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夢三國諸葛亮第一次北伐兵敗始末!

文章推薦指數: 88 %
投票人數:17人

在夷嶺之戰遭到慘敗之後,經過了六年多苦心準備,蜀國的兵力重新發展為鼎盛,全國兵力達12~13萬之多,而且,由於蜀國天然封閉的地理形勢,其兵力除了成都地區留一些,及監視盟國東吳用去少量兵力外,絕大部份可以拿來打魏國。

  諸葛亮用於第一次北伐的兵力,有十萬之多,這在蜀國的歷史上還是絕無僅有的,就連劉備也沒有帶過這麼多兵。

諸葛亮本人對此次北伐顯然也是寄於了很大的希望,作了政治,經濟,外交多方面的努力。

在外交上,積極同東吳重歸於好,取得東吳的戰略配合。

此外又親自帶兵南下,所謂「七擒七縱」,解決了少數民族擾亂的禍患,穩定了後方。

這樣,就使得總兵力12、13萬中,竟然能拿出10萬用以北伐。

這種比例,放在魏國、吳國,那是絕無可能的。

另外,在對魏國的外交上,一改劉備執政時與魏國不共戴天、蜀魏不兩立的強硬姿態,轉持低調。

曹魏的一些大佬曾經在劉備死後發過一系列勸降的文書,諸葛亮按下不回,裝作是在國內議論、考慮這件事,使魏國以為蜀國劉備一死,就不足慮了,以達到後來突然北伐的出敵不意。

反觀魏國的情況,魏國強於蜀國,總兵力比蜀國要多得多,但是,對蜀國出兵來攻有過什麼準備呢?可以說毫無戒備。

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怪事?

