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師與司馬昭是兄弟情深還是手足相殘?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電視劇虎嘯龍吟已播出大半,肖順堯扮演的司馬師贏得了很多人的好感,但歷史上這位司馬懿接班人卻在大權在握後意外死亡,最後被他的兄弟司馬昭摘了果實。

那司馬師與司馬昭關係到底如何?他們真的是歷史上少有的模範兄弟嗎?

司馬師與司馬昭

許多人都認為司馬師與司馬昭關係很好,能夠在那巨大的權利面前都能保持兄弟和睦,並且弟繼兄業,簡直堪稱一對模範兄弟。

司馬昭後來多次對人說:「此景王之天下也」。

你看多和諧多友愛的場面啊。

那麼真的如此嗎?我們來通過一些蛛絲馬跡分析一下。

司馬父子

我們首先來看下司馬師是怎麼死的?正元元年(254),司馬師誅殺魏主曹芳的心腹中書令李豐、太常夏侯玄、國丈張緝三族,廢皇后張氏,最後悍然將曹芳廢為齊王,改立高貴鄉公曹髦的廢立行為,成為淮南二叛爆發的導火索。

鎮東將軍毋丘儉和揚州刺史文欽,合兵6萬,在壽春舉兵,打算兵伐洛陽去勤王。

司馬師當時已經有了眼疾,並做了手術,但還是抱病出征了。

雖然這次叛亂,被司馬師鎮壓了,但文欽之子文鴦的閃亮登場,還是把司馬師嚇得不清,連眼珠子都從眼眶裡蹦出來了。

戰勝後,司馬師卻病死於許昌,終年四十七歲。

然後,司馬昭才站在了人生的最高峰。

仔細回顧這段歷史,我們不難發現,司馬師死得不明不白。

司馬師「目有瘤疾」不假,但這個病在當今醫學中,叫做「眼眶良性腫瘤」,這不算什麼大病,而且司馬師已經「使醫割之」了。

以三國時代的醫學水平來說,這種病不致命,司馬師需要靜養即可。

毋丘儉、文欽進兵時,司馬師也召開了軍事會議,「朝議多可謂可遣派諸將擊之」。

也就是說,軍事會議中,建議司馬師不要親自出征,派一員上將領兵的意見占了絕大多數。

司馬師可以派出的名將可以是諸葛誕、可以是胡遵,也可以是鄧艾,如果對這些人不放心,還有司馬家的老將司馬孚和少壯派的司馬昭。

司馬家的這一老一小不但作戰經驗豐富,而且熟悉淮南地形,是非常理想的主將人選。

如果司馬師聽從建議,自己安心靜養,就不會在戰場受到驚嚇折了一隻眼睛了,甚至不會班師回朝後還死於許昌。

是誰在說服司馬師要親自出征的呢?三個人:王肅、傅嘏和鍾會,他們卻都跟司馬昭有關係,另外司馬昭本人自淮南初叛後就攻打過東吳,此後更是抗拒過姜維這樣的大敵,清楚淮南風土地形、帶兵經驗豐富的他實在是最佳人選。

只是,司馬昭為何不主動請纓分憂,反而任憑病重的大哥親自出馬?

司馬師劇照

王肅不用說了,司馬昭的岳父,其女兒王元姬是司馬炎的生母。

231年,15歲的王元姬嫁給了司馬昭,並於236年,產下了司馬炎。

毋丘儉、文欽之亂發生於252年,此時,王肅和司馬昭的婿丈交情已經有22年了。

傅嘏出身北地大士族傅氏,是東漢名臣傅夑的侄孫。

早年因與大將軍曹爽的心腹何晏等人不和,仕途坎坷,只有司馬懿肯收留他,司馬懿死後順勢轉為司馬師的智囊。

正是傅嘏危言聳聽:「淮、楚地區的兵士素來驍勇,而毋丘儉以這股力量來遠征拚鬥,其勢不可當。

萬一諸將戰鬥不利,大勢一去,那麼您的「大事「也會失敗了!」一句重話,激的原本打算臥病在床的司馬師蹶然起曰:「我請輿疾而東!」在司馬師死後違背曹髦詔令,把軍權以移交給司馬昭這一事件也有傅嘏的份,其行為充滿無間道的色彩。

