贏不了的推薦書單,輸不了的人生清單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莫雲

不要迷戀書單的蠱惑

不要迷信薦書的權威

請學會痴迷文字本身帶給你的快感

請學會沉迷觀點本身帶給你的啟發

經常會有一些小夥伴問我:推薦一些好書給我唄? 每次遇到這種問題,我的心裡又糾結又難為情,真心不知道該怎麼去回答,也無從回答,因為,這是一個很寬泛的問題,寬泛到我可以用無數種答案來回復,而每一個回復我都得小心翼翼,生怕出錯。

那具體問法應該是怎樣的呢?必須明確提出問題的具體情境,之所以想要他人推薦書籍的出發點在哪裡?是因為職業上遇到困惑?還是個人方面的成長?哪方面成長?思想方面的成長?目前思想水平是什麼樣的?亦或是因為生活中遇到了一些困惑?具體哪方面困惑?與同事之間?與社會之間?與家人之間?。





按照這個問題思路拆解下去,這個寬泛的問題所拓展出的具體問題脈絡將會形成一個龐大的網絡,而這個龐大的網絡即我們人類有史以來的知識庫,那麼你說,我該如何回答小夥伴們的問題呢?

也許有人會說了:你是不是想複雜了?別人輕易就可以推薦書籍給我,就你不說。

那麼我要反問了,你真的思考過別人推薦給你的書籍真的是對你有幫助的嗎? 一般在不明確問題背後的行為動機就推薦書籍的人有這麼幾種心理出發點:

第一 推薦一些他近期所看的書籍;

第二 推薦一些他所喜歡的書籍;

第三 推薦一些他收藏的一些書單;

第四 推薦一些網絡上推薦的好書。

這種以個人喜好視角而並非站在他人立場上推薦書籍的人,我稱之為「自我型」讀書人格,這些推薦的書籍背後是一個人價值觀的體現,而人與人之間的價值觀多少是相近的,多少是相衝的,與這個人的社交圈子有關。

好書本身是因人而異的,比如《三體》,有人說是值得一看的好書,也有人說是一本亂七八糟的爛書。

梁啓超曾經在《變法通議》來提到:雖然讀的都是四書,但不同的人讀,得到的東西也是不同的,有的人只看到考試的制藝的材料;有的人將其作為自身道德修養的門徑,也有人發現了古人的微言大義和先王之志。

讀書境界由此可見一般。

最根本的落腳點在於明確自己究竟想要什麼?(what)明確了之後再回答:我所想要的是什麼樣的一種方向?(which)我該通過什麼途徑來得到我所想要的?(where)進一步回答:如何有效吸收我所想要的?(how),到最後我想成為一個怎樣的人?(who) 舉個例子:我明確自己現在最需要的是構建自己的思維體系,這個思維體系中目前最需要的是學會建立問題思路,於是在網上搜關於問題方面的書籍,繼而諮詢有一定閱歷的朋友,從而確定書籍《學會提問》,從每個章節進行批判性閱讀,並做好相應的思維導圖筆記。

最終效果是看完這本書之後能夠用形成一定的批判性思維,並且能夠提出有質量、有針對性的有效問題。

關於讀書的目的,宋代的詩人和蘇東坡的朋友黃山谷的話最妙。

他說:三日不讀,便覺語言無味,面目可憎。

意思即是:以修養個人外表的優雅和談吐的風味為目的的讀書才是唯一值得嘉許的讀書方法。

如果讀者對他所讀的東西感受不到趣味,那麼所有時間全都浪費了。

這種趣味包括了喜好、好奇、探索、思考...... 社交媒體上,我們總是能夠看到某某人一年讀了多少本書,這種以數量來評估一個人的讀書水平完全是對讀書的一種褻瀆,讀書讀得多並不一定是好事,而讀書最好的境界應是:讀書所帶來的知識厚度越來越高的時候,會在一定程度上塑造一個人謙卑的優秀人格特質。

因此,我絕對不主張讀書越多越好(因為這是需要建立在你是否有效吸收書籍思想的前提下才會自然而然發生的行為),而是主張一種慢閱讀深思考的讀書方式,而當你逐漸培養起了這種思維方式(帶著問題去讀書,與書籍真正產生對話)之後,慢閱讀也會逐漸變成快閱讀,關鍵的是,你所提升的一切內在素質將從你的談吐、氣質、視野、修養、行動中體現出來。

林語堂說:世間沒有什麼一個人必讀之書,只有在某時某地,某種環境和生命中某個時期必讀的書籍。

當一個人的思想和經驗還沒有達到閱讀一本傑作的程度時,那本傑作只會留下不好的滋味。

當你在某個時刻有了讀書心境,且不必為塵世所忙碌的時候,任何地方都可以使你沉浸在書籍的世界當中,因為讀書本身就是個人化、隨性化的一種私人行為。

同時,讀書不要只看自己看得懂的東西,那樣會使你陷入一個讀書的「舒適區」,真正意義上的閱讀一定是困難的,是需要你去主動思考一些問題,當你在讀書過程中循序漸進地突破了困難一步步走下去的時候,你定會成長得越來越好。

梁文道曾經總結過暢銷書的三個規律:

1 把你已知的事用你不知道的說法說一遍;

2 把剛剛的說法重複一遍,再舉一些例子;

3 再重複一遍進行總結,就成功了。

有些書籍明明兩三千字甚至幾百個字就能說明問題,非得要花上十幾萬字來描述(這不就是坑嘛),這或許和我們長久以來的思維方式有關,總喜歡用一大堆廢話、套話來粉飾包裝那個明明可以很精彩的故事。

在讀書時,關注作者表達的要旨固然好事,然而關注我們自身得到的思考才是讀書之所以讀書的真正意義,這也是獨立思考的一種詮釋。

以後,讓我們再遇到類似必讀書單、推薦書單之類東東的時候,我們要抱著一種審慎的態度去對待它,有選擇性地將這些所謂的書單納入到自己的知識框架里,納入但不全用,參考但不盲目,尊重內心真實思想的自由選擇,才是最好的讀書狀態。

贏不了的推薦書單,輸不了的人生清單。

往上拉,再看看莫雲的經典四句,希望對你有所啟發!

一點號 頭條號 企鵝號 @ 莫雲空間

每一次的邂逅,都是純粹的美好在相遇

每一次的碰撞,都是真實的思想在流動

每一次的專注,都是空靈的期待在嚮往

每一次的關注,都是可愛的人兒在一起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書單丨閱讀利器,助你事半功倍

讀書,就像與生俱來的技能,只要認字,誰都會。可是,你是不是有這樣的困惑:拿到一本書,翻開半年了,還是那幾頁;讀了好像沒讀一樣,什麼都沒記住;雖然堅持讀完了,但還是一知半解;書是讀了很多,感覺大多...

讀什麼書可以改變命運?

版權聲明:本文系原創作品,作者孫克強,轉載請與本人聯繫;作者微信公眾號:前進前進,ID:sun-keqiang;(一)我發現我真是個反面的活教材,不管你信不信,反正我是信了。向大家匯報一下我以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