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城計」背後司馬懿的選擇謀略你知道麼?其實司馬懿早已識破!
文章推薦指數: 80 %
公元228年的春天,祁山深處的西城異常寧靜,大白天街上空無一人。
只見城樓上有一人,頭戴綸巾,焚香撫琴;城樓下有一人,帶著15萬大軍,黑壓壓一片,甚是壯觀。
這就是《三國演義》所講述的空城計,似乎每個人都爛熟於心。
當時,司馬懿正面臨著一個艱難的選擇:進城還是不進城。
如果選擇進城,成功了,可以活捉諸葛亮,要是不成功,反會被對方活捉。
如果選擇不進城,萬一城裡沒有埋伏,就會錯過活捉諸葛亮的大好機會。
所以,司馬懿在西城門前左右為難。
後來的事情比較明了:司馬懿傳下軍令,前軍變後軍,後軍變前軍,往北山而退。
司馬懿被當成了諸葛亮的反面,被取笑、調侃,但人們往往忽略了他的謀略。
反常行為背後必定有意想不到的秘密司馬懿判斷局勢有一個重要的方法——看人要看一貫性,不能看臨時表現,要看他的歷史表現、長期表現。
以司馬懿的了解,諸葛亮的一貫行為是——謹慎。
試想一下,一貫謹慎的人,怎麼可能大開四門?諸葛亮的這種反常行為,在管理學中有一句話,「反常行為背後必定有意想不到的秘密」。
比如,《西遊記》里唐三藏遇到的那些妖精。
妖精的一貫行為是什麼?青面紅髮、巨齒獠牙、見人就吃。
可是你再看,妖精看見唐三藏是什麼表現?千嬌百媚、燕語鶯聲,既漂亮,又溫柔。
你說妖精為什麼在唐三藏面前這麼反常?一句話,它想吃唐三藏的肉啊。
司馬懿就是用這樣的思維模式來判斷諸葛亮的。
而且,諸葛亮也知道司馬懿是用這種思維方式來判斷自己。
因此,司馬懿最終還是沒有冒險進城,那他這個選擇對不對呢?
此次,司馬懿與諸葛亮交手,他所面對的局勢可以用「危機」二字來形容。
諸葛亮這次出兵那是節節勝利,趙子龍斬了曹魏五員大將,諸葛亮占領了安定、南安、天水三郡,打敗了夏侯懋、曹真、郭淮,席捲了整個戰場。
曹魏政權沒辦法了,才急調司馬懿到軍前臨時指揮戰鬥,所以形勢特別危急。
而且算算部隊就可以知道,此時司馬懿手裡的部隊和大將都沒有諸葛亮多。
在這種被動的情況下,能把諸葛亮逼退,就已經算是非常成功了。
所以,如果選擇進西城,萬一中了諸葛亮的埋伏,反倒會葬送自己辛辛苦苦得來的勝利成果。
絕不掉入別人備好的選項里
雖然熱熱鬧鬧地分析了這麼多,如果你有興趣翻一下《三國志》以及相關史書就會發現,「空城計」其實是假的。
諸葛亮跟司馬懿真正的對決不是在公元228年,而是公元231年。
在「空城計」之前,「馬謖失街亭」中打敗馬謖的也不是司馬懿,是曹魏大將張郃,是他打敗了馬謖,逼著諸葛亮全軍撤退的。
街亭大戰發生時,司馬懿正駐紮在宛城(今河南南陽)防備東吳,距離那麼遠,他根本沒有時間來到西城。
公元231年春天,諸葛亮出兵祁山,恰好曹魏大都督曹真病重,諸葛亮就把曹魏將領賈嗣、魏平的主力包圍在了祁山附近,這時候魏主曹睿才緊急把防守東線的司馬懿從宛城調來西線,防備諸葛亮。
那麼,這個巔峰對決到底誰勝誰負呢?
