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漢亡國之君,樂不思蜀,才是夢三國劉嬋的大智慧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歷史上有幾個以無用著稱的亡國君主,李煜是其中的領軍人物。

李後主雖然治國無術,卻寫得一手好字,畫得一手好畫,寫得一手好詞,死也不失風雅。

倒是劉禪,百無一用全無是處,愚鈍聵弱胸無大志,約等於白痴,被診斷為「亡國之昏君,喪邦之庸人」,孫中山、魯迅等人也都不留情面地狠批劉禪,認為「阿斗是很庸愚的,沒有一點能耐。

」尤其「此間樂,不思蜀」一事,被渲染得沸沸揚揚精彩絕倫,更成為劉禪永世不得翻身的鐵證。

劉禪登基之後,國事全由諸葛亮一人執掌,諸葛亮死後宦官黃皓當政,後來的姜維雖有大將風度,無奈卻缺乏政治眼光,不是治國良臣,公元263年,鄧艾奇兵突襲進入蜀中,劉禪抬棺自縛出降。

魏主司馬昭封劉禪為安樂公,時常設宴並賜舞助興。

每每奏起蜀地樂舞時,那些蜀臣紛紛落淚,唯獨劉禪手舞足蹈嬉笑自若。

司馬昭於是便問「你不思念你的國家嗎?」劉禪答道:「此間樂,不思蜀」,一付沒心沒肺沒臉沒皮的德行。

不戰而降、苟且偷安的劉禪被一個「樂不思蜀」的成語給劉禪蓋棺定論,於是這個「扶不起的阿斗」一千多年來便理所當然地被當做最經典的反面教材口誅筆伐。

劉禪表面上毫無作為,諸葛亮執政時全看丞相臉色行事,丞相死後也沒什麼大成就。

劉備白帝城託孤時嚴令三個兒子「朕亡之後,爾兄弟三人,皆以父事丞相,不可怠慢。

」遺詔中再次強調「卿以丞相從事,勿怠!勿忘!」。

再三叮囑,誰敢不從?古時父令子亡子不亡視為不孝,臨終之言,兒子再偉大也不敢不聽。

劉備死後,劉禪事無巨細全聽丞相定奪,甚至連自己的老婆都是丞相做媒。

基於先父劉備匡扶漢室的遺命劉禪不得不聽,同時鑒於諸葛亮的崇高威望,劉禪「以父事之」,全力支持諸葛亮的北伐,但已經深刻地認識到北伐無異於以卵擊石,之所以支持諸葛亮,一來因為先父有令,二來以諸葛亮的身份地位及那些先父重臣迫不及待地想滅魏復漢的願望,以他劉禪一人之力根本無法阻止。

君臣不和是國變的最直接原因,這一點劉禪是清楚的,他出於父命和對前輩的尊重,更重要的是他以自己的軟弱表現整合和穩定了國家領導集團的大團結,但他深刻的認識到以弱國蜀與強大的魏國對陣無異於自取滅亡,諸葛亮窮兵黷武,六出漢中卻均無功而返,積勞成疾,命喪五丈原,確是為了蜀國「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但不可否認的,諸葛亮刀兵多年卻勞而無功,勞民傷財之餘蜀國更是民不聊生國庫空虛,國力無以為繼。

為最終獻國投降埋下了伏筆。

於是自諸葛亮剛剛死後劉禪立刻下詔停止了無謂的北伐。

隨後劉禪果斷地廢除了丞相制,將國家大事由父親執政時的丞相總攬改為尚書令和大將軍一文一武分而治之,這二人互相牽制各有約束,不至於凌駕於皇帝之上為所欲為,同時連年大赦,並多方採取鼓勵政策補養生息,從這一點上來說,劉禪以自己至少是行之有效的治國策略讓蜀國最快速步入發展中國家的行列,而諸葛亮勞而無功的連年征戰卻只是徒勞之舉。

後人們恨他倒不是一個國家敗壞在他手裡,而是他居然以亡國為樂毫無進取心,真是冤枉了劉禪。

敗軍之將尚不可言勇,何況一個國破家亡的君主?

魏蜀之間無論從哪方面對比,後者都不是對手,一國之君的劉禪清楚地知道抵抗的後果是什麼:僥倖勝利是不可能的,而兵敗之後,士兵百姓就更無倖免,一國之君,他再無能無恥,也不會袖手看自己的國家被任意欺凌、自己的子民被隨意殘害。

劉禪遞上一紙降書,用一個亡國之君無能之輩的罵名保證了子民的平安。

按當時的局勢,只有不戰而降才是最佳選擇,無謂的掙扎和反抗只會遭致更嚴厲的打擊,雖然可以拼一個「與國共存亡」的美名,卻是苦了全國的百姓。

劉氏祖傳的愛惜子民的優良傳統在劉禪這裡繼續發揚光大著,只不過當年劉備帶著滿城的老弱病殘一路奔逃換了個好名聲,而在劉禪這裡卻遺憾地變了味,變味的原因在於劉禪的善舉與中國自古大肆宣揚的寧死不屈、打腫臉也要充胖子的道德觀念格格不入,而以民生為重照顧大局避免流血和生靈塗炭的蜀後主,高尚到從不會為了一已美名而鼓動兵士和百姓為一場註定失敗的戰爭於事無補地垂死掙扎浪費生命,在體恤民生上,劉禪不愧於諸葛亮《與杜微書》中的評價:「天資仁敏,愛德下士。