司馬昭輔政後傅嘏以功進封陽鄉侯,增邑六百戶。

鍾會,大家都知道,名氣很大,司馬昭後來的首席智囊兼頭號心腹。

司馬兄弟

司馬師死後,最大的受益者是司馬昭,但司馬昭接掌司馬師的一切,卻不是那麼容易的,也經歷了一場政治賭博。

首先看看司馬師病逝在許昌時,司馬昭在哪兒?當時,司馬昭兼任中領軍,鎮守在洛陽,據《晉書·文帝紀》,「及景帝病篤,帝自京都省疾」。

司馬昭本在洛陽留守,去突然去了許昌探病,然後,司馬師就死了。

這是《晉書》的說辭,但《世說新語》卻又不同,「景王疾甚,以朝政授傅嘏,嘏不敢受。

及薨,嘏秘不發喪,以景王命召文王於許昌,領公軍焉。

」司馬昭不是去許昌探病,而是當時司馬師已經死了,作為司馬師的隨軍討逆的功臣,傅嘏沒有發喪,而是把司馬昭招到了許昌,把司馬師的兵權留給了他。

司馬師之死,是朝中大權重回曹魏的天賜良機。

司馬師的死訊公開後,皇帝曹髦立即下了一道詔:讓司馬昭留鎮許昌,尚書傅嘏把軍隊帶回洛陽。

曹髦這招很厲害,無疑是要收回兵權,如果司馬昭留在了許昌,兵權又被收回,司馬家的故事就可以就此終結了。

但司馬昭賭了一把,將在外,軍令有所不受,就聽從傅嘏和鍾會的獻計,直接帶兵回了洛陽。

槍桿子裡出政權,司馬昭都帶兵回來了,曹髦自然也沒辦法,只能把大將軍的官職賜給了司馬昭。

我們有理由懷疑,司馬昭和傅嘏、鍾會、王肅早就達成了默契,早就策劃了奪權的密謀,毋丘儉、文欽之亂,只是一個時機。

有傅嘏等慫恿司馬師帶兵出征,再傳出司馬師病死的消息,這樣,司馬昭接掌大權,一切就水到渠成了。

司馬昭劇照

另外還有一個人,我們也要注意,那就是文欽之子文鴦。

司馬師失去了一隻眼睛,無論是後世的文學創作,還是正統史書,都記載了文鴦的帳上。

司馬師討逆時,已經勝券在握了,卻被18歲的小將文鴦帶著幾百人劫營,大鬧一場。

司馬師作為魏軍的最高統帥,且身經百戰,是這麼容易讓一個嫩頭青襲營的麼?在魏兵追擊時,文鴦不斷地回馬再戰,七進七出,於是文鴦在後世的文學作品中,也有了「小趙雲」的美名。

文鴦有這麼牛嗎?司馬師討逆時,參謀是傅嘏和鍾會,這兩人是可以決定軍事部署的,如果有人根本不打算讓司馬師活著回去,又會做出什麼安排呢?後來,魏軍也派兵追擊文鴦,但依然沒能拿下,追殺文鴦幾千人,甚至只有幾百人的小分隊,有這麼難嗎?文鴦活著離開,可以證明一點,這人很牛,有足夠實力劫營,有足夠的威懾力讓司馬師病情惡化。

所以,追擊文鴦時,有人放水了,有人故意讓文鴦活著離開。

毋丘儉、文欽叛亂的幾年後,壽春又亂了,這一次是諸葛誕之亂。

諸葛誕斬殺了文欽。

然後文鴦生怕自己也遇害,就向司馬昭投降了。

當時司馬昭的幕僚都建議斬殺文鴦,為司馬師報仇,這一次,輪到司馬昭裝好人了,他說此時殺了文鴦,就不會有人再投降了。

留著殺兄仇人,反正能證明「皇軍」的胸懷,可以讓諸葛誕的軍隊進一步分崩離析。

於是特赦文鴦並封其為關內侯,文鴦由魏入晉,先後擔任了平虜護軍、東夷校尉的高級武將職務,也算官運亨通,司馬昭真的這麼寬宏大量嗎?司馬昭的狠毒不亞於其父,不與之合作的文人王經、嵇康,都落了個誅殺三族的下場。

