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六計》的作者竟是被冤殺的他!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三十六計》又叫三十六策,指的是中國古代三十六個兵法策略,分為勝戰計、敵戰計、攻戰計、混戰計、並戰計、敗戰計六套戰法,每套戰法又含有六計,總共三十六計。

它是根據我國古代豐富的鬥爭經驗和漢族軍事思想總結而成的兵書,是我國悠久的歷史文化遺產之一。

關於這本書的作者,歷來存在一些爭議,主要有三個說法:

第一種說法,認為此書是春秋時期軍事家孫子寫的,不是經常說「孫子兵法與三十六計」嗎?這種說法不究史實,只是憑感覺以訛傳訛。

孰不知《孫子兵法》和《三十六計》是兩本書。

《三十六計》是從孫子兵法等古代兵法中總結出來的,每一計後面有解說,解說後面有按語,大多引用了宋代以前的戰例和孫武、吳起、尉繚子等兵家的精闢語句。

第二種說法,也是目前最為普遍的一種說法,認為「三十六計」這句話最早是南朝名將檀道濟說的。

《南齊書·王敬則傳》:「檀公三十六策,走為上計,汝父子唯應走耳。

」這句話後人爭相沿用,到了明末清初,有人薈萃群書,編輯成《三十六計》一書,但具體為何人所寫,已經難以考證。

南朝劉宋名將檀道濟

第三種說法,是根據2003年在山東濟寧發現的一件隋朝玉簡得來的。

據專家考證,玉簡是隋代開皇年間之物,首片上就刻有「三十六計」四個字。

這一發現把《三十六計》的成書時間向前推了足足一千年。

山東濟寧發現的隋代玉簡

而且記錄「三十六計」這句話的《南齊書·王敬則傳》中的主人公王敬則,就是南朝齊國將領,生於435年,恰好是檀道濟死的前1年,時間上吻合。

再加上,檀道濟「唱籌量沙」的典故就發生在山東濟南。

據此種種線索,有些專家就斷言:《三十六計》是南朝名將檀道濟所寫。

現在來看,第二、第三種說法各有市場,還沒有形成統一定論。

但無論如何,《三十六計》一書把南朝名將檀道濟推到了前台,讓更多的人想了解他的故事。

南朝宋、齊名將王敬則

檀道濟是南北朝時宋朝的著名將領,一生征戰沙場,平定叛亂,抗衡北魏,屢立戰功。

後來因為功高震主,遭到朝廷猜忌,他和兒子們都被冤殺。

檀道濟最有名的故事就是「唱籌量沙」。

公元430年,宋文帝出師北伐,檀道濟擔任總指揮。

因為補給不暢,大軍糧草比較吃緊。

恰巧此時宋軍隊伍里有個士兵投降了北魏,告訴了宋軍缺糧的消息。

北魏的將領一聽很高興,率著大軍就追檀道濟,想把宋軍圍困起來。

檀道濟將計就計,命令軍隊紮營休息,晚上帶著一幫人在營寨里清點糧食,有人拿著竹籌吆喝著計數,有人用斗子量米。

「唱籌量沙」的檀道濟

這時候,北魏那邊也不放心,就派出探子來探聽虛實。

這偷偷一看,宋軍的米袋一隻只都是滿滿的,哪有糧荒!探子立即回去報告。

北魏的將領一聽,又聯想起檀道濟的老謀深算,就斷定前來告密的宋兵是假投降,想騙他們上當,所以立馬把投降的宋兵給殺了。

其實,檀道濟在營里量的並不是白米,而是沉甸甸的沙土,只是在沙土上鋪了一層白米而已。

檀道濟最終憑藉「唱籌量沙」的計策順利退兵。

構陷殺害檀道濟的彭城王劉義康

後來,檀道濟因為戰功赫赫,被封為司空,鎮守在尋陽。

公元436年,宋文帝劉義隆得了重病,他弟弟彭城王劉義康執政。

這傢伙心胸狹隘,猜忌心很重,就寫了封假詔書把檀道濟召回朝廷。

檀道濟的妻子覺得有危險,就苦苦勸說他小心。

但檀道濟覺得「自己從來沒有辜負過國家,國家又怎麼會辜負我呢?」所以,不聽妻子勸告,正氣凜然地趕往京城。

沒想到一到建康,就被朝廷逮捕。

被抓時,檀道濟把頭巾拉下,狠狠地摔到地上,又悲又氣地怒喝道:「你們這是在毀壞自己的萬里長城呀!」

宋文帝劉義隆

最後,檀道濟和他的兒子們以及一群心腹將領都被朝廷處死。

這消息傳到北魏,魏軍將領互相擊掌慶賀,都說:「這姓檀的一死,南邊就再沒有人讓我們可擔心了!」

縱觀檀道濟的一生,軍旅倥傯,征戰無數,有著極為豐富的戰爭實踐經驗,而且他極富謀略,善於用計。

他能寫出《三十六計》這樣一本兵學名著,倒也不足為怪也!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檀道濟的故事 南朝名將檀道濟的軼事有哪些

檀道濟(?—公元436年),南朝宋名將。漢族,祖籍高平金鄉(今屬山東金鄉縣卜集鄉檀莊),出生於京口(今江蘇鎮江)。身出寒門,從軍20餘年,由士兵升至大將軍。東晉末,從劉裕攻後秦,屢立戰功,官至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