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西城大擺空城計,嚇退魏兵,冢虎司馬懿真的沒有識破嗎?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熟讀漢末三國史,我們不得不承認,那是一段真正的亂世,當時戰火蔓延了中原大地的每個角落,各地的百姓都民不聊生。

然而這幅滿目瘡痍的景象,並未掩蓋那個時代的精彩。

彼時驍勇悍將征戰沙場,揚名立萬;文臣謀士勾心鬥角,運籌帷幄。

後世之人,對當時的精彩無限嚮往,紛紛用文字進行追述,元末明初的時候,羅貫中更是創作《三國演義》一書,進一步拔高了那段歷史的精彩。

在這部影響深遠的作品中,有一個橋段,曾讓無數人拍手叫絕,那便是諸葛亮大擺空城計,嚇退司馬懿大軍。

當時諸葛亮率軍北伐,原本占據了上風,卻因馬謖失守街亭,被司馬懿抓住了機會。

那個時候,諸葛亮身邊沒有任何大將,兵馬也僅有兩千餘人,而來攻的魏兵足足有十五萬。

面對這樣的絕境,諸葛亮並沒慌亂,他大開城門,並「披鶴氅,戴綸巾,引二小童攜琴一張,於城上敵樓前,憑欄而坐,焚香操琴」。

司馬懿率大軍到來之後,看到這幅情境,立馬便選擇了退兵,沒有絲毫遲疑。

司馬懿手下兵多將廣,為何不敢主動進攻呢?說到此處,也許有人會認為,司馬懿料定了諸葛亮生性謹慎,不敢弄險,害怕有伏兵。

這一原因是司馬懿,親口對兒子司馬昭所言,看似一切都說得通。

但是如果我們細細品讀小說,便會發現,這個理由根本站不住腳。

兵法中有這樣一句話,即「十則圍之,五敗攻之,倍則分之」,意思是說,如果自己的兵馬是敵人的十倍,就可以將敵人包圍起來;如果是敵人的五倍,就可以主動攻打;如果是敵人的一倍,就要將敵人的兵力調動分散。

當時諸葛亮所在的西城,是一座很小的城池,就算有伏兵,其兵力也不可能多於司馬懿。

而且就算司馬懿害怕城中有玄機,完全可以圍而不攻,根本沒有速退的必要。

司馬懿是曹魏的舊臣,其智計得到了包括諸葛亮在內,多人的認可,如果說這一點他都想不到的話,便是徒有虛名了。

那麼他到底為何為急急退兵呢?小編認為,這與他的私心有關。

當時司馬懿雖然握有十五萬大軍,看似權力極大,但是他的處境非常不妙。

在此次交鋒之前,諸葛亮曾用馬謖之計,挑拔了司馬懿與魏主曹叡的關係,使司馬懿遭到了忌憚,不得已交出了手中的兵權。

後來諸葛亮攻勢太猛,曹魏無人可用,他才被官復原職,加為平西都督。

與此同時,曹魏宗室重臣曹真,也與他不和,一直試圖打壓他。

試想,如果他攻入西城,生擒諸葛亮,徹底解決了曹魏危機,那麼班師回朝之後,他會有什麼樣的際遇呢?等待他的會是加官進爵嗎?

答案是否定的,當時的曹叡並不完全信任他,曹魏宗室勢力更是容不下他,他只會再次被剝奪實權,重新回到閒居的狀態,甚至會因為功高蓋主,而直接被除掉。

畢竟「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是亘古不變的真理。

正是因為考慮到了這一點,司馬懿才會在占據絕對優勢的情況下,不進攻也不圍城,反而率兵撤退。

通篇分析之後,我們便不難得知,司馬懿之所以,在諸葛亮大擺空城計的時候,選擇退兵,並非被諸葛亮所騙,而是為了自己的利益,放棄了取勝的機會。

也就是說,作者特意安排這一橋段,並非僅是為了神化諸葛亮,還隱晦的表現了司馬懿的性格特點,為他把持曹魏朝政,架空魏室埋下了伏筆。

本文所有資料均來自於《三國演義》等書,小編保證內容之真實性,同時無任何影射、不涉及任何政治。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空城計司馬懿故意放走了諸葛亮,卻贏了未來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成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白髮漁樵江渚上,慣看秋月春風,一壺濁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 一部《三國演義》敘寫了自東漢末年至晉朝統一之間的一段...

唇亡齒寒:司馬懿明知是空城卻不捉諸葛亮

歷史上有許多驚人的相似之處,讀《三國演義》者,常津津樂道於諸葛亮之「空城計」,殊不知,司馬懿與諸葛亮的空城之上的博弈,卻是精彩紛呈的,那是一場關乎唇亡齒寒、因對手而存在的較量,可謂精妙絕倫。歷史...

「空城計」的背後:誰是城府至深的高手?

讀《三國演義》者,常津津樂道於諸葛亮之「空城計」,司馬懿與諸葛亮的空城之上的博弈,卻是精彩紛呈的,那是一場關乎唇亡齒寒、因對手而存在的較量,可謂精妙絕倫。先來回顧下《空城計》 依然經典空城計來自...

諸葛亮真的擺過「空城計」嗎

《三國演義》中,有一節精彩描寫就是諸葛亮彈琴退魏兵的「空城計」。諸葛孔明六出祁山,不想先鋒官馬謖誤失街亭,致使前線大軍節節受孔明決意退守漢中。

街亭之敗誰之過?

文|霍真布魯茲老爺(今日頭條簽約作者)建興六年春,矢志北伐的蜀漢丞相諸葛亮以趙雲鄧芝率疑兵出箕谷,自己身率大軍兵出祁山,達到了很好的戰略效果,一時南安天水安定三郡叛魏投蜀,大批的魏國官員紛紛降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