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演義》裡面的笑裡藏刀,連千古武聖 都落入其中
文章推薦指數: 80 %
《三國演義》,塑造出一大批具有真才實學的人傑和社會精英。
因為激烈的競爭,把每個領導集團的領導才幹,謀士智略,英雄本色發揮的淋漓至盡,並達到了爐火純青。
其中三十六計裡面的笑裡藏刀就是一種暗藏殺機、外表柔和的計謀。
一、逢紀獻笑裡藏刀計,袁紹冠冕堂皇取冀州
《三國演義》第七回,袁紹屯兵河內,缺少糧草。
冀州牧韓馥派人送來錢糧以供軍用,袁紹謀臣逢紀對袁紹說,與其等別人送糧,還不如奪取富裕的冀州,並獻計說:「可暗使人馳書與公孫瓚,令進兵取冀州,約以夾攻,瓚必興兵。
韓馥無謀之輩,必請將軍領州事;就中取事,唾手可得。
」袁紹便寫信派人送給公孫瓚,得到同意。
袁紹又秘密派人報告韓馥,說公孫瓚興兵進攻冀州。
韓馥兵少勢弱,便求助與袁紹,袁紹帶兵進入冀州,任命韓馥為奮威將軍,讓自己手下人管理冀州諸事,奪走了韓馥的權力。
但公孫瓚不是袁紹的對手,戰敗自縊而死。
這樣,幽州也落入了袁紹之手。
逢紀這一笑裡藏刀之計為袁紹得了冀、幽二州。
可見當時袁紹手下多忠勇謀略之士,為其效命,故而也能成事。
二、陸遜笑裡藏刀蒙關羽,呂蒙奇襲奪荊州
孫權見劉備借了荊州不還,便派大將呂蒙出兵奪回。
呂蒙行至陸口,得知荊州到處都有烽火台,並且軍馬整肅,預有準備。
於是託病不出,派人回報孫權。
孫權聽說呂蒙患病,心中著急。
陸遜知道其中原委,便請命接替呂蒙軍權。
陸遜拜受印綬,連夜往陸口交割馬步水三軍後,即修書一封,準備名馬、異錦、酒禮等物,遣使赴樊城見關羽。
關羽召見來使,說:「仲謀見識短淺,用此孺子為將!」來使答道:「陸將軍呈書備禮:一來與君侯作賀,二來求兩家和好。
幸乞笑留。
」關羽拆書視之,言詞極其卑謹。
關羽覽畢,仰面大笑,令左右收了禮物,打發使者回去。
從此放鬆對東吳的防範。
而陸遜告知呂蒙,認為奪取荊州時機成熟。
呂蒙便點兵三萬,快船八十餘只,選會水者扮作商人,皆穿白衣,在船上搖櫓,卻將精兵伏於船中。
再調七員大將,相繼而進。
到了烽火台,騙過守城士兵,然後再用錢財招降,讓這些俘兵賺開荊州城,引兵進入,奪得荊州。
年少無名的陸遜,故意示弱,假意討好叱吒風雲的關羽,輕鬆奪取荊州城,並使其付出生命這慘痛的代價,可見笑容里真的是藏著鋒利的刺刀。
三、羊祜笑裡藏刀敗東吳
三國後期,三國名存實亡,司馬炎以晉代魏,蜀漢相繼滅亡。
只有東吳與晉並立。
吳主孫皓令鎮東將軍陸抗部兵屯江口,以圖襄陽。
晉國謀臣賈充建議派都督羊祜率兵拒之,待吳國中有變,乘勢攻取,東吳反掌可得也。
陸抗和羊祜都是口蜜腹劍、表面友善而暗藏殺機的人才。
兩人帶領軍隊都不進攻,並且顯得特別友好。
表面看起來,互不侵犯;互送禮物;一人生病,對方送來藥物,病者不疑;狩獵時,互不過界,回去後看是誰先射中的獵物,一定送給對方。
後來,吳主嫌陸抗沒有建樹,召回陸抗,任用孫冀代領江口軍事。
羊祜聽說陸抗被罷兵,孫皓失德,見吳有可乘之機,於是上表請求伐吳。
最終司馬炎依羊祜之言,拜杜預為鎮南大將軍都督荊州軍事,率兵一舉平定了吳國。
他們在軍事上,是運用政治外交上的偽善手段,欺騙麻痹對方,來掩蓋己方的軍事行動,達到了各自最後的目的。
呂蒙的「迷魂湯」致使關羽大意失荊州
赤壁之戰後,劉備占領了荊州,又奪取了巴蜀,最終形成了魏、蜀、吳三足鼎立的局面。當時大將關羽留守荊州,時時有吞併東吳的野心,又自恃武藝高強,兵強馬壯,連連向北邊的曹操發動進攻。這完全破壞了劉備當年...
一代名將,忠肝赤膽,為什麼會如此大意丟失重大戰役?
三國時期,由於荊州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成為兵家必爭之地,公元217年,魯肅病死,孫、劉聯合抗曹的蜜月已經結束。當時關羽鎮守荊州,孫權久存奪取荊州之心,只是時機尚未成熟。
東吳建國路:無路可走的陸氏父子
公元221年,劉備率領大軍氣勢洶洶的殺向東吳。他喊出的口號是為關羽報仇,然而劉備的真正意圖卻也很明顯:吞併東吳,壯大實力。此時呂蒙已經去世,東吳似乎已經陷入了不知所措的境地,這樣的東吳對劉備來說...
「借」也是一門學問:劉備借趙雲,周瑜借張飛一年卻坑死了自己
在東漢末年的混亂年代,趙雲原是袁紹管轄範圍下的市民。因為朝廷懦弱,群雄並起,趙雲也受民眾推舉,帶領一支軍隊加入了那個混亂的年代的征伐之中。因為當時公孫瓚的口碑還算不錯,趙雲決定率部投奔公孫瓚。
三國軍事實力最強的一對父子,唐朝皇帝把它冊封給這兩人
翻開一部三國史,在漫長的人物畫卷之中,前赴後繼、子承父業的父子豪傑並不少見,漢末如此,魏如此,蜀如此、吳亦如此,所以有網友給三國史做了一個最強父子兵排名。比如曹操與曹丕、司馬懿與司馬昭、孫堅與孫...
三國父子名將,父親打敗關羽、劉備,被孫權氣死,兒子保吳國八年
虎父無犬子、將門之後出英雄,中國歷史上,父子檔一直也是為人們所津津樂道的話題,尤其是戰爭史上,比如秦國的王翦、王賁父子,漢朝的周勃、周亞夫父子,唐朝薛仁貴、薛訥父子等。在三國歷史上,也不乏父子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