在交戰的第一個階段,司馬懿帶著大軍到了祁山附近,準備跟諸葛亮開戰。
他準備派一支小部隊駐守上邽(今甘肅天水市),然後自己帶主力部隊去尋找諸葛亮的主力決戰。
然而,這時候有一個人站出來提了反對意見,他就是張郃。
張郃認為,應該兵分前後二軍,前軍迎擊諸葛亮,後軍駐守雍城(今陝西鳳翔城南)、郿城(今陝西眉縣北),但司馬懿斷然否定了張郃的意見,說戰爭的原則首先是集中原則,集中優勢兵力才能打殲滅戰。
所以,司馬懿決定集中兵力,直撲祁山——諸葛亮的大營。
諸葛亮跟司馬懿打了嗎?諸葛亮才不打呢,他看到司馬懿傾巢而來,採取了避實就虛的策略,大軍一轉頭,就奔赴上邽去了。
上邽只有4000名魏軍防守,而且諸葛亮速度特別快,等司馬懿到祁山的時候,他已經到上邽了。
在這樣一個被動的形勢下,司馬懿又做了一個特殊的決策——立刻去追。
按理說不應該追,因為此刻諸葛亮已經到上邽了,那邊戰鬥肯定已經打響,而且萬一路上有埋伏怎麼辦?那司馬懿怎麼追的呢?史書上記載,「卷甲晨夜赴之」。
意思就是說,把甲冑都捲起來,全軍輕裝前進,不分白天晚上,飛奔去上邽。
當時就有將領提出,說敵人都已經到了,我們去了也白去。
但司馬懿卻淡然一笑,說你們都不了解諸葛亮,他做事謹慎,到了上邽一定是一不開戰,二不割麥。
他會先安營紮寨,那麼多人安營紮寨,一定會很費時間,等我們到那裡的時候,他應該剛安完營。
因此,只要我們快一點,是可以趕到的。
果然,當司馬懿趕到上邽時,諸葛亮的大營才剛扎完,還沒開戰呢。
所以,我們看到諸葛亮這個統帥,優點是謹慎,缺點是太謹慎。
不過,這一點倒是成全了司馬懿。
司馬懿的這個策略叫「看優點抓破綻」。
當一個人在做自己最擅長的事情時,最容易被別人抓住破綻。
這就好比,能說的人在說的時候被人抓住破綻,能跑的人在跑的時候被人抓住破綻。
當戰役進入第二個階段的時候,兩軍終於相遇了。
相遇之後,兩軍先是有一場小戰,規模不大,沒分出勝負,司馬懿就收兵了,並紮下一座大營,與諸葛亮形成對峙。
諸葛亮一看,司馬懿的營盤建得很好,沒有什麼機會,於是就啟動全軍撤回到祁山去了。
此時,司馬懿又遇到一個選擇:追還是不追?司馬懿毅然決定——追。
張郃此時又提出了不同意見。
他發現司馬懿的打仗方式就是牛皮糖策略,貼上去,但是不打,你走我就跟著你,你停我就陪著你,你走我再跟著。
這種追而不擊的戰略,還不如屯軍於此,然後分出奇兵尋找戰機。
但司馬懿仍然沒有採納張郃的建議,還是追了過去。
這正中諸葛亮下懷,他就等著司馬懿追來,蜀軍已經在天水附近的鹵城擺開了陣勢。
這陣勢有多大?據《晉書》記載,「據南北二山,斷水為重圍。
」占據了兩個山頭,中間斷了一條河,做了一個巨大的陣型。
司馬懿指揮著自己的十幾萬大軍撲上來,一時之間小小的鹵城,戰雲密布。
所有曹魏和西蜀的將士都認為,一場生死大戰就要開始了。
結果司馬懿到達鹵城以後,氣勢洶洶,毫不猶豫地做了一件事情——迅速建了一座比西蜀大營還堅固的大營,眼見著一個血腥拼殺就變成了一個勞動競賽,兩支大軍比拼房地產,比質量、比速度。
司馬懿建成大營以後,把部隊都收斂到大營裡邊,固守待援,也不開打,就在屋裡待著。
這件事情引起了曹魏和西蜀很多將士的不滿,心想既然不打,又為什麼追上來呢?其實這裡有一個很高明的思路,就是在激烈的競爭中,絕對不要掉入別人備好的選項里。
