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南歷史漫步|淮南路與淮南西路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淮南路和淮南西路是宋代以「淮南」命名的行政建置。

周世宗柴榮是個有為君主,在位期間平北漢,征南唐,國力日益強盛。

特別是兩次親征南唐到達淮南,表現出親力親為的果敢與勇氣。

他所倚重的殿前都指揮使趙匡胤,能征善戰,開疆拓土,一時稱雄。

然而,由於長年征戰,親冒矢石,身披創傷,極大地損害了周世宗的健康,以至於英年早逝,壯志未酬。

顯德六年(959年),年僅39歲的柴榮駕崩,7歲的幼子柴宗訓繼位。

輔政的雖是宰相范質、王溥、魏仁浦,但執掌兵權長達6年的趙匡胤則是最有實力的權臣。

由於趙匡胤出身行伍,平時重義輕財,深受將士擁戴,面對年幼的後周皇帝柴宗訓,遂萌生取而代之的想法。

當然,他的想法很快就被部下所窺知。

國喪期間,幼主初立,輔政大臣對調動軍隊十分敏感,趙匡胤難以直接武力篡位。

平時與趙匡胤關係很鐵的將軍們便為他謀劃出一條計策,這就是以邊關警訊為由調動軍隊。

建隆元年(960年)正月初一,鎮州、定州刺史送來緊急軍情,稱契丹南犯。

輔政大臣不知此為趙匡胤篡位計謀,便急命歸德軍節度使、檢校太尉趙匡胤率禁軍前往禦敵。

結果,趙匡胤兵至陳橋驛,石守信等一幫將士一擁而上,將事先準備好的皇袍穿在趙匡胤的身上,擁立趙匡胤浩浩蕩蕩還師汴京,逼迫周恭帝退位。

這就是所謂「黃袍加身」的陳橋驛兵變。

趙匡胤登位,建立宋朝,史稱北宋。

北宋建立後,趙匡胤統帥自己的部隊蕩平南方的荊湘、後蜀、南漢、南唐,結束唐朝滅亡以後半個世紀的分裂割據局面,實現統一。

趙匡胤不想黃袍加身的歷史故事重演,等到天下初定,便採用「杯酒釋兵權」的和平手段,以義字感動武官,從而奪了石守信等人的兵權。

得到優厚封賞的石守信等人安享太平去了,宋太祖則建立起一套文官制度。

文官制度的直接後果是,戰火很快得到平息,百姓得以休養生息,和平建設成為社會發展的主基調。

為了修復戰爭創傷,北宋朝實行輕徭薄賦的經濟政策,一批兵士轉業開荒屯墾,加上人心思治,經濟得到發展,北宋初期出現了繁榮發展局面。

經濟發展的直接標誌就是人口增長,物產豐富,貿易興起。

都城汴京一派繁華,各大都市也都出現商品豐富、琳琅滿目的景象,向汴京運送貢賦的船隻絡繹不絕。

北宋朝廷採取強化稅收的手段以增加中央的收入,通過強化漕運管理以方便物資的交流,強化行政管理以保證社會的秩序,在區劃管理上也採取相應措施。

至道三年(997年),在唐朝「道」的基礎上劃全國為十五「路」,以加強對府州縣的管理。

江淮間設置淮南路,統轄「東至於海,西抵濉渙,南濱大江,北界清淮」(《宋史•地理志》)的大片地區,擁有揚、亳、宿、楚、海、泰、泗、滁、真、通、壽、廬、蘄、和、舒、濠、光、黃等18個府州。

地跨今天的江蘇、安徽長江以北地區和湖北東北部。

這一地區,「土壤膏沃,有茶、鹽、絲、帛之利。

人性輕揚,善商賈,廛里饒富,多高貲之家。

揚、壽皆為巨鎮」(《宋史•地理志》)。

的確如此,壽州與揚州都是區域經濟文化中心,繁榮程度遠遠高於其它州縣。

今淮南市境所在的淮西地區物產豐饒,兼得交通優勢,南北壽春(壽春、下蔡)同時經營,經濟地位、政治地位、軍事地位都很突出,是京師以南的重要城市。

所謂南北壽春,是後周及宋代的特有現象。

後周時期,周世宗柴榮積極謀取南唐,以圖天下一統。

周世宗兩次親征,「潛邸」於下蔡(今鳳台縣),把下蔡作為為北周的「壽州」,隨後又升格為壽春府。

與此同時,南唐的壽春府也存在。

北宋繼承後周政權,在下蔡建壽春府。

下蔡、壽春近在咫尺,城郭相倚,故在宋代有「南北壽春」之稱。

宋神宗熙寧五年(1072年),將淮南路一分為二,設置淮南東路和淮南西路,淮南西路治所設在壽春府,轄廬州、蘄州、和州、舒州、濠州、光州、黃州,另有六安軍、無為軍,轄33縣。

其中,壽春府,轄下蔡縣、安豐縣、霍丘(今霍邱,下同)縣、壽春縣和六安軍,其中六安軍轄六安縣;廬州,轄合肥縣、舒城縣、慎縣;蘄州,轄蘄春縣、蘄水縣、廣濟縣、黃梅縣、羅田縣;和州,轄歷陽縣、含山縣、烏江縣;舒州,轄懷寧縣、桐城縣、宿松縣、望江縣、太湖縣和同安監;濠州,轄鍾離縣、定遠縣;光州,轄定城縣、固始縣、光山縣、仙居縣;黃州,轄黃岡縣、黃陂縣、麻城縣;無為軍,轄無為縣、巢縣、廬江縣。

