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流氓到名士,他腳踏兩隻船的故事至今仍在傳唱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三國演義》的廣泛傳播下,徐庶在民間的聲譽很是不小,在人們心目中,他是諸葛亮之前劉備手下最有智慧的人物,但正如劉備集團中許多被羅貫中誇大的人物般,歷史上真正的徐庶並沒有那麼「高大偉岸」,陳壽在作《三國志》時甚至都沒有給他列出傳記。

徐庶先前的名字叫做徐福(注意),演義上說他的曾用名是單福,後來人也就以訛傳訛認定了他是姓單,其實這是錯誤的。

史書上記載著「庶先名福,本單家子,」也許是從這裡受啟發,羅貫中才硬塞了徐庶本人單福這個名字。

從本義上講,「單」不是指「單姓」,而是「寒微」,即指徐庶出身寒微,並不是什麼望族子弟。

年輕時的徐庶,確切地說,年輕時的徐福,雖沒有那個曾經的同名人物當年那帶著幾千童男童女遠赴海外開創事業的魄力,但也是一個不惹事便閒得慌的主。

有一次,徐福混混的一個小兄弟被人欺負了。

帶著滿腔的熱血豪情、路見不平的憤概、一塵不變的囂張,也許還有幾分壯人膽的酒意,徐福找到了那個曾經給予他兄弟痛苦的人,並且給予了那個人能他兄弟曾經感受到過的那種痛苦。

正如可以想像得到的,徐福的出手很重,那位仁兄除了品嘗到痛苦的滋味外,還被附加贈送了另外一個項目:死亡。

官府的辦事吏員們,效率很高,很快就鎖定了目標,並迅速地將徐福捉拿歸案。

官差們把徐福同志綁在了刑車的立柱上,拉到了大街,找人來指認。

來的看客很多,但都幾乎在同一時刻瞎了眼,竟然沒有一個人出來指證的。

這還不是官差們的唯一收穫,使得他們措手不及的,就在大多數的看客興致蕭索、蠢蠢欲睡的當口,不知從哪裡冒出一大幫人來,看體貌特徵個個五大三粗、高大魁梧,他們也不怎麼打招呼,直接沖向刑車。

仗著人多勢眾,這些人將官差們全都當成了透明人,就在我們經常在電視里聽到台詞「大庭廣眾,光天化日」的環境下,他們給徐福解了繩子、鬆了綁、架起來,很是囂張的揚長而去。

大家都愣了,愣住在這目瞪口呆之中。

看著這些人的肆無忌殆,官差們還真把自己當成了隱形人,任由著他們就這樣在眾目睽睽下,將徐庶如迎接大人物般給接送走,就連一句閒言碎語都沒得。

這次的遊街示眾事件,給予徐福那本就不是很堅強的心靈,極大而又深刻的打擊。

他醒悟到了,一個武夫的力量總是單薄的,經不起任何輕輕的擊打,即使是萬人敵,也只敵得是萬人,萬人之外呢?很多時候,武力解決不了問題,大多時候解決的往往是自己。

於是,他決定轉行,選擇的這行業,就是「讀書」,並以「干一行愛一行」的職業操守,將滿腔的心血都投入到這新行業中去。

也差不多從這個時候開始,徐福同志改名了,改了一個後來大家十分熟悉的名字,徐庶。

現在的徐庶,已經不是以前的徐福。

告別了江湖朋友的他,收起了刀槍劍戟,改換了服裝(疏巾單衣),走上了潛心求學讀書的道路。

這一條路,剛開始就走得很是不順暢。

徐庶初次進入學館,並沒有受到同學們的熱烈歡迎及熱情友誼,有的只是,堅決的抵制、冷漠的態度、無視的輕蔑、有意的躲避、徹底的厭惡。

徐庶明白,這一切的源頭,便是自己當年的荒唐事,理智戰勝了情感的他,並沒有繼續「傷天害理」的事,反而變得更加成熟,更加謙虛。

至此之後,同學們看到的是這樣一個徐庶:

每一天他總是早早地起來,在人們還在大做春夢的時候,他就已經將所有的髒活累活都自己扛,整個學館因此而乾淨亮堂了許多。

每一天晚上,在人們早已和周公約會的時候,他卻在寒燈下,埋頭苦讀,孜孜不倦,雖沒有懸樑刺股、映雪偷光等光榮而又自虐的事跡,那刻苦勁頭卻不是平常人所能做到的。

就如混跡江湖般的自在,在「讀書」這一行擋上,徐庶表現出少有的天賦,一般必讀科目,儒家學派書籍外,其它課外讀物,各諸子學說,他都有廣泛涉獵,和其他同學們相比,進步倒是很快。