在祁山一戰中,司馬懿一直跟諸葛亮擰著勁兒,偏不按常理出牌。
我們生活工作中也有這種情況,自己的選擇被他人提前做了安排,這個安排如果來自競爭對手,輕則會干擾我們的思路,重則會使我們陷入被動的局面。
面對諸葛亮的聰明布局,司馬懿也不笨,他並沒有按諸葛亮的思路來出牌。
那麼,司馬懿這樣做的原因是什麼?和聰明人過招,一定要讓思維有所突破,突破對手給你準備好的選項,能在這些選項之外看到其他選擇,這才行。
瞬息萬變的局勢中要搶
這是在戰爭中的選擇,司馬懿更大的一個選擇是巧妙地抓住了人生中一次重大的機遇,從而改變了司馬一族的命運。
公元238年,司馬懿占領襄平,進城以後做了一個夢。
他夢見皇帝曹睿將頭枕在自己的腿上,對自己說了三個字:「視吾面」,意思就是看著我的臉。
司馬懿低頭一看曹睿的臉,非常怪異、猙獰,嚇得他一身冷汗就醒了。
俗話說,「日有所思,夜有所夢」,根據這個夢,我們判斷司馬懿有兩個所思:第一,很擔心小皇帝的身體問題。
第二,特別希望能夠單獨跟曹睿溝通一下,說說心裡話(夢裡有這個暗示)。
這個夢一直糾結在他心頭,雖大軍凱旋,但他始終鬱鬱寡歡。
本來按照朝廷的明詔,司馬懿是不可以進入首都的。
明詔規定,讓司馬懿走捷徑,入關中去鎮守西邊的防線,防備西蜀。
這個要求,往好的說,是擔心你繞遠受累;往不好的說,就是別來中央政府,這塊兒沒你的位置,這個詔書勾起了司馬懿的一個心病。
司馬懿這個人有很強的政治敏感性,大家注意,司馬懿、曹真、曹休、陳群四位輔政大臣,應該說是曹睿政權的骨幹、隊伍的領軍人物。
不過,曹睿對輔政大臣的使用方式在中國歷史上很獨特。
從歷史來看,唐宋元明清,三國兩晉南北朝,絕大多數輔政大臣都是新領導上任以後才居中調度,大權在握,替領導安排各項工作的。
但是曹睿沒有按這個思路做,在四個輔政大臣中,他只留下文官陳群管理中央事務,把三個能征善戰的人都派到外地去了,每個人管一個或者幾個州的政治軍事,而中央政府的大權則完全掌握在自己手裡。
這事說好了是發揮幹部特長,委以重任,說不好就是不信任他們,暗地防範。
司馬懿本來就對這個人事安排耿耿於懷,再一看朝廷詔書,讓自己便道入關中,不得入洛陽。
試想一下,打了勝仗歸來,居然連都城都不讓進,心裡啥滋味?司馬懿心裡一種被邊緣化、被遺忘的感覺油然而生。
再加上怪夢一事,司馬懿更加心事重重。
但是皇命不可違,司馬懿只得奔赴關中。
然而,當司馬懿滿腹狐疑帶著大軍走到白屋時,朝廷就發來緊急詔書,而且一道接著一道,三天之內接連來了五道詔書,更要命的是,每道都不一樣。
第一道說,「仲達你回來吧。
」第二道說,「仲達,別回來了。
」第三道又說,「上次的作廢,你還是回來吧。
」第四道說,「從現在起,你別回來了。
」這四道詔書徹底把司馬懿給搞蒙了。
就在他狐疑之際,來了第五道詔書,是皇帝手寫的,內容就一句話「間側息望到,到便直排閣入,視吾面。
」最後三個字把司馬懿的冷汗都嚇出來了,因為夢中也出現過。
這個詔書意思是:抓緊時間,快來,到了首都,直接到後宮來見我,咱倆面對面談。
敏銳的政治嗅覺和豐富的政治經驗告訴司馬懿,中央政府出大事了。
然而此地距離洛陽還有400多里,在那個年代,這可不是近道。