淮南西路轄地西越大別山至漢水流域,東界定遠,南至長江,北越淮水,地跨今皖中、皖西、皖西南及鄂東北。

淮南路的分置是北宋朝廷加強地方統治的需要,也是王安石變法的一項舉措。

宋神宗元年(1067年),拜王安石為中書門下平章事,位同宰相。

宋神宗即位時年方20歲,一心有所作為,十分欣賞王安石的才幹,支持王安石推行變法,以期發展生產,富國強兵,振興王朝。

王安石變法以理財、整軍為中心,涉及社會、經濟、政治、軍事、文化各個方面,是一場影響很大的社會變革運動。

行政區劃變小,朝廷可以擺脫尾大不掉之弊,也便於地方管理的精細化,更好地發展生產,振興財政,做到「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財,取天下之財以供天下之費。

」此時,北宋北部邊關持續吃緊,國家的糧食稅賦主要依靠南方各州縣,淮南地區有水陸交通便利,淮南西路多膏腴之地,既是北宋朝廷的糧倉,也是物資運輸的重要通道,淮南西路的漕司、憲司、倉司、監司、兵司均駐在壽州。

王安石變法雖然失敗了,但區劃的分置則保持了下來。

淮南西路的建置,也使得「淮西」作為一個地域概念得到延續。

淮南西路分置後,僅過了35年,靖康二年(1127年)靖康之變發生,宋徽宗、欽宗被金人俘虜,汴京淪陷。

高宗南渡,在臨安建都,史稱南宋。

紹興十一年(1141年),宋金達成「宋金和議」,正式以淮河、大散關劃定邊界,南宋向金國納貢稱臣,以此維持淮河以南半壁江山。

此時,淮南西路變為宋金對峙的前沿,特別是壽春,既是府城,又是邊關要隘,地位十分緊要。

為了加強江淮之間的經營,南宋朝廷升舒州為安慶府,在壽州增建安豐軍、懷遠軍,以加強淮河一線防禦。

在江淮之間依託巢湖建鎮巢軍,淮南西路下轄2府:壽春府、安慶府;6州:廬州、蘄州、和州、濠州、光州、黃州;4軍:安豐軍、鎮巢軍、懷遠軍、六安軍。

宋代設置路的初始階段,主要在於統領賦稅糧食調運事務,路的最高長官稱之為轉運使,轉運使衙門為轉運司。

它屬於朝廷的派出機構,填補了藩鎮消除後朝廷對州、縣監管的空缺,成為一路長官和藩鎮的替代機構,由於路轉運司屬於朝廷委派,「邊防、盜賊、刑訟、金谷、按廉之任皆委於轉運使,又節次以天下土地形勢,俾之分路而治矣。

」(《文獻通考•職官考》)事實上,轉運使逐步成為大區的主官。

宋王室十分清楚唐末節度使坐大的歷史教訓,為了侵削轉運使權力,隨後設置安撫司、提點刑獄司、提舉平常司,分別職掌不同領域。

安撫使主管兵工民事,稱作帥司;轉運使主管財賦,稱作漕司;提刑按察使主管司法,稱作憲司;提舉常平使主管管救恤,稱作倉司。

各司分職行事,相互牽制,相互監督。

南宋時期,由於淮南地區位於宋金對峙的前沿,戰事不斷,淮南西路各司衙門經常分設在壽春、廬州兩地。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楊六郎轅門斬子只是戲,腰斬親子者另有其人

俗話說,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公元907年唐朝滅亡,中國又一次進入大分裂時期,史稱五代十國。這一時期,中國北方先後出現了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而中國南方則出現了前蜀、後蜀、吳、南唐...

壽州之戰: 李璟不聽勸告誤國事

----其實宋朝也很有趣(16)自公元955年以來,南唐軍隊屢敗於後周,中主李璟數次遣使求和,都得不到答覆。李璟不得不任命弟弟齊王李景達為諸道兵馬元帥,以陳覺為監軍使,率大軍抵禦周軍。

淮南歷史漫步|後周南唐之戰

後周南唐之戰是五代十國期間淮南地區規模最大的戰爭,並且成就了「趙匡胤困南唐」的歷史故事。趙匡胤困南唐的歷史版本與民間傳說雖然相去甚遠,但說明後周南唐之戰在淮南地區的影響之深。故事還得從唐末藩鎮割...

後周攻南唐之戰

後周攻南唐之戰,是五代末期發生的國與國之間最大規模的軍事衝突。戰事從955年12月17日,後周世宗派大軍南伐開始,戰鬥中雙方互有攻取,很多城池經歷過多次爭奪。戰鬥持續了兩年零五個月,於958年4...

壽州之戰:南唐再無實力問鼎中原

----其實宋朝也很有趣(7)五代末期,南唐割據江淮,地轄30餘州,廣袤數千里,北與後周毗鄰。元宗李璟自恃實力強大,出師滅閩、楚之後,又聯合契丹、北漢攻後周,進圖中原。但讓他沒有想到的是,南唐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