徐庶讀書有個特點,讀得很仔細,幾乎不會錯過書本上的每個角落,務求做到精熟於胸,雖然說這種讀書方式以現代人的眼光來看不怎麼科學,但也造就了徐庶的博學特徵。

也就在這時候,徐庶的「流氓」角色逐漸退去,「才子」名氣漸增,他也交到了不少的士人朋友。

其中一個人,名字叫做石韜。

石韜,字廣元,潁川(河南許昌附近)人,與徐庶是老鄉,他的事跡現在能查到的已經不多,大家只要知道,他也是一個有學問、有才能的人。

物以類聚,人以群分,只有趣味相投的人,才能夠成為真正的朋友。

徐庶與石韜兩人的關係十分地鐵,不論做什麼事,兩人幾乎保持著行動的一致性(注意這個特徵)。

初平年間,由於各地的割據分子忙於擴張地盤,攪得中原地區一直很不太平,為了躲避這股「歪風邪氣」,徐庶與石韜兩人商議好後,將家一起搬到了荊州,從此開始了在劉表管轄區域內的客居生涯。

就在這個地方,徐庶又結識了不少的士人朋友,其中很多人可以忽略不計,有一個人卻是難以給抹去。

這個朋友,為人處事,不是很謙虛,常常喜歡將自己比做古代的名人(大多是聖賢人物,比如說管仲、樂毅),有時甚至覺得比這些人還牛B。

讀書方式和徐庶有著很大的不同,只是看個大概,馬馬虎虎過就行,大有當年陶淵明「不求甚解」的風姿。

對自己的幾個朋友這位仁兄也很不客氣,品頭論足一番後,得出的結論,將來取得的成就竟是誰也沒能超越他的。

這位仁兄,我們都認識,名字叫做諸葛亮。

在荊州的這段日子,徐庶還是比較自由的,雖小有名氣,還沒入著劉表大大的法眼,因而也就不用如其他前輩般被刀架在脖子上逼著出來為荊州政府機關部門效力。

他也樂得清閒,整日和朋友們吟詩作對,醉看風月,或是遨遊山水間,與大自然親近。

時光就在遊戲中匆匆而去,直到劉備的到來。

遊山玩水的徐庶先生,還是蠻關心時事的,天下大事他略懂一點,荊州局勢他略懂一點,劉備這個人他也是略懂一點。

審時度勢後,徐庶來到新野,投靠了劉備,甘心成為一位職位低下的幕僚人員。

劉備對他還是很器重,當做自己的智囊來使用。

在這期間的徐庶,到底有那些賣力表現呢,我也不能告訴你,實際因為史料太欠缺,我也無從說起。

至於演義中所講的大破八門金鎖陣以及其他烘托徐庶高超謀略的啥啥,史書上都是找尋不到蹤跡的。

最為人們所熟知的,徐庶影響劉備人生中最為重要的事,正是他向劉備推薦了諸葛亮。

與《三國演義》的描述有所不同,諸葛亮不是在徐庶走後,才出現在劉備陣營中的,正史上徐庶人生中也沒有「走馬薦諸葛」的戲碼。

當徐庶正是成為劉備集團中的一員,並受到劉備器重後,徐庶推薦了他的好朋友:「諸葛亮是臥龍,將軍難道不想見見他嗎?」

這其實已經不是劉備第一次聽到諸葛亮的名字了,先前劉備在拜訪荊州地區的知名人士司馬徽時,老先生就告訴他:「儒生俗士,怎麼懂得當今的時事?懂得時事的人,是當今的英才俊傑。

現在這裡就有兩位,一位是臥龍,另外一位是鳳雛。

劉備當時就迫不及待地問道:「這兩位是誰呢?」司馬徽回答他說:「諸葛亮、龐統。

從史書上所記載的劉備後來的反應以及行動來看,劉備似乎對司馬徽所推薦的這兩位「超一流」人物不怎麼感冒,因而印象並不是很深刻。

當再次聽到諸葛亮的名字,劉備的熱情也不是很高,他只是淡淡地對徐庶說:「你領著他一起過來吧!」

徐庶很是了解諸葛亮的個性,說道:「諸葛亮這個人只有你去見他,而不能讓他放低姿態來見你。

將軍您應該親自前去拜訪他。

」(這就是三顧茅廬的由頭所在。

劉備對徐庶的話還真是放在心上,按照徐庶所說的思路,親自到諸葛亮的草廬中去拜訪了諸葛亮。

諸葛亮為劉備的熱誠所感召,決定出山輔助劉備。

歷史就此有了轉向的契機,奔波多年始終是處於一無所獲狀態的劉備從此進入了他人生中的另外一個階段。

諸葛亮來到劉備集團內的時間是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徐庶所不知道的,他和這位老朋友的敘舊時間已經不多了。