司馬師之死,是因為文鴦的襲營而導致病情惡化,所以文鴦是讓司馬昭獨攬大權的「功臣」,是把故事說圓必不可少的一環。

所以,文鴦值得留其一條活命。

另外司馬昭心腹鍾會後來竟然密謀反叛,最終兵敗身死。

鍾會並無子嗣,過繼了亡兄鍾毓之子並和侄子們住在一起。

鍾會謀反,鍾毓的幾個兒子連坐下獄等死。

然而司馬昭再次出人意料,以鍾毓曾經秘告鍾會有謀反野心為由將鍾家人特赦。

而滅蜀功勞大過鍾會的鄧艾,以七十之年受到謀反的罪名被殺,明知其被誣陷的司馬昭卻將錯就錯,將鄧艾的兒子全部誅殺,妻子幼孫流放西域。

那麼為什麼司馬昭會要密謀害自己大哥呢?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權利慾望極強。

但是反正司馬師沒有兒子,以後權利遲早要交到自己手中。

但是我們看一下他們的年齡只相差了三歲,不出意外誰先死還不知道呢。

另外雖然司馬師暫時沒有兒子,但只要他還活著,保不定還能生出幾個。

司馬昭已經等不及了,更重要的是他與司馬師之間並不像我們看到的那樣和睦。

讓我們把時間推前到高平陵之變。

據晉書的景帝紀記載,司馬懿將誅曹爽,只和長子司馬師一人謀劃,次子司馬昭對此一無所知。

直到事發前晚,司馬昭才得知一切。

司馬懿隨後偷窺兒子們的舉動,只見司馬師鼾聲如雷,司馬昭寢不安席。

司馬懿大為得意,連聲讚嘆司馬師「此子竟可也。

」這是一件只有司馬家父子三人知道的事,無論是決策過程,還是司馬師、司馬昭大戰前夕的睡眠質量,外人是怎麼知道的呢?《晉書》成書於唐朝,房玄齡等人編纂《晉書》是建立在前人史書的基礎上的,而不是憑空捏造的。

這說明,這些細節是有人放出去的,代代相傳,從魏傳到晉,從晉傳到唐。

不難看出,這段酸溜溜的政變實錄,是司馬昭告訴史官的。

對父親偏心的怨懟之餘,對兄長的感情,只能是嫉恨而已。

高平陵之變

吳帝孫權病逝後,幼子孫亮繼位。

魏國決定乘著吳國易主,發動戰爭。

這就是三國歷史上的東興之戰。

雖然孫權新逝,幼主孫亮尚弱,但東吳卻並非朝中無人,大都督諸葛恪正活躍在歷史的聚光燈下,吳國名將丁奉也日漸成熟,足以獨當一面。

這一戰,在諸葛恪的指揮下,以吳國的大勝而告終。

司馬師很厲害,但不是神,勝敗乃兵家常事,這不要緊。

但戰敗後,總得有人負責吧。

朝臣議論說要把敗軍之將諸葛誕、胡遵等貶職。

司馬師沒聽,說責任在他自己,諸將無罪。

最終,東興之敗的罪責由司馬昭一人承擔,因為司馬昭是此戰的監軍,所以司馬昭被削去了爵位。

但是好人都被司馬師當了,那司馬昭呢?卻成為唯一的犧牲品。

此前,司馬昭長期活躍在西部防蜀入寇的作戰前線,立下了數不清汗馬功勞,如今卻功虧一簣,可謂「辛辛苦苦幾十年,一朝回到解放前」。

司馬昭能不憤恨嗎?我們從史書中來看看司馬昭當時心情。

《晉書·王裒傳》中,卻透露了一個非常重要的細節。

王裒是三國名士王修的孫子,自己也「博學多能」,但終身不仕晉朝,一輩子也不向著洛陽的方向,即西方而坐,其原因是「痛父非命」。

所以,王裒的傳記在《晉書》中被收於《孝友傳》。

那麼,王裒為什麼「痛父非命」呢?這得回到東興之戰。

王裒的父親叫王儀,也就是曹魏名士王修的兒子,其人「高亮雅直」。

在其仕途的晚期,是司馬昭的司馬(相當於參軍)。

司馬昭被削爵後,也召開會議討論,就問大家,「我今天被搞得這麼慘,這是誰的責任呢?」王儀說:「你是監軍,當然是你的責任咯!」於是,「帝怒曰:『司馬欲委罪於孤邪!』遂引出斬之。

一個「怒」字便足以說明司馬昭對司馬師的處理非常不滿,王儀命黑,一句話不小心,正好觸到了司馬昭心中最痛的那根弦。

時隔兩年後的司馬師死亡真相,已是昭然若揭。

另外司馬昭雖然每曰:「此景王之天下也,吾何與焉。

」 」自謂攝居相位,百年之後,大業宜歸攸。

「司馬攸是司馬昭過繼給司馬師的兒子。

雖然是司馬師法律上的兒子,但在血緣上,依然是自己的兒子。

而且司馬攸聰明神武,有超世之才,把大位留給司馬攸多好,兩全其美。

但是司馬昭卻反悔了,公元265年,30歲的司馬炎被立為晉王太子。

即使是名義上的兒子,我也不給你繼承,我們還能說司馬昭對大哥沒有憤恨之心嗎?

眾所周知,西晉王朝僅歷二世即爆發了著名的八王之亂,這場宗室內戰被時人稱為「開天闢地以來未有之慘禍。

」人們並不知道,也許早在司馬師司馬昭兄弟開創西晉基業的時代,司馬家便已悄悄上演了一出骨肉相殘的暗戰。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風雲三國之帝國的動盪和姜維的宿命之敵

魏帝國實際上是三國中第一個滅亡的國家。因為吳帝國雖然內亂頻繁,但最高權力孫權家族一直握在手中;蜀漢帝國,劉禪的地位一直很穩定。然而從公元249年司馬懿發動高平陵政變以來,一個屬於司馬家族的新王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