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太祖趙匡胤奪了柴榮的江山,為什麼沒殺柴榮子孫以絕後患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歷代權臣篡位之後,為避免前朝復辟,殺光前朝王族已是潛意默化的習慣,但宋太祖趙匡胤通過「陳橋兵變,皇袍加身」奪了後周的江山,建立了宋朝,為什麼對後周柴榮的子孫非但沒下黑手,斬草除根,並還一直善待柴氏子孫,後來還留下遺訓:柴氏子孫有罪,不得加刑,縱犯謀逆,止於獄中賜盡,不得市曹刑戮,亦不得連坐支屬;子孫有渝此誓者,天必殛之。

是趙匡胤,心地善良嗎?當然不是,究其原因:

其一、儘快穩定局勢,收買人心

當時的群臣都是後周舊臣,都受周世宗柴榮知遇之恩,為了儘快穩定朝堂,收買人心,於情於理,都不應該詬人話柄,當趙匡胤進入皇宮,看到柴榮的兒子時,曾問趙普和潘美的意見,趙普的意思是殺掉以絕後患,但潘美卻沉默不語,趙匡胤見其不語,問其原因,潘美答: 「臣與陛下曾都是周世宗的臣子,勸說陛下殺掉這個孩子,則辜負了周世宗;勸說陛下不殺,陛下必定會對我生疑,故不語也。

」潘美的話無意間提醒了趙匡胤,周世宗柴榮在位時對趙匡胤恩寵有加,如今對孤兒寡婦,痛下殺手,唯恐失去人心。

當時趙匡胤還只有控制開封及周邊地區,為了使原後周其他地方將領順利歸順,必須樹立寬宏大量的仁義德行。

後來這個孩子被潘美領回府,收為養子,得以善終。

其二、當時王朝更迭頻繁,世人對王朝的更迭比較淡化,忠君思想沒有深入人心

公元907年-到公元960年,短短53年間經歷了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五個朝代,加上剛建立起來的北宋,這個時期比歷史上任何一個時期的王朝頻繁都快,短命的朝代一個接著一個,短短的時間哪有根深蒂固的忠君思想。

「鐵打的實力,流水的朝代」,一代新朝換舊朝,過後誰還記得前面是那個朝,北宋建立後,當時昭義軍節度使李筠和淮南的節度使李重進曾共同舉起了反宋的大旗。

然而師出之名不是為恢復後周,說白了都是為搶地盤的,使自己上位。

趙匡胤沒多久,就平定了李筠的叛亂,李筠兵敗後自焚而死。

所以基本上這個時期沒有復辟的基礎和機會,既然起不了風浪,不殺還可以博個好名聲,趙匡胤自然沒有必要做絕。

其三、當期四周都是割據政權,樹立表率,利於完成統一進程。

當時北邊有北漢、西南有後蜀,東南有後唐、吳越,南面有南漢,這時候的打仗不是像秦統一六國一樣,以消滅對方有生力量為主,這時候還是以攻心招降為主,所謂不戰而屈人之兵。

善待柴氏子孫也使其他割據政權看到趙匡胤的宅心仁厚,有利於招降工作。

如若殺柴氏子孫,其他割據政權後到亡國會身死名裂,就會以命相博,玉石俱焚。

給統一進程增加難度,後蜀孟昶、後唐李煜、吳越國錢俶最後都是投降的。

一代雄主柴榮勵精圖治,卻英年早逝,在亂世中其子孫得以善終,也算不幸之大幸。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驚呆!改朝換代不流血是如何做到的

這後周開國皇帝郭威對「寡婦」髮妻柴氏那可是情深意重,在其加冕當皇帝後還把柴氏的侄兒柴榮收為義子作為接班人來培養,也就是後來的周世宗,這般氣度做派一般人那是比不了的。當然,咱們今兒說的郭威啊、柴...

趙匡胤陳橋兵變後為什麼不殺光柴榮子孫?

周世宗柴榮對趙匡胤恩寵有加,可是在周世宗去世的第二年,趙匡胤卻發動了陳橋兵變,奪取了政權,那趙匡胤是如何對待柴榮的子孫呢?要穩固江山,兵變之後要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除掉後周的皇族實力,那麼趙匡胤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