史書記載,劉禪對諸葛亮的不滿情緒是在後者死後才逐漸地顯露出來的。
史稱:諸葛亮「初亡,所在各求為立廟,朝議以禮秩不聽。
」有人又提出「立廟於成都」,「後主不從」。
但提出者堅持,劉禪只好讓步。
試想:倘若劉禪與諸葛亮之間的君臣關係亦是「如魚得水」,恐怕劉禪就不會再一再二地反對給諸葛亮立廟了吧。
不僅如此,劉禪還在兩個重大問題上提出了舉措:
其一,廢除了丞相制。
鑒於諸葛亮生前權力太重,劉禪先是以蔣琬為尚書令和大將軍,後又以費?為尚書令和大將軍,以蔣琬為大司馬;兩人的權力相互交叉,相互牽制,但又各有側重。
蔣琬以管政務為主,兼管軍事;費?以管軍事為主,兼管政務。
這種新的政治格局安排,意味著劉禪決不允許再次出現事無巨細,皆決於丞相一人,而自己則大權旁落的尷尬局面。
蔣琬死後,劉禪更進一步,「乃自攝國事」,總統一切,直接掌管蜀漢政權達19年之久。
這一舉措,能是一位智商低能到「朱紫難別」地步的人想得出和做得到的嗎?
其二,停止了空耗國力、勞民傷財的北伐。
曹魏景初二年(公元238年),司馬懿率大軍征伐遼東公孫淵。
以往碰到這種有利時機,假若諸葛亮在世,他肯定不會放過,肯定會迫不及待地要興兵大舉北伐。
劉禪唯恐蔣琬又走諸葛亮老路,專門下詔告誡蔣琬不要輕舉妄行,「須吳舉動,東西掎角,以乘其釁。
」劉禪強調要與孫吳政權互相配合,同時興兵,合力伐魏,否則,以弱蜀單獨伐強魏,其結局只能是像諸葛亮生前那樣勞而無功,得不償失。
由此看來,劉禪基本上是不贊成諸葛亮的北伐方針的,只不過礙於種種原因,他沒有也不可能在諸葛亮生前表示反對。
「名家講經典」沈伯俊:諸葛亮的接班人——蔣琬
【摘要】諸葛亮選定的接班人是蔣琬。他早年便深受諸葛亮賞識,被譽為「社稷之器」。執掌國政後,堅持「以安民為本」的執政理念,發展經濟,調整戰略,安定民生,協調君臣,維護了蜀漢的穩定,做到「邊境無虞,...
諸葛亮死後,劉禪為什麼不同意給他立廟,一直到幾十年後?
蜀漢建興十二年(公元234年),丞相諸葛亮去世於五丈原時,蜀漢皇帝劉禪特意換上白色喪服,下令舉國哀悼三日。有個在諸葛亮手下不得志的官員李邈,卻上書稱:「諸葛亮倚仗強軍,狼顧虎視,獨攬大權,是對國...
這位被後世說成傻兒的皇帝,其實有著常人不及的大智慧!
在中國歷史上,有一位皇帝,被史書和後世文學影視作品演繹成了一個痴兒傻蛋,貌似智商低於一般人,更別說能治國理政了。說到這裡,想必親們已經猜出此人是誰了吧?他就是三國中蜀漢後主劉禪!
劉禪被架空11年到底有多恨諸葛亮?不准人祭祀,連葬禮都沒人參加
熟讀漢末三國歷史,公元223年,劉備病逝白帝城,臨死之前卻託孤諸葛亮,甚至創造一段君臣佳話。但是毫無疑問的讓諸葛亮一度成為蜀漢的權臣,成為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存在,而劉禪也不得發出「政由葛氏、祭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