諸葛亮

魏國從曹丕執政開始,就始終把東吳看作心腹之患,而對於位置偏遠的蜀國,則當成是「自守之賊」「疥癬之患」,想的總是什麼時候能騰出手來派兵過去滅掉。

這種想法,從劉備還在世的時候就開始逐漸形成了。

其實最初,曹魏對蜀劉還是很有忌憚的,但當荊州被東吳奪走,關羽全軍覆沒以後,魏國上下都認為這下蜀國元氣大傷了,不會再有威脅了。

以致於在討論劉備會不會報復東吳時,除極個別如劉曄,大家都一致認為蜀國現在國弱兵少,只能忍了,不太可能發兵來爭荊州。

但後來,劉備居然還是發動了戰爭,不過結果是失敗了,而且損失慘重。

這下,魏國更加認為蜀國不會有威脅了。

在魏國看來,劉備本來就是三家最弱的,經歷了關羽的全軍覆沒及劉備的慘敗以後,那還剩下多少實力呢,呵呵。

只能坐在蜀國盆地苟延殘喘,等著魏國抽出空去收拾了吧。

國家形成了這種想法,防禦蜀國進攻的軍備自然也就廢弛了。

從曹丕到曹睿,魏國對蜀國的防衛,基本上就交給魏國西部的地方兵(有很多是屯糧兵,以農業生產為主)來負責了。

防了好幾年,也沒仗打,本就不高的戰鬥力也就差不多消磨完了。

圖片選自《夢三國2》人物形象諸葛亮

同時,在曹丕執政的七年之間,先後三次與東吳發生了大規模的戰爭,魏國的精銳主力,因此全都置於東線。

魏國在主觀上認為不需要顧及西線,客觀上也難以顧及西線,因此西線沒有主力部隊,只有一些地方兵。

後來,諸葛亮把大軍悄悄地帶到漢中,準備北伐。

魏主曹睿聽說蜀兵出來了,覺得這是個機會,想派兵去搞掉蜀國。

但謀士從國家的基本戰略(發展經濟,不主動去打吳蜀)這一角度進行勸阻,曹睿罷休了。

就在魏國上下一派麻痹的情況下,諸葛亮抓住曹丕去世、曹睿新登極的機會,以他在漢中集合的十萬大軍,向魏國突然發動了進攻。

諸葛亮本人親率主力兵出祁山,偏師趙雲兵出斜谷,開始了第一次北伐魏國。

蜀軍大舉來犯的這個消息傳來,魏國的中央政權感到極其驚訝,極其意外。

而對交戰前線來說,己方多年軍備廢弛,蜀國一下子出這麼大的軍力來攻,不免感到極為震驚和恐慌。

一來覺得沒有守住的希望,二來可能之前蜀國也作了很多策反的工作,因此,如天水、南安、安定等三郡紛紛直接叛魏投蜀了,後蜀的姜維就是這期間投蜀的。

諸葛亮

然而,魏國並沒有因為意外而手忙腳亂,年青的魏國皇帝曹睿,及西線統帥曹真對戰場的形勢進行了正確的判斷,並及時作出了相應的部署,曹真率關中軍隊防守斜谷的趙雲軍,同時,派名將張郃率五萬主力部隊迅速弛援關中地區,與蜀軍主力諸葛亮軍作戰。

曹真作為戰役統帥,名義上統領全部的西部兵馬,實際上由於三郡的叛蜀,完全失去了對隴右兵力的掌握,手裡只有關中地區的一些常備地方軍(數量不多,且已經廢弛武備多年),沒有什麼主力部隊可用。

