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匡胤為什麼傳位趙光義,為何沒有把皇位傳給兒子?
文章推薦指數: 80 %
大家都知道到在我國古代封建王朝,有一套完備的皇位繼承制度,《漢書·叔孫通傳》曰:「太子天下本,本一搖天下動。
」「家天下」的特點就是世襲罔替。
在封建君主專制下,皇位的傳承被視作「國本」,是關係國家興衰治亂的頭等重要大事,朝野內外以及皇帝本人都非常重視。
如何將皇位有序地、順利地傳給自己的子孫,來「奉宗廟之重,終無窮之祚」,是歷代皇帝的共同心愿,在長期的政治實踐中,逐漸形成了一套解決皇位傳承的規制。
先秦時君位的傳承有兩種情況:一是「兄終弟及」的商朝模式,二是「父死子繼」的周代模式。
漢初劉邦效法周朝模式、吸取秦亡教訓,確立了「嫡長子繼承制」,同時滿足「嫡」和「長」兩個條件者無論賢愚都當立為太子。
後來的各個朝代大部分都沿用漢朝的皇位繼承制度。
然而,北宋的開國皇帝趙匡胤明明自己有兒子,卻把皇位給了弟弟趙光義,為何趙匡胤不將皇位傳給兒子呢?這究竟是怎麼一回事?
趙光義早年的經歷並沒有全部見於史書,畢竟他不像趙匡胤一樣是開國皇帝,史書會去詳細記載他得到皇位的過程。
趙光義原本與趙匡胤都是「匡」字輩的,他原名叫做趙匡義,不過,趙匡胤既然做了皇帝,即便是親弟弟也得避諱,趙匡義就這樣改為了趙光義。
公元960年2月3日(正月初三日),趙匡胤統率大軍從東京出發,由於行動緩慢,走出二十公里至陳橋驛時,天就黑了。
當天晚上,趙匡胤的一些親信在將士中散布言論,說「今皇帝幼弱,不能親政,我們為國效力破敵,有誰知曉;不若先擁立趙匡胤為皇帝,然後再出發北征」。
將士們覺得有道理。
第二天早上,趙光義和謀士趙普見時機成熟,便授意將士把一件黃袍披在醉酒剛醒來的趙匡胤身上,並皆拜於庭下,呼喊萬歲,遂擁立他為皇帝。
趙匡胤稱帝之後,趙光義自然也就水漲船高,根據趙光義所立之功,他先後被封為殿前都虞候、大內都部署、東都留守,別賜門戟,封晉王,位列宰相之上。
不過有一點,他始終只是皇帝的弟弟,常理來說,是輪不到他繼承皇位的。
趙匡胤之死,是歷史上一宗離奇的懸案,正史中沒有他患病的記載,《宋史·太祖本紀》上只簡略的記載:「癸丑夕,帝崩於萬歲殿,年五十,殯於殿西階。
野史中的記載又說法不一,主要以下三種:
一、宋太宗趙光義「弒兄奪位」
根據《續湘山野錄》記載,北宋開寶九年(976年)十月十九日夜,宋太祖趙匡胤召其弟趙光義飲酒議事,當晚共宿宮中;隔日清晨,趙匡胤暴崩,享年五十歲,在位十六年,諡號英武聖文神德皇帝,廟號太祖,實難脫弒兄之嫌。
《續湘山野錄》:「上御太清閣四望氣。
……俄而陰霾四起,天氣陡變,雪雹驟降,移仗下閣。
急傳宮鑰開端門,召開封王,即太宗也。
延人大寢,酌酒對飲。
宦官、宮妾悉屏之,但遙見燭影下,太宗時或避席,有不可勝之狀。
飲訖,禁漏三鼓,殿雪已數寸,帝引柱斧戳雪,顧太宗曰:『好做,好做!』遂解帶就寢,鼻息如雷霆。
是夕,太宗留宿禁內,將五鼓,伺廬者寂無所聞,帝已崩矣。
太宗受遺詔於柩前即位。
」蔡東藩《宋史通俗演義》和李逸侯《宋宮十八朝演義》都沿襲了上述說法,並加以渲染,增添了許多宋太宗「弒兄」的細節。
二、趙匡胤的死與趙光義無關
