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瞎爭了,劉禪在蠢和聰明之間就不能是平庸嗎?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自《三國演義》被越來越多的人熟知後,對於劉備之子劉禪的智力問題就一直爭論不休。

但也大都分為兩派:智者派&扶不起的阿斗派

他人評價

記得《三國志》中有這麼一段記載:「朕初疾但下痢耳,後轉雜他病,殆不自濟。

人五十不稱夭,年已六十有餘,何所復恨,不復自傷,但以卿兄弟為念。

射君到,說丞相嘆卿智量,甚大增修,過於所望,審能如此,吾復何憂!勉之,勉之!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

惟賢惟德,能服於人。

汝父德薄,勿效之。

可讀漢書、禮記,間暇歷觀諸子及六韜、商君書,益人意智。

聞丞相為寫申、韓、管子、六韜一通已畢,未送,道亡,可自更求聞達。

這是當時劉備留給劉禪的遺書,後來也被默認為是歷來父親寫給兒子的遺書中最好的幾篇之一。

不僅僅因為出自這裡的名句「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

」更是因為一個暮年英豪對與自己人生最後的陳詞。

這對於支持劉禪聰明的人看到,一下子就興奮了,這劉備的遺詔意思,不就是連諸葛亮都稱讚劉禪「智量甚大」,比想像中聰明,劉備沒有啥好擔憂的?還表示鼓勵。

再說,諸葛亮不會阿諛奉承,劉備也不會不識人,陳壽也不會弄虛作假,所以,劉禪絕不是像傳統觀念中說的那麼無能。

但射援(射援是東州士人元老,《漢中王勸進表》上排名第四。

)轉述的「丞相嘆卿智量,甚大增修,過於所望,審能如此,吾復何憂!勉之,勉之!」這句話里對劉禪的評論,「審能如此」四個字似乎道出了一點老劉的隱憂,於是老劉叮囑他勉之勉之。

這一年劉禪不會超過十七歲,他之後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與杜微書》里有言:「朝廷年方十八,天資仁敏,愛德下士。

」這是在劉備去世的翌年(建興二年),這句話,諸葛亮似乎對劉禪還依然保持了美好的期望。

但這些評價,毫不誇張的說,真的只是個挺常見的事,他人的評價真的就能看出一個人的真才實學、真正的IQ值?不要忘了,諸葛亮也曾經誇過馬謖。

即使在今天,我依然相信,在看這篇文章的你,在成長時也一定得到過長輩的這樣或那樣的表揚。

亮死後,劉禪廢除丞相制

有人說,縱觀歷史,劉禪就任蜀漢皇帝共計41年,是三國時期所有董事長中在位時間最長的一個。

其中,諸葛亮輔佐劉禪11年,在諸葛亮去世後,劉禪還在賢臣的輔助下做了30年的皇帝。

在那個群雄割據的動亂時代,能執政這麼久,劉禪肯定有其過人之處。

接著我們看到,在人事任免上,劉禪鑒於諸葛亮生前權力太重,劉禪廢除了丞相制。

以費禕為尚書令和大將軍,以蔣琬為大司馬,兩人的權力相互交叉,相互牽制,但又各有側重。

蔣琬以管政務為主,兼管軍事;費禕以管軍事為主,兼管政務,軍政及內政大權不再一人一把抓。

這種新的政治格局安排,意味著劉禪決不允許再次出現事無巨細,皆決於丞相一人,而自己則大權旁落的尷尬局面。

蔣琬死後,劉禪更進一步「自攝國事」。

任官封爵,要劉禪同意;人事任免,要劉禪同意;出兵征討,要劉禪同意,幾乎所有的大事,都要劉禪同意。

劉禪總統一切,直接掌管蜀漢政權達19年之久。

這一系列舉措,絕不是一位智商低能的人想得出和做得到的。

可廢除了丞相制度,這真的算是一個非常了不得的事情嗎?丞相是西漢舊制,東漢末的制度是三公九卿,而事實上真正的政務大權早就在尚書令手中了。

歷史上,靈帝的時候,賣官鬻爵的行情,三公的價位還不如一個太守,就是因此。

同一時代,曹操恢復丞相,與諸葛亮擔任丞相,這其實是在亂世之中從權的最佳方案。

在曹丕時代,就恢復了尚書令的舊制,不再有也不可能有什麼丞相。

對於劉禪而言,諸葛亮死後,既沒有再立一個軍政大權一身的丞相的必要,也不具備那種情況。

如果保留這個職位,那麼應該任命誰呢?劉禪放眼望去,所有人都不具備相應的威望。

蜀國滅亡,樂不思蜀

《三國志·蜀書·後主傳》裴松之注引《漢晉春秋》:「問禪曰:『頗思蜀否?』禪曰:『此間樂,不思蜀。

』」某日司馬昭設宴款待劉禪,囑咐演奏蜀中樂曲,並以歌舞助興時,蜀漢舊臣們想起亡國之痛,個個掩面或低頭流淚。

獨劉禪怡然自若,不為悲傷。

司馬昭見到,便問劉禪:「安樂公是否思念蜀?」劉禪答道:「此間樂,不思蜀也。

後來,他的舊臣郤正聞此言,趁上廁所時對他說:「陛下,下次司馬昭如若再問同一件事,您就先注視著宮殿的上方,接著閉上眼睛一陣子,最後張開雙眼,很認真地說:『先人墳墓,遠在蜀地,我沒有一天不想念啊!』這樣,司馬昭就能讓陛 下回蜀了。

