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司馬懿的親弟弟,高平陵事變的主謀之一,卻至死以魏臣自居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司馬懿的父親司馬防有八個兒子,因這八個兒子的字都有一個「達」,歷史上稱他們為「司馬八達」,司馬懿是司馬防的次子,而司馬孚是司馬懿的弟弟,司馬防的第三子。

司馬孚性格溫厚廉讓,在道德上面嚴格要求自己,從來不與別人結怨。

他還博涉經史,漢末動亂時,與兄弟在遷徙途中,仍不忘讀書自學。

陳留人殷武,海內聞名,曾獲罪被流放,司馬孚前去探望他,與他同住同食,被時人稱頌。

曹操掌權的時候,在立曹丕還是曹植的事情上面左右為難。

但司馬家族在其中卻是左右逢源,司馬懿輔佐曹丕深得他的信任,經常為他出謀劃策,並最終幫助曹丕奪得世子之位。

而司馬孚卻是幫助曹植,他作為曹植的文學掾,專門幫助曹植清選官屬。

曹植性格方面有些恃才放曠,司馬孚也總是能誠懇地勸諫他,曹植開始並不接受意見,而後卻能向他道歉。

等到魏文帝曹丕繼位的時候,司馬孚擔任侍中、中書郎、結事常侍等內官。

在曹丕選拔侍中、常侍等官員的時候,他經常用的是左右親近之人,這時司馬孚挺身而出規諫,曹丕也能虛心接納他的意見。

魏明帝曹叡繼位,他欲啟用司馬孚,問身邊的人:「司馬孚和司馬懿比怎麼樣?」。

這些曹叡身邊大臣都回答說:「和他的兄長很相似。

」曹叡於是說:「我有司馬兄弟二人,還有什麼可擔心的?」於是任命司馬孚為度支尚書。

度支尚書是掌管全國錢糧調度,這說明司馬孚的地位是相當高的。

等到司馬懿發動「高平陵事變」的時候,司馬孚在其中起了十分關鍵的作用。

司馬懿派司馬孚同司馬師一起屯兵司馬門,控制京師。

占領司馬門可以切斷皇宮內外的聯繫,讓宮外的敵人不敢輕舉妄動,同時又可將殿中禁軍堵在宮城內部,內外軍不能通氣聯合。

這可以說是第二重要的軍事要地。

當時候,司馬師手裡有兵,但是搞政變光有兵是不行的,司馬懿擔心司馬師威望不夠,所以要借同樣德高望重的司馬孚去鎮住場子。

在曹爽一黨被誅殺後,司馬孚因功進爵長社縣侯,加侍中。

司馬孚經常被看作是忠臣和長者,他的政治軍事才能一般不被人們重視,其實他的軍事才能雖然沒有司馬懿父子那樣突出,但是也還是可圈可點的。

這個從新城之圍中得到明顯的體現,嘉平五年,吳國大將諸葛恪進攻淮南,圍攻新城。

恰在當年,蜀漢的費禕被刺身亡,姜維得志,再次對魏國採取攻勢。

東、西兩個方向同時攻擊,曹魏政權與司馬師的統治同時面臨危機。

這次領兵出征吳國不是司馬師兄弟,而是司馬孚,他徵發士兵多達二十萬。

兩軍耗在淮南,最後吳軍退走,危機解除。

司馬孚也在這一役中建立起威信,以至於兩年之後毋丘儉叛亂時,眾人都提議讓司馬孚前往征討。

最後司馬師聽從鍾會等人的建議,帶病出征,暴斃在淮南。

其實,司馬孚對於魏晉之變,有著非常深的心理掙扎,其矛盾與痛苦可能不下於荀令君。

曹魏的第四個皇帝曹髦帶領手下幾百壯士搖旗吶喊,要去幹掉司馬昭,結果反被司馬昭的手下一槍挑於御輦之下。

此事一出,洛陽城內頓時伙呆。

百官們真真是呆住了,沒有一個人敢站出來叱責司馬昭的弒君行徑,沒有一個人敢在皇帝的危急時刻挺身而出。

司馬昭對此事沒有發表重要講話之前,竟然沒有人敢出來為氣絕身亡的皇帝收屍。

在百官們呆若木雞之時,只有一個81歲的老人飛奔而去,將身體逐漸變冷的曹髦,抱到自己腿上,痛哭流涕:陛下被殺,是老臣的罪過,「殺陛下者,臣之罪也」,他就是司馬孚。

並且他要求調查整件事,找出主謀。

更值得玩味的還在後面,當曹魏最後一個皇帝曹奐把皇位禪讓給司馬炎,離開洛陽皇宮之時。

又是司馬孚,握著曹奐的手,「流涕唏噓,不能自勝」,對著已經下台的曹奐表忠心,我司馬孚生是大魏的人,死是大魏的死人,「臣死之日,固大魏之純臣也」。

更令人大跌眼鏡的是,司馬孚在死之前立下遺囑,說:「有魏貞士河內溫縣司馬孚,字叔達,不尹不周,不夷不惠,立身行道,始終若一。

」其中「不尹不周」出典《漢書》原本指的是王莽,身為宰輔不做周公、伊尹,而謀取代。

這個是他的自責,身為曹魏老臣,卻沒有盡責,也有把司馬氏代魏看做王莽篡位的意思。

而「不夷不惠」出自《法言》,意思是伯夷、柳下惠一般的隱士太過於激烈了,而不夷不惠就是「不屈其意,不累其身」,也就是不違背自己的心意侍奉新主,也不過於偏執導致身死族滅。

泰始八年(272年),司馬孚去世,他活到了92歲。

晉武帝為其舉哀三日,葬禮規格比照東漢東平獻王劉蒼,賜諡獻王。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