張郃的這隻部隊,實際就是魏國用以迎戰蜀軍的全部的野戰兵力了。

這樣,諸葛亮的第一次北伐,就形成了十萬對六萬的巨大優勢。

諸葛亮一出漢中就占了祁山,魏國隴右地區的天水、南安、安定三郡倒戈,基本上控制了整個隴右地區。

第一次北伐諸葛亮的戰略是攻取隴右,企圖以隴右為基地,展開長期的針對魏國的軍事行動。

第一次北伐初期,局勢對於蜀軍來說,可謂形勢大好。

諸葛亮北伐

此時,魏國處境困難。

據軍事學家估計,這個局面只要再保持一個月,蜀軍可以完全肅清隴右地區的魏國的零星抵抗,穩定了隴右的政局之後。

或堅守隴右,或乘魏軍東調再向關中地區出兵,則魏國西部隨時處於危險的受攻狀態,形勢極其不利。

可是,隨後,戰局發生了逆轉。

魏國的曹真、張郃,並沒有被諸葛亮的疑兵所迷惑。

張郃率他的五萬兵舍趙雲,徑直迎戰諸葛亮,曹真只有少量的兵力對付趙雲所率領的疑兵。

諸葛亮所攻擊的魏國隴右地區,與魏國的關中地區中間有隴山山脈相分隔。

隴山,今稱六盤山,山勢雄偉,比較難以翻越。

魏軍要攻擊隴右的蜀軍,就需要翻越隴山。

張郃選擇了戰線右翼一個叫街亭的隴山缺口,打算從街亭進入隴右地區。

諸葛亮探知了這一消息後,立即派馬謖帶兵前去封堵。

他滿以為只要馬謖能堵住魏軍個把月,隴右就屬於蜀國的了。

以後魏軍大軍前來的話,蜀軍可戰可不戰(只要堵住幾個缺口),握有軍事主動權;等魏軍主力一旦東調,蜀軍即可直接進攻關中地區,距離近,補給方便。

可是,馬謖的三萬蜀又豈能是張郃的五萬魏軍主力的對手,無奈,馬謖只好舍水上山,企圖作困獸斗,以居高臨下的優勢,拖住魏軍主力,等待諸葛亮率主力來援。

張郃趕到街亭,首先切斷了馬謖駐山軍隊的水源,三兩下,蜀兵大敗,馬謖的軍隊基本上全軍覆沒,只有三兩千人在宿將王平的帶領下撤了回來。

而這時,諸葛亮的主力遠在西城,幾百里開外,根本來不及投入作戰。

圖片選自《夢三國2》人物形象諸葛亮

結果,張郃軍輕鬆進入了隴右。

因為此敗,街亭主帥馬謖戰後被諸葛亮處斬。

這時,我們再盤算一下諸葛亮的兵力:馬謖帶去的兩三萬已經損失掉了,作為疑兵由趙雲統領突向箕谷的還有一萬多,剩下的由諸葛亮直接掌握的部隊,大約只有六萬了。

雖然在數量上仍然多於張郃的五萬軍,但一旦打起來,魏軍的優勢是明顯的。

諸葛亮畢竟是在敵國境內,後勤沒有保障;張郃所率又是魏軍主力,戰鬥力比蜀軍要強;魏軍主帥張郃是身經百戰的名將,而蜀軍主帥諸葛亮在指揮作戰上還很欠經驗。

蜀軍如果與張郃正面打下去,雖然不見得會輸得很慘,但至少第一次北伐的戰略意圖已經不可能實現,再打也只能是白白消耗兵力罷了,蜀國當然是耗不起的。

於是諸葛亮便投子認負,撤兵回漢中了。

與此同時,曹真以較趙雲少的兵力在斜谷於趙雲對峙。

趙雲的任務是作疑兵,無非就是虛張聲勢。

斜谷這個地方地區狹小,蜀軍覺得反正就是疑兵嘛,也不是要真打,因而疏於戒備。

曹真雖然兵少,但抓住蜀軍的弱點發動了果斷的進攻,趙雲部隊立即潰敗了。

好在趙雲有著豐富的作戰經驗,燒了棧道防止魏軍追擊,因此,還算較為完整地撤回了部隊。

就這樣,蜀國第一次北伐從浩浩蕩蕩出發,到兩路皆以優勢兵力而失敗,可以算是完敗吧。

所歸順的隴右三郡,隨後也全被魏國收拾回去了。

諸葛亮在反省第一次北伐失敗時說「大軍在祁山、箕谷,皆多於賊,而不能破賊為賊所破者,則此病不在兵少也」,實際情況是,諸葛亮在謀劃、用人、指揮各方面均有較大的失誤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諸葛亮一伐中原探微

建興五年春,諸葛亮引軍屯漢中準備伐魏。從漢中北伐有三個大方向:①出祁山可入隴右,②出斜谷可入關中,③向東經過攻戰可以出丹、淅,直抵南陽。(陳倉、箕谷、駱谷、子午谷也可入關中,但比起斜谷,更加難行...

如果馬謖不失街亭,蜀國能否北伐成功

魏太和二年(228年)春天,諸葛亮率軍攻打曹魏,聲稱由斜谷道攻取郿縣,並派趙雲、鄧芝為疑軍,據箕谷,令曹真前去防守郿縣;諸葛亮則親率諸軍進攻祁山,發動第一次北伐。諸葛亮北伐令天水、南安和安定三郡...

蜀漢無大將,趙雲做先鋒

劉備託孤諸葛亮,劉禪登基稱帝,改元建興。此時的蜀漢,地不過一州,人不足百萬。擺在諸葛亮面前的只有兩條路,一條是坐以待斃,一條是北伐奮力一搏,諸葛亮選擇了北伐之路。諸葛亮為了北伐大業,七拼八湊拉起...

諸葛亮北伐戰役,贏了就退回漢中!

蜀漢建興五年(227)春,諸葛亮向後主劉禪上《出師表》,請兵北伐,後主允准,下討魏詔書,授諸葛亮主持討魏專命之權。三月,諸葛亮率10萬大軍,自益州(成都)出兵漢中,紮營於沔北陽平關,設丞相府,...

三國:蜀漢五次北伐與諸葛司馬的鬥智

三國時的諸葛亮和司馬懿幾乎成了家喻戶曉的人物,當然絕大多數人都是從《三國演義》中知曉他們二人的,「多智近妖」的孔明和司馬「老烏龜」,但總的來說,還是諸葛亮壓著司馬懿喘不過氣來,就是打了敗仗,也...

為什麼說如果趙雲去守街亭,張郃將必敗無疑?

諸葛亮第一次北伐,聲勢浩大,南安、天水、安定三郡紛紛反叛魏國,響應諸葛亮北伐,諸葛亮卻錯誤地任用馬謖,去守軍事要地街亭,結果,馬謖違反諸葛亮的節度,被魏國大將張郃擊敗,街亭丟失,諸葛亮進退失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