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禪是明主還是昏君?
文章推薦指數: 80 %
一個樂不思蜀,讓大家都以為劉後主真乃庸主也。
事實果真如此嗎?在這,我將從幾個方面為劉禪正名。
一、結好東吳,免除後患
遣尚書郎鄧芝固好於吳,吳王孫權與蜀和親使聘,是歲通好。
三國之中,曹魏最強。
兩個弱者想要生存,必然要聯合對抗強者。
有人說,這是諸葛亮的功勞。
但別忘了劉禪是主公,劉禪是最後下決定的人。
聯合孫權,使蜀國獲得數十年安穩的後方,諸葛亮,姜維才得以數次北伐。
二、任用賢才,治國理政
有人又要說:劉禪重用黃皓這個宦官,這也算任用賢才?當然不是。
在景耀元年,黃皓才開始專政。
那時離蜀國滅亡已經沒剩幾年了。
在更長時間裡,劉禪任用了蔣琬、費禕、姜維等人才,保持了蜀國的長治久安。
三、蜀國國力空虛非劉禪之過
諸葛亮六出祁山,姜伯約九伐中原,皆不克而還。
數十年連續征戰,耗費了蜀國大量國力。
這是劉禪的錯嗎?不是。
諸葛亮老是打著「漢賊不兩立,王業不偏安」的口號,動不動還搬出先主如何如何,使得劉禪不得不同意出征。
諸葛亮的徒弟姜維更是如此。
其實劉禪本意是勸課農桑,務農植谷,休養生息,安居樂業。
然而其政治抱負限於客觀條件未能實現。
四、抬櫬投降,樂不思蜀實乃避禍之道
鄧艾偷渡陰平小路,奇襲成都。
劉禪兵力不足,若執意抵抗,無異於以卵擊石,不僅自己沒有好下場,成都百姓更要遭殃。
為了大局,為了百姓,劉禪才開城投降。
至於樂不思蜀,實乃劉禪避禍之道。
不信請看南唐後主李煜的遭遇。
一句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便葬送了自己的一生。
姜維:身死國滅,最後一計害三賢
姜維本是魏國邊郡將領。諸葛亮北伐時,姜維被懷疑有異心,姜維不得已投降蜀漢,被諸葛亮重用。諸葛亮去世後姜維在蜀漢開始嶄露頭角,費禕死後姜維開始獨掌軍權,繼續率領蜀漢軍隊北伐曹魏,與曹魏名將鄧艾、...
蜀國真是譙周說亡了的?怎麼看譙周勸降?
作者:譙中友4月4日,今日頭條登出《600後裔祭拜》一文,說的是,清明節這天,來自全國各地的600後裔祭拜譙周,地點就在四川省南充市高坪區龍門街道辦譙家墳村。沒想的是,讀者在評論中一邊倒,幾乎都...
千古奇冤:叛蜀犯魏,譙周心中只裝百姓苦
本號在今日發表《600後裔清明祭拜譙周》後,引發廣大讀者對蜀漢名臣譙周的大討論經,正反不一,那我們看看易中天老師怎麼評說譙周勸亡蜀國?最該罵譙周誤國的是帝王將相,因為譙公觸犯了他們的利益。最該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