」也真正完美地做到了劉備所說的「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

司馬昭的陰險毒辣世人皆知,殺一個手無縛雞之力的劉禪,滅一國之百姓對他來說不過吹灰而已。

作為亡國之君,身家性命和蜀國百姓都命懸一線,稍有不慎便是滅頂之災,於是當年劉備在煮酒論英雄之時的裝憨賣傻想必是給劉禪上了極好的一課,做為階下囚的劉禪想要保全自己及蜀地百姓的性命,就必須給人一個「此人不足為慮,我無憂矣」的形象,於是他只好「此間樂,不思蜀」, 一付胸無大志的樣子讓司馬昭對他失去戒備的興趣,而事實上他是個天才的戲子,把一個愚鈍弱智不思振作的君主形象演得地地道道,精湛的演技不僅騙過了奸詐的司馬昭,曲折的、難以明說的劇情還騙了後世百代。

很少有人會對劉禪做正面的評價。

辯證來說,在治理國事上,劉禪用人不疑,先保證領導集體的團結再求發展,可謂明君,而史上輸在內鬨內耗上的皇家數不勝數;他改革政制,將權力分而化之使國政儘可能地保持清正穩定;他改進治國方法,大力促進國家發展,連年戰亂之後生息人口「民盡飽餐」;體恤民情上,他以一已冤屈成全了蜀國百姓。

他死去的爸爸給他留下了一個千瘡百孔弱不禁風的小國,加上孔明先生報仇心切失去理智的多年征戰,但劉禪楞是在這樣一個身周圍布滿了虎視眈眈的目光之下在位四十一年,這個時間在整個三國時期也堪稱長久,除去諸葛亮執政的那些年外,蜀國在劉禪的主持之下稱得上國泰民安,還培養了姜維這位虎將且可以在自保之餘向外擴張,整體國勢是走上坡路的,甚至可以說是前途一片大好的,只可惜姜維是個出色的戰術家卻不是個出色的戰略家,他孤軍深入離開蜀地太遠,鄧艾來襲之時不急回救,弄得蜀都老弱病殘空城一座,結果亡國之罪便全加在劉禪一人身上,但歷史上也不乏眼明之人,史學家裴松之評價「後主之賢,於是乎不可及」,堪稱公允。

圖片選自於《夢三國2》劉嬋人物形象

與歷史上那些遊戲風雲波瀾壯闊的帝王將相相比,稱劉禪才不出眾,「平」尚可以,「庸」是絕對不夠公道的。

問題在於中國一向以成敗論英雄,至少喜歡項羽那般轟轟烈烈的失敗,而劉禪不僅敗,還敗得一塌糊塗,甚至連人格尊嚴都輸掉了,這一情節直接攻陷了後人的承受底限。

也許與勾踐相比劉禪少了些霸氣,歷史也沒有給劉禪一個威風掃地之後臥薪嘗膽奮而再起的機會來成就一世英名,幾年後劉禪鬱鬱而終,於是,勾踐成了堅韌果敢的代名詞,而劉禪,這個蜀國最後一代帝王,只能以窩囊廢的形象曲身於世人面前,而說到隱忍功夫,除了勾踐,似乎再也找不出能與望劉禪項背,與之比肩的人物了。

樂不思蜀,其實正是劉禪的大智慧。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三國演義》最令人痛心疾首的十句話排名!

No.10:「若奉孝在,決不使吾有此大失也!」——曹操大多數解讀這句話的人認為,曹操將在赤壁之戰失敗歸咎於自己一般謀士的無能及郭嘉的事實,卻不知決定戰爭的因素很多,而決策也不會因為一個人而改變的...

阿斗真的是弱智真的扶不起嗎?

劉禪,蜀漢後主,劉備之子,小名阿斗。劉禪幼年時多遭難,但是幸得趙雲兩次相救,劉備定益州入蜀後,劉禪被立為太子。在位四十二年。但是歷史上對劉禪的爭議頗多。例如說扶不起的阿斗,就是說劉阿斗在諸葛亮的...

扶不起的阿斗劉禪 到底是真傻還是大智若愚?

史上有幾個以無用著稱的亡國君主,李煜是其中的領軍人物。李後主雖然治國無術,卻寫得一手好字,畫得一手好畫,寫得一手好詞,死也不失風雅。說起蜀國後主「劉禪」,許多人的想法就是扶不起的阿斗與樂不思蜀。...

劉禪真是亡國之昏君,喪邦之庸人嗎?

羅貫中寫三國演義本來是貶曹揚劉地,但是不知為啥他卻把後主劉禪寫成了一個百無一用的昏君懦夫。導致一直到現在在世人的心目中,劉禪是平庸昏君扶不起來的阿斗罷了。更有人稱之為「亡國之昏君,喪邦之庸人」。

揭秘:三國蜀漢後主劉禪是被害死的?

往往說起劉禪,就會直指他是個平庸昏聵、碌碌無為的君主,甚至還因為他,留下了一個「樂不思蜀」的典故。那麼這個劉禪真的是個亡國之君嗎?最後劉禪怎麼死的呢?是自然死亡還是被害呢?劉禪到底是個什麼樣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