在即將來臨的下一年(公元208年),一場始料不及的大戰將改變兩人從此的人生。

我們所熟悉的一幕出現了:大丞相曹操南征荊州,荊州牧劉表自然死亡,接班人劉琮不戰而降,寄居客劉備倉惶之中攜民渡江,虎豹騎傾力出動,日夜不停追擊,長坂坡上一場亂戰,跑的跑,逃的逃,全都亂了套。

總之一句話,曹操一方形勢一片大好,劉備集團狀況一路走低。

據《魏略》的記載,處在大激流中的徐庶,這時候的表現是:「及荊州內附,孔明(諸葛亮)與劉備相隨去,福(徐庶)與韜(石廣元)俱來。

如果只是從字面上去理解,這次投靠事件只不過是個人的選擇問題,幾個朋友在找尋老闆的時候,意見發生了分歧,諸葛亮覺得劉備是積優股,就一無反顧地全力投入了進去,徐庶與石韜認為還是曹操牢靠一點,可以長期持有,也就毫不猶豫地直往北方。

後來的有些人,依據這一條記載,就此認為,徐庶的投靠並不是我們以前所想像的那樣單純和純凈,純粹是一種利益驅使下的行為。

最好的例證是,他的那位和他形影不離的老鄉兼朋友石韜是和他一起投靠曹操的,石韜總不至於是也有著徐庶那樣的個人原因吧!

依據歷史的記載,荊州歸附後,大批荊州人士還是投向了曹操這邊的,徐庶的選擇也是無可厚非。

畢竟地,亂世之中,對某些人來說,生存下去才是最為重要的,至於手段是否光明磊落,那就只能求其次了,每個人都有其選擇的權利,不必過多地去苛責誰對誰錯。

劉備也好,曹操也好,就是孫權也好,誰也不能就極其武斷地說,這個就是正義的,那個就是邪惡的,雖然他們都認為、都宣揚、都標榜自己都是正義的一方,但他們的所做所為卻絕不是用「正義」或是「邪惡」所能定義的。

在當前的大形勢下,能看好劉備的畢竟是極少數,只有具有眼光遠大,或是真心忠於他的人,才能至死不渝的追隨在他的身邊,這兩點,確是徐庶所確缺的。

就如同當年戰亂的時候,和石韜舉家遷入荊州一般,在大形勢的影響下,徐庶做出了他當前所認為的最正確的選擇。

至於什麼為時勢所迫,為了母親啥啥全都是浮雲。

我曾經也是天真地以為,這種說法是正確的,並對徐庶的人格有所質疑,但是現在我卻不是這麼認為了。

如果徐庶真是這樣的人,絕對不會再這之後還能夠受到諸葛亮的重視,並在後來屢屢地提起,如果徐庶真是這樣的人,也不會受到劉備那樣的器重,其實,從他臨走時和劉備的對話中,就可以觸及到他真實的心理。

還是讓我們來回顧下這個過程。

劉備往南跑路的時候,徐庶和諸葛亮是一起著跑路的(如果說徐庶想走,這時是個很好的機會,他卻是沒有走,毅然陪著劉備),那時候的徐庶還不會想到他將會離開這個他想要奮鬥一輩子的集團。

正當他跑累了,想歇口氣的時候,突然間,發現自己的母親不見了。

這回損失大了,要知道,徐庶可是出了名的大孝子,母親大人都丟了,這孝子可就當不成了。

不久之後,從前方傳來了大家都不想聽到的消息,徐庶的母親已經被曹軍給抓獲了。

徐庶的心,亂成了一團麻,在短暫的思考後,他做出了最終的決定,向劉備辭行。

這對劉備來說,無疑是一個晴天霹靂,但又是必須接受的事實。

徐庶已經顧不得這些,指著胸口,說出了自己埋藏在心中最為肺腑的話:「我本想與將軍您一起共建王霸大業,憑藉的就是這方寸之地所在的一顆心。

現在母親丟了,心已經亂,即使勉強留下,也對時事沒有多少好處,還是請您允許我就此離開吧!」

從徐庶的行為性格上分析,他說這些話時是真心的,並沒有摻雜了任何的虛情假意。

他真是在被逼迫得無奈之中,才有了這樣的選擇,對於當時的他來說,這確實是一個艱難的選擇。

是做忠臣,還是孝子,在太平盛世之中,那是統一結合體,而在亂世危難的時候,往往都是兩難選擇。

徐庶最終選了孝。

話說到這份上了,留下了人,也難留住心,只得以「天下無有不散的宴席」自我安慰的劉備,只好眼睜睜地看著徐庶北上而去,從此投入敵對一方曹操的懷抱。

傳說故事裡,徐庶這一去後,受到了曹操的任用,但因其依戀故主劉備的恩惠,雖有絕世才華,卻從未提出過具有合理性及可行性的建議過,「雖在曹營,心在漢」,並有了「徐庶進曹營,一言不發」的典故。

