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城計故事背後的精彩博弈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小說《三國演義》里講諸葛亮北伐時,有一個讓人津津樂道的故事:空城計。

諸葛亮和司馬懿的精彩博弈,也是精彩繽紛。

《三國演義》九十五回,著重講述這件事情。

這一戰看似成就了諸葛亮的神話,事實上也是突出了司馬懿的價值作用。

兩人上演了精彩的心理博弈。

當司馬昭問:「莫非諸葛無兵,故作次態?父親何故便退兵?」時,司馬懿以「亮平生謹慎,不曾弄險。

今大開城門,必有埋伏,我兵若進,中其計也。

汝輩豈知,宜速退!」為由引兵離去,這令人非常不理解。

諸葛亮真的有伏兵麼?

話說當時的情況下,就算當時諸葛亮埋下了伏兵,可是司馬懿人數比他多,隨便派些人去打探打探,立即可以知道諸葛亮的底細,那麼諸葛亮的結局可能就要改寫了。

可是司馬懿並沒有那麼做,而是匆匆撤退。

這裡可以看到,兩人其實都是互相利用而已,這裡面另有玄機。

在我國,由於受儒家正統思想的影響,大家格外的認可諸葛亮,可是諸葛亮即使在聰明,也敵不過司馬懿十餘萬人馬,而司馬懿也是老成持重之人,以他的特性也不會輕易上當。

當時的情況下,馬謖軍被殲滅,魏軍三戰全勝,蜀軍也遭受一定的重創,司馬懿勝券在握。

面對小小的西城,司馬懿卻畏而不前,司馬懿知道諸葛亮的謹慎,然而他並沒有很直接的進入城池,這也是有一番考量的。

司馬懿為人多疑,也是很謹慎的。

作為魏國的大臣,他也明白對手的價值,有諸葛亮在,才能體現自己的能力。

不然,司馬懿如果一舉抓住了諸葛亮,蜀漢少了諸葛亮,司馬懿固然是名聲日顯,當時也逃脫不了兔死狗烹的結局。

在我國,一直都有這樣的例子,司馬懿老謀深算,估計也知道該怎麼做了。

加之之前曹操去世前的那番話,司馬懿不得不韜光養晦。

作為曹魏政權唯一可以抗衡諸葛亮的人,司馬懿要想保存好自己,就必須要體現自己的作用。

而諸葛亮也深知這一點,蜀漢政權日漸式微,自己縱有天下本領,也不能力挽狂瀾,而要想保存蜀漢,必須要轉移注意力,那麼就只能不停的北伐,不停的轉移國內的注意力,這樣才是最好的辦法。

北伐失利,危險隨即而至,諸葛亮施展「空城計」,其實也就是在賭,賭司馬懿不進城,而是匆匆撤退。

三國紛爭,最終的勝利果實落入了司馬家手裡,司馬懿其實才是最後「漁翁得利」的那個人,他才是最後的贏家。

三國最後的結局也證明了司馬懿在「空城」下的超高謀略,則是讓人很欽佩的。

另一方面,諸葛亮也是看準了司馬懿多疑的特點,才保存了自己。

空城計其實就是諸葛亮與司馬懿心理的博弈。

如果你喜歡這篇文章,請訂閱「源稚生」。

本文系作者原創,不盡之處請指正。

希望大家多多評論和點讚。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諸葛亮真的擺過「空城計」嗎

《三國演義》中,有一節精彩描寫就是諸葛亮彈琴退魏兵的「空城計」。諸葛孔明六出祁山,不想先鋒官馬謖誤失街亭,致使前線大軍節節受孔明決意退守漢中。

空城計司馬懿故意放走了諸葛亮,卻贏了未來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成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白髮漁樵江渚上,慣看秋月春風,一壺濁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 一部《三國演義》敘寫了自東漢末年至晉朝統一之間的一段...

西城樓上竟然是諸葛亮被套路了!

《三國演義》中「空城計」可謂是家喻戶曉,因馬謖不聽勸阻,痛失街亭,導致身在西城的諸葛陷於危難。司馬懿十五萬大軍將至,作為一軍主帥,為穩定人心他並沒有表現出慌亂。他想到與司馬懿數次交戰中的場景,以...

原來諸葛武侯的空城計真相竟然是?

三國是我國歷史上動亂紛飛,英雄輩出的年代,出現了像關羽,張飛,趙雲這樣百萬軍中取上將首級猶如囊中取物的勇者,也出現了像諸葛亮,司馬懿這樣運籌帷幄,決勝千里的智者,最為人們晶晶樂道的當屬諸葛武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