」劉禪聽後,牢記在心。

酒至半酣,司馬昭又問同樣的問題,劉禪趕忙把郤正教他的學了一遍。

司馬昭聽了,即回以:「咦,這話怎麼像是郤正說的?」 劉禪大感驚奇道:「你怎麼知道呀!」司馬昭及左右大臣哈哈大笑。

司馬昭見劉禪如此老實忠懇,從此再也不懷疑他。

對於劉禪這一番不戰而降,被很多史學家認為實乃「全國為上之策」。

劉禪能這樣注重國人現實利益的政治家,與「打腫臉充胖子」的面子政治家是完全不能同日而語,他沒有為一己私利,而不斷地鼓動老百姓為自己賣命。

亡國之後,作為亡國之君,不僅劉禪自家生命,而且包括對蜀地百姓幸福都掌握在人家手裡。

所以,劉禪不得不裝憨賣傻,處處隱藏自己才能,才能瞞天過海,養晦自保。

西方的著名文學家說過:「裝傻裝得好也是要靠才情的……這是一種和聰明人的藝術一樣艱難的工作。

」在劉禪表面的麻木和愚懦的背後,其實潛藏著過人的狡詐和機智。

這一番言論,確實是有幾分道理。

可事實上,劉禪之所以留住性命,並非因為急智,而應該是因為時代。

曹丕沒有殺劉協,司馬炎也沒有殺曹奐、劉禪、孫皓,這極有可能是被當時的社會倫理道德最約束的結果。

已經喪失一切政治權利的亡國之君,無害的猶如孩童,殺他們既無益處,徒背罵名,何苦呢?好歹是當過皇上的人,在其舊地依然能獲得同情,而且那時候還沒有形成殺皇上玩的傳統。

時代不同於南北朝,那麼多苦苦哀求,尊嚴盡失,可憐巴巴的皇族們都被殺了個乾淨。

會有這種表現,恐怕僅僅是因為劉禪當時充滿了危機感,感覺不到一點安全,真的想要自保。

劉禪自保的心情,放今天,我們都可以理解,不過若因為這一舉動,要麼把劉禪稱之為大智若愚,賢明聰慧;要麼把他貶為扶不起的阿斗,沒有一點國之意識。

這,就真的太過分了。

劉禪與諸葛亮的感情

翻閱資料,能夠判斷出劉禪對諸葛亮的態度,就只有看李邈這個人了。

當然有人會說,諸葛亮死後,民間建廟紀念,劉禪沒能明確答應。

這也能看出他與諸葛亮的感情不行,但其實不管他答應與否,民間的廟還是照樣修建了。

至於劉禪當時的不同意,和當時的朝政上的反諸葛亮那一派也不無關係。

《華陽國志》里有段記錄:

李邈,字漢南,邵兄也。

牧璋時為牛鞞長。

先主領牧,為從事。

正旦,命行酒,得進見。

讓先主曰:「振威以將軍宗室肺腑,委以討賊,元功未效,先寇而滅。

邈以將軍之取鄙州,甚為不宜也。

」先主曰:「知其不宜,何以不助之?」邈曰:「匪不敢也,力不足耳。

」有司將殺之。

諸葛亮為請,得免。

久之,為犍為太守,丞相參軍,安漢將軍。

建興六年,亮西征,馬謖在前,敗績。

亮將殺之,邈諫以:「秦赦孟明,用霸西戎。

楚誅子玉,二世不競。

」 失亮意,還蜀。

十三年,亮卒。

後主素服發哀三日。

邈上書曰:「呂祿、霍禹,未必懷反叛之心。

孝宣不好為殺臣之君,直以臣懼其偪,主畏其威,故奸萌生。

亮身杖強兵,狼顧虎視,五大不在邊,臣常危之。

今亮殞歿,蓋宗族得全,西戎靜息,大小為慶。

後主怒,下獄,誅之。

這記錄的是有位叫李邈的仁兄,一開始因為衝撞了老劉,差點被幹掉,幸虧諸葛亮救了他的命,乃至提拔他。

然後因為馬謖事件時,自己出言不遜,又令諸葛亮不滿,扔回了蜀國後方。

之後也沒看到他再有任何的表現,可能仕途就此止步了。

恐怕他對葛公是有些怨氣兒的。

於是諸葛亮去世後,這位李邈根據自己的判斷,揣摩了一下聖意。

就上書一封,將諸葛亮稱為身杖強兵,狼顧虎視,呂祿一樣的奸臣。

而且還賤兮兮地表示早就看諸葛亮不順眼了,今天他死了真是好事兒,值得慶祝。

這份上書的時間,興許在劉禪否決為諸葛亮立廟之後。

於是李邈據此估計,劉禪對諸葛亮有怨氣,琢磨著乘勢打蛇隨棍上,撈點恩寵。

不過他真該等一等的……至少等到向寵和習隆進言之後再出來浪……畢竟,劉禪後來還是批准立廟了。

拜他所賜,我們最後看到了「後主怒,下獄,誅之。

眾觀歷史,這一次,確實是劉禪最像他老子的一刻。

畢竟,劉禪後主除了為女人生氣,唯一一次發大火,就是這次為相父了。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劉備之子劉禪真的是「扶不起的阿斗」嗎?

劉禪,劉備之子,於劉備去世後繼位成為蜀國皇帝。諸葛亮等賢臣相繼去世後,蜀國逐漸衰敗。後魏國大舉伐蜀,劉禪投降。劉禪被俘虜到洛陽後,司馬昭為了籠絡人心,穩住對蜀漢地區的統治,用魏元帝的名義,封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