司馬光《涑水紀聞》記載,宋太祖駕崩後,已是四鼓時分,孝章宋後派人召太祖的四子秦王趙德芳人宮,但使者卻徑趨開封府召趙光義。
趙光義大驚,猶豫不敢前行,經使者催促,才於雪下步行進宮。
據此,太祖死時,太宗並不在寢殿,因而不可能「弒兄」。
畢沅《續資治通鑑》中也是同意這一說法。
三、雖不肯定趙光義就是弒兄的兇手,但他無法開脫搶先奪位的嫌疑。
在趙光義即位的過程中確實存在一系列的反常現象,即據《涑水紀聞》所載,在趙匡胤駕崩之前宋皇后曾命內監召趙德芳入宮,但先趕到宮中的卻是晉王趙光義。
宋皇后見晉王愕然,遂連呼曰:「吾母子之命,皆托於官家。
」晉王泣曰:「共保富貴,無憂也。
」至此在這場皇位的爭奪戰中,趙光義取得了勝利。
趙匡胤駕崩後,趙光義即位為宋太宗,從此開始了他二十一年的帝王生涯。
趙光義為了證明自己即位的合理性,提出了世所未見的「金匱之盟」一說,杜太后臨終之際召趙普入宮記錄遺命,據說當時太祖也在場。
杜太后問太祖何以能得天下,太祖說是祖宗和太后的恩德與福蔭,太后卻說:「你想錯了,若非周世宗傳位幼子,使得主少國疑,你怎能取得天下?你當吸取教訓,他日帝位先傳光義,光義再傳光美,光美傳於德昭,如此,則國有長君,乃是社稷之幸。
」太祖泣拜接受教訓。
杜太后便讓趙普將遺命寫為誓書,藏於金匱之中。
趙匡胤是有兒子的,趙匡胤一生共育有四子六女,四個兒子分別是:」長子滕王趙德秀,次子 魏王趙德昭,三子 舒王趙德林,四子 楚王趙德芳。
「這四個兒子中,滕王趙德秀和
舒王趙德林皆早夭,只有燕王趙德昭和秦王趙德芳得以成年。
也算是合理合法的繼承人,然而趙匡胤的死疑點重重,自北宋開始,就已經有人懷疑趙光義是通過謀殺親哥手段上台的,其中最著名的說法就是「斧聲燭影」謎案,976年10月20日,趙匡胤駕崩,21日,趙光義就即位,按照慣例要到第二年才會改元,但是趙光義當年就把年號開寶改為太平興國元年,總能不讓人浮想聯翩。
關於「金匱之盟」的說法爭議也是非常大的,即使相信確有這份盟書,但是找不到原文,真實情況也就無從得知。
後人推測是太宗和趙普杜撰出來以掩人耳目的。
那麼,趙匡胤到底有沒有傳位於弟弟趙光義的想法呢?
據說趙匡胤曾有建都洛陽想法,大臣們都勸說他就是不聽,後來趙光義親自告訴他其中利弊,於是趙匡胤才改變主意;趙匡胤每次出征或外出,都會讓趙光義鎮守京城,有關國家的重要決策有會與趙光義商議;有次趙光義患病,趙匡胤為其親自以身試藥。
趙匡胤還曾說過:「光義龍行虎步,出生時有異象,將來必定是太平天子,福德所至,就連我也比不上。
」由此可見手足情深,於是就有人認為趙匡胤是有意傳位於弟弟趙光義的,由此可見手足情深。
由於年代久遠,也是難辨真假,也許只是臆測而已,縱觀古今諸說,似乎都論之有據,言之成理,但是目前為止都沒有確鑿無疑的材料或者證據。
最詭異的皇位交接:燭影斧聲,趙匡胤究竟是怎麼死的?答案在這裡
惜秦皇漢武略輸文采,唐宗宋祖稍遜風騷。宋祖指的就是宋太祖趙匡胤。關於宋太祖趙匡胤最離奇的就是他的死亡之迷。宋太祖趙匡胤出生在洛陽夾馬營,後跟隨周世宗柴榮一起打天下。周世宗柴榮英年早逝,他的兒子繼...
宋代「斧聲燭影」之謎
中國古代歷史上曾流傳著「斧聲燭影」的故事,故事的主角一個是開國皇帝宋太祖趙匡胤,另一個則是皇帝的親弟弟太宗光義。據史料記載,公元976年冬季的某一天,天降大雪,太祖召弟弟晉王光義進宮,當日夜裡...