史書上的徐庶在曹魏集團里確實沒有什麼大作為,史書上也沒有什麼事跡記載,以年輕時的意氣風發不同,完全成為了一個可有可無的人。

這也許是跟魏國高層們的用人態度有關,這也許真是徐庶不怎麼賣力工作,因而徐庶的晉升速度很慢,到了最後也就只做到了「右中郎將、御史中丞」,一個不上不下,猶如擺設的位置。

順便提一下,和他一起的石韜混得也不咋樣,做了幾任郡守後,最終升級到了典農校尉的職務。

先前諸葛亮在隆中對幾位朋友的前途預見都成為了事實。

對這幾位朋友在曹魏集團中的所處的位置,諸葛亮還是很有想法,他曾經十分感嘆地對身邊人說:「魏國的能人是不是太多了些,怎麼徐庶與石韜就得不到重用呢?」

在魏國混跡了多年後,徐庶最終病死在家裡,那是在諸葛亮出兵隴右(公元228年)後的沒幾年。

後人給他立了碑,就在彭城,現在的江蘇徐州,據《魏略》的作者說,他的那個時代,這塊碑還樹立在那兒。

夜狼文史工作室》特約撰稿人 菊花茶/文 菊花茶,本名鄭良,網名菊花茶163,天涯新浪論壇知名歷史作家,資深三國控。

曾發表過《華山論劍》、《歷史原來是這樣的》、《三國往事越千年之建安十三年》、《快意恩仇的人生》、《禍起蕭牆》等文集。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河南籍歷史名仕 東漢末期名仕徐元直

徐庶(生卒年不詳),字元直。潁川郡長社縣(今河南許昌長葛東)人。東漢末年劉備帳下謀士,後歸曹操,並仕於曹魏。徐庶本名徐福,為寒門子弟。早年為人報仇,獲救後改名徐庶,拜師求道。後與同郡石廣元避難於...

關於徐庶,你知道他多少?

徐庶,原名徐福,字元直,官至右中郎將、御史中丞。徐庶原是東漢末年劉備帳下謀士,幫助劉備破八門金鎖陣,並向劉備推薦諸葛亮,後因母親被曹操擄獲,徐庶為母入曹營,但發誓終身不為曹操獻一謀。幾年後,徐庶...

他曾是蜀漢第一功臣,竟終老曹魏

採訪了下母上大人,問了問「您知道徐庶是誰嗎」,得到回覆「知道呀,徐庶進曹營——一言不發嘛」,這個歇後語確實深入人心,就像身在曹營心在漢的說法一樣,廣為流傳。但是想提出一個異議,徐庶,真的進了曹營...

徐庶為何叛變劉備,有人暗中使壞還是利慾所使

徐庶進曹營的故事很多人都知道,說他是個大孝子,為了母親什麼的。要知道,這都是三國演義中說的,歷史上真正的徐庶到底是個怎麼樣的人呢,今天就聊聊。徐庶之所以認識諸葛亮是因為他早年時期曾避難荊州,所以...

他在三國中不起眼!智謀卻不在諸葛亮之下!

三國演義中,讓人敬佩的人物大片存在,比如說知天文地理的諸葛,桃園結義的劉備、關羽和張飛,還有意氣風發的趙雲,更有曹操、郭嘉和司馬,總之有很多。但是在三國裡面也有一些英雄人物,雖然出場篇幅不多,但...

徐庶降曹也許是因為在劉備那裡遭到了排擠

有句話說:徐庶進曹營-----一言不發。講的是劉備最早的智囊徐庶因為母親被抓,不得不投身於曹操帳下,但是他終生沒有為曹操獻一謀一計。實際上,徐庶降曹並不是因為母親被抓,而是因為劉備的不信任和劉備...

向諸葛亮借智慧:利用口碑包裝自己

人才眾多,競爭激烈,起點又低。怎麼冒尖?很多人面臨這個情況都會不知所措,能想到的無非就是多參加招聘會,多投簡歷,削尖腦袋爭取面試,也就這些唄。但人家諸葛亮可不這麼做,人家安安穩穩地坐在家裡就把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