怎麼辦?司馬懿坐了一輛特殊的車——追鋒車,就是那個年代的「高級小跑車」,不到一天的時間就跑到了。
司馬懿到了洛陽就直奔後宮,來到了曹睿病榻前。
曹睿把秦王、齊王也叫到了病榻之前,指著齊王曹芳對司馬懿說,「此是也,君諦視之,勿誤也」。
這句話含意很深,曹睿的意思是將來的天下,司馬懿說了算,你把人看好了,別弄錯了。
曹睿緊跟著又讓曹芳拿手抱住司馬懿的脖子,小臉貼著司馬懿白髮蒼蒼的頭,說了一句特別感人的話,「死乃復可忍,朕忍死待君,君其與爽輔此。
」就是說死這件事要忍下來太不容易了,我現在忍住不死就是為了見你一面,讓你把我兒子保護好。
說完之後潸然淚下,第二天曹睿就駕鶴西去了。
曹睿去世之後,司馬懿再一次迎來了事業的巔峰,又一次當上託孤大臣,而且這一次內部競爭變小了。
同時司馬懿也有點後怕,關鍵時刻如果沒有追鋒車,沒能在曹睿去世之前趕到病榻前,政局瞬息萬變,說不定輔政大臣就是別人了。
司馬懿麾下明明兵多將廣,西城下,為何不敢主動進攻諸葛亮呢?
熟讀漢末三國史,我們不得不承認,那是一段真正的亂世,當時戰火蔓延了中原大地的每個角落,各地的百姓都民不聊生。然而這幅滿目瘡痍的景象,並未掩蓋那個時代的精彩。彼時驍勇悍將征戰沙場,揚名立萬;文臣...
諸葛亮擺了一道空城計,撤退司馬懿大軍!司馬懿真的沒有看穿嗎?
司馬懿聰明智慧,富有謀略,不會計較一時的勝利,而是知道最終要什麼結果。他用五十年時間向曹魏證明了他的忠心。後來就反水奪得整個天下。假設那個時候他把孔明幹掉了,他還能掌握兵權嗎?曹魏還會對他依賴嗎...
曹真伐蜀,竟是諸葛亮北伐的最好機會,卻成為司馬懿崛起的第一步
公元230年,魏明帝曹睿已繼位整整四年:軍事方面,在雍州,抵擋了諸葛亮三次北伐(曹真、張郃、郭淮),在江夏,擊退了孫權突然進攻(文聘),在新城,剿滅了孟達叛魏降漢(司馬懿),在西平,平定了麴英...
曹丕死後,支撐曹魏政權的四大輔政大臣,其中一位曹操早有預言
魏文帝曹丕(187年冬—226年6月29日),字子桓。沛國譙(今安徽省亳州市)人,亳州可是現在中國有名的中藥材批發市場喲。曹丕是曹魏開國皇帝(220年—226年在位)。 曹丕以魏代漢,結束了漢朝...
諸葛亮北伐的經過:諸葛亮五次北伐的過程
第一次北伐①子午谷之計228年春天,蜀軍準備好北伐。督前部、領丞相司馬、涼州刺史魏延提出子午谷之計,據魏略記載:魏延建議由其率精兵五千,負糧五千,直從褒中出,循秦嶺而東,當子午而北,不過十日可進...
三國智商最高五個人是誰?其中一人城府極深,堪稱諸葛亮一生之敵
文:立早閒人(白馬晉一原創團隊成員)在空城計這一事,與其說司馬懿是被諸葛亮的虛張聲勢所嚇跑,倒不如說是司馬懿在進行一種不被外人所知的自救方式。空城計是諸葛亮數次行軍打仗中所面臨最為危險的一次,也...
六出岐山:諸葛亮是為興復漢室打一劑強心針?還是因為個人之好惡
諸葛亮終於出兵了。時為公元227年,蜀漢建興五年,魏太和元年。漢相諸葛亮上疏漢帝劉禪一封千古名篇《出師表》後,提兵北上,軍屯漢中。由此揭開三國後期最可歌可泣的史詩序幕。在後世的演義和傳說中,這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