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史上和孫子兵法齊名的三十六計創始人!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檀道濟(?-公元436年),南朝宋將領。
漢族,祖籍高平金鄉(今屬山東金鄉縣卜集鄉檀莊),出生於京口(今江蘇鎮江)。
身出寒門,從軍20餘年,由士兵升至大將軍。
東晉末,從劉裕攻後秦,屢立戰功,官至征南大將軍。
後文帝以其前朝重臣,諸子皆善戰,忌而殺之。
檀道濟戎馬倥傯,戰績卓著。
根據他多年的戰爭經驗,總結出三十六計,為後世留下了寶貴的軍事著作遺產,被載入史冊。
三十六計的每一計可謂是世人皆知,可是,罕有人知道,三十六計出自誰人之手。
這個道濟非濟顛和尚,而是一位久經沙場,聲明赫赫的大將。
他的戰功,數之不盡。
可惜在436年,皇帝劉義隆生重病,權臣怕以後管不住檀道濟,於是陰謀殺害他和他的8個兒子,只赦免了他的一個孫子。
檀道濟臨刑前大呼,你們為什麼嗎要毀壞國家的萬里長城啊!
果不其然,檀道濟死時,京城地震,還生長出許多白毛,這就是著名的地震白毛的典故。
魏人聞檀道濟死,都說:「道濟已死,吳子輩不足復憚」。
當時流傳著一首歌謠:「可憐白浮鳩,枉殺檀江州」,可見當時世人對檀道濟的痛惜與尊崇。
然而檀道濟到底牛逼在何處,三十六計的作者,其軍事能力,或在孫子伯仲之間。
他的戰功小編這裡就不歷數了,有興趣的可以去百度看看,這裡主要講講他的一些典故。
第一個:唱籌量沙
430年,劉義隆北伐,檀道濟奉命都督各路軍事。
然而交戰激烈,宋軍不敵,不久就戰敗了。
不僅如此,宋軍的糧草吃緊,無法長期維持。
當時,在檀道濟的軍中,有一個士兵逃到了魏軍的軍營,並把宋軍糧草吃緊的事情告訴給了魏軍的主要將領。
於是北魏就心生一計,派軍圍困宋軍。
此時,宋軍看到大量的魏軍,心生畏懼,士氣低落,軍心動搖。
檀道濟見到此景,就命令部隊在原地安營紮寨。
到了晚上,檀道濟就與一些士兵一起清點糧食的數目。
只見士兵的手裡拿著竹籌在統計數目,還有的士兵在量米。
這一幕被躲在營外的魏軍探子給看到了,於是探子立馬回去報告主帥說檀道濟的軍營中還有充足的糧食。
魏軍將領得到這個情報就認為之前的逃兵是檀道濟使得詐,現在不能與其久戰。
於是就把那個告密的人給殺了。
然後,下令撤軍。
其實,那個晚上,魏軍看到的其實是檀道濟故意設下的假象。
當時士兵量的並不是糧食,而是一代代的沙子,只不過在沙子的表面上覆蓋了一層薄薄的米而已。
檀道濟就憑著「唱籌量沙」成功地蒙蔽了魏軍的雙眼,並順利地撤退了。
第二個:三十六計走為上
「三十六計」這個詞比它著書成冊的時間要早上很多。
據史書記載,這個詞語最早是出自南宋名將檀道濟之口,書上的大意是:「檀道濟有三十六策,走為上策,你們父子應該逃走。
」這句話其實就是說,當敗局已定,沒有任何轉機的時候,只有後退才是最佳的計策。
後來,這句話被很多人沿用,就形成了:「三十六計,走為上計。
」也許是這句話富含的哲理太過深刻,也許是它概括地十分精闢,引用這個詞的人就越來越多了。
於是,就有人著作了《三十六計》這本書。
但不可否認,這本書的思想精華,來源於檀道濟,這位千古一將!
軍中缺糧,有人想要投降,將領命士兵用沙子冒充糧食,大軍得以全軍而還
元嘉二十七年,北魏軍隊南侵到國都附近。南朝宋文帝登上石頭城眺望,大有憂色,嘆息道:「若道濟還在,豈能淪落至此?」但此時,檀道濟已經蒙冤十年了。
《三十六計》的作者竟是被冤殺的他!
《三十六計》又叫三十六策,指的是中國古代三十六個兵法策略,分為勝戰計、敵戰計、攻戰計、混戰計、並戰計、敗戰計六套戰法,每套戰法又含有六計,總共三十六計。它是根據我國古代豐富的鬥爭經驗和漢族軍事思...
檀道濟的故事 南朝名將檀道濟的軼事有哪些
檀道濟(?—公元436年),南朝宋名將。漢族,祖籍高平金鄉(今屬山東金鄉縣卜集鄉檀莊),出生於京口(今江蘇鎮江)。身出寒門,從軍20餘年,由士兵升至大將軍。東晉末,從劉裕攻後秦,屢立戰功,官至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