燭影斧聲、金匱之盟,晉王趙光義怎樣一步步登上了皇帝的寶座?
公元976年冬天的一個早上,宮人們發現一向早起的皇帝陛下今日沒有起床,宮人們小聲呼喊也沒有回應,走進之後才發現他們的已經停止了呼吸,這個人就是大宋王朝的開國皇帝、一代雄主趙匡胤。趙匡胤駕崩以後,...
宋太祖為何傳位宋太宗 其中到底有無謀害?
宋太祖趙匡胤是宋朝的開國皇帝,陳橋兵變黃袍加身,想來很多人都知道。而宋朝的第二個皇帝,是宋太宗趙光義。趙光義並不是趙匡胤的兒子,而是他的親弟弟。父死子繼,兄終弟及好像沒有什麼問題。但是一般中原皇...
金匱之盟:一個母親的私心引發一連串悲劇
文/熊沾沾杜太后是北宋開國皇帝宋太祖和第二任皇帝趙光義的母親。一朝兩位皇帝都是自己的兒子,這在歷史上頗具傳奇色彩。傳說宋太祖趙匡胤和趙光義年幼之時,有一次母親杜太后要帶著他們逃避兵災,就把兩個年...
他開啟了宋朝時代,為什麼只做了16年皇帝後就不明不白的死了呢?
趙匡胤(927年3月21日-976年11月14日),字元朗,小名香孩兒、趙九重,涿郡人(今河北省涿州市)趙匡胤於公元960年發動陳橋兵變,黃袍加身做了皇帝,建立了宋朝,趙匡胤在位期間,依據宰相趙...
宋太祖之死,誰是真正的兇手
趙匡胤(927年3月21日-976年11月14日),字元朗,小名香孩兒,趙九重,宋王朝的開國皇帝。出生於洛陽夾馬營,祖籍涿郡。年輕時喜愛騎馬射箭,膽量過人。948年,投後漢樞密使郭威幕下,屢立...
「燭影斧聲」趙匡胤死亡背後隱藏的真相竟如此詭異
「燭影斧聲」是中國宋代的一個歷史疑案,說的是宋太祖趙匡胤暴死後,為什麼沒有按照習慣將皇位傳給自己的兒子,而是傳給了自己的弟弟趙光義?歷來,人們一直都在爭論,宋太宗趙光義是名正言順地當上的皇帝,還...
斧聲燭影和金匱之盟!
今天準備來講一講宋太宗趙光義,為什麼想到講趙光義呢?簡單介紹一下他,大家就明白了。這宋太宗啊,是宋太祖趙匡胤的弟弟,原名趙匡義,後來由於避諱改名為趙光義,所以問題就來了,在父死子繼的封建社會,為...
宋太祖趙匡胤的死亡傳說 趙匡胤長的怎麼樣?
公元976年,宋朝開國之君趙匡胤一夜之間猝然離世。趙匡胤的去世來的突然,又不知何故。若說他是病逝,但是正史中卻沒有他患病的記載。而其他說法又存於野史中,且說 法不一。這就使得宋太祖趙匡胤的去世,...
宋太宗趙光義假借「金匱之盟」解決繼位困境, 反招來質疑一片
北宋開國皇帝趙匡胤駕崩後,其弟弟趙光義得以繼承大為。視為宋太宗。但是面對朝野的質疑。宋太宗幾經熟慮,終於在繼承帝位六年後,拋出了金匱之盟,據史料所載:宋朝杜太后(趙匡胤、趙光義的生母)病重,太祖...
宋太祖趙匡胤暴斃之謎:是急病還是弟弟趙光義下的手?
公元976年,開寶九年,在一個深秋的夜晚,北宋都城開封下起了一場鵝毛大雪。皇宮外的侍衛冷得瑟瑟發抖,然而誰都不敢輕忽職責。在燈火通明的萬歲殿中,北宋開國皇帝趙匡胤和他的弟弟趙光義正在進行一場密談...
皇帝:朕應該傳位給兒子還是兄弟?宰相只說四個字,皇帝龍顏大悅
導語:宋太祖趙匡胤通過黃袍加身當上皇帝,通過幾年的統一戰爭,結束了從唐朝末年開始的五代十國混亂的局面,使中國重新回到了大一統的局面。在這期間,趙匡胤的弟弟趙光義和宰相趙普全都出力不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