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國藩,一生尚拙,從庸人到超人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我們先用其他人的話來說一下曾文正。

經常出現在中國近代史書本上著名的英國洋槍隊隊長戈登,這樣描述曾國藩:「中等個子,身材肥胖,臉上皺紋密布,臉色陰沉,目光遲鈍,舉止行動表現出優柔寡斷的樣子」。

如此一來,曾國藩怎麼看都很像渾身拙笨,做事事倍功半的庸才,毫無捷敏之氣。

但是,他曾親筆訓誡士人「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識,第三要有恆。

有志則不甘為下流;有識則知學問無盡,不敢以一得自足;有恆則斷無不成之事。

三者缺一不可。

」勉勵無數志士,連毛澤東和蔣介石都頗為推崇;也是他,團練出十戰十捷強大的湘軍,官場中洞徹「不生不滅」,在晚清時代風雲變幻的時代轉折點上脫穎而出。

如何評價?只談此人的「拙」。

做人尚拙,對朋友「誠」、「敬」、「恕」

左宗棠對曾國藩一生有喻亮情節,本為水火不容。

左對曾的拙笨性格很看不上,覺得曾做事四平八穩缺少捷智,評價也是多批評少讚賞,甚至在爭功時期做出小人之事。

相反,曾對左一直都相當寬容。

而時間往往沉澱一切,對曾左的評價,後人明顯更賞識前者。

左宗棠身上最大的弱點,就是執著於「爭功」。

他的心性修養功夫遠遠不夠。

只知進取,不能靜處。

相比左宗棠,曾國藩的為人「全面」得多。

這個「全面」一詞評價得入木三分。

王船山說,聖賢一定是豪傑,而豪傑不一定是聖賢。

曾是聖賢,而左僅止於豪傑。

這就是二人的根本區別。

曾國藩說,對朋友,首先要「誠」,第二要「敬」,其次是「恕」,然後是「渾」(不過於計較),最後則是要做到「不嫉妒」。

其一生辛苦自持,自言很少有生趣。

然而在友情方面的付出與回報,均遠多於常人。

左與曾,可謂雲泥之別。

做官尚拙,歲月讓人從批判走向了建設


曾國藩自認勇於任事,凡事只認理不認情,稜角分明。

比如在湖南和江西與太平軍作戰的日子,作為非編的團練,被視為「官場公敵」。

曾國藩在信中留下這樣的記述,「餉項已空,無從設法,艱難之狀,不知所終」;「事事被人欺侮」;「士飢將困,窘若拘囚,群疑眾侮,積淚漲江」,真真苦到讀者也要「積淚漲江」也。

父親去世,本想給咸豐談談條件,改變有責無權的局面,結果咸豐順勢應允奪了兵權。

曾終於「得不寐之疾」,「怔悸之症」,失眠抑鬱了。

終於在三十歲那年,在極端痛苦中的夜夜反思之後,曾才發現自己高己抑人、剛愎自用的毛病。

「面對官場同僚,他確實常以聖賢自命,而以小人目人,面色如鐵,話語如刀。

」此次大悔大悟之後,曾如同脫胎換骨。

他放棄了矯激傲岸的憤青式思維,「凡事都見得人家幾分是處」,正如柴靜所說「歲月讓人從批判走向了建設」。

他明白那些油滑機智的世俗生存智慧所從何來,原來「那些他以前所看不起的虛偽、麻木、圓滑、機詐,是在這片土地上生存的必需手段」,他需要與不合理的現狀妥協,尊重規則且保持潔身自好的底線。

」志同道合的人士,可憑忠義相激。

可對大多數人,不以名利相誘,則「人心不附」。

學會了外圓內方----內有原則性,外有靈活性,原則性是他給自己的,靈活性是對外的。

老子所云----「柔弱勝剛強」,但是什麼是柔弱、什麼是剛強,對這一點到底了悟到什麼程度,卻往往是人後半生的區分。

於己剛強,於外柔弱,是他剛柔平衡的人生智慧。

用兵尚拙,只穩紮穩打

兵者詭道也。

但曾國藩的用兵就毫無詭道可言。

成功機率只有五千分之一的豪賭兵法,曾國藩絕對不碰。

他老成持重,從不敢出奇兵,用奇謀,只有穩紮穩打,一個城市一個城市地拿,以「結硬寨、打呆仗」著名。

當時很多人對他的用兵之道都不看好,左宗棠對他的評價是「於兵機每苦鈍滯」,甚至對人說他「才短氣矜,終非平賊之人。

」但他一文官居然就這樣硬碰硬的把太平軍磕下來了。

這與他一生做事不繞彎子,不走捷徑有關,總是按最笨拙、最踏實的方式去做。

就好比郭靖的降龍十八掌,表面上簡單鈍拙,實際上卻大氣厚重,所向披靡。

」可以想像,過程其實苦不堪言,靖港大敗、鄱陽湖打敗、祁門被圍,皆是兇險之至,曾三次幾近自殺。

百端拂逆之時,「只有逆來順受之法」,自述「吾生平長進,全在受挫辱之時。

凡事皆有極困極難之時,打得通的,便是好漢。

」曾反而以「拙」制勝,給了太平軍致命一擊。

讀書尚拙,一句不通,不看下句

「一書未讀完,斷不看他書」,「一句不通,不看下句」,絕不繞過去,不使巧勁兒,硬碰硬地來。

常人讀書憑興趣,但在曾國藩眼中,這便是放縱自己的行為。

人的本性是追求快樂的,好逸惡勞的,曾國藩反對放縱自己過分的不合理的慾望,不放縱。

「翻開他的日記,經常會看到他數月只讀一種書,而且每天讀的數量都一樣。

」即使在軍中,曾國藩也每日讀書數頁,日記數條,習字一篇,圍棋一局,終身保持。

但曾讀的書絕不是隨便尚「拙」,除了一直奉用一生的理學,他也涉獵玄學、水利甚至西方科學,這點與一向重文輕術的古代文人有所區別,他讀書又而非全信書,常常指出史記及漢書中的虛妄之處。

其一生涉獵的知識時的「不拙」與不求甚解「尚拙」精神,為他一生打了一個很好的基礎。

世上所有學科也許是殊途同歸的,涉獵廣泛,勤于思考,然後融會貫通,並不是互相排斥,反而可以互相打通提升一個人的大局觀和氣度,這點可以從曾的擁躉者之多所窺見。

一生尚拙,從庸人到超人

曾國藩的修身功夫與智慧精神,從來都沒有靈光一閃,沒有立地頓悟,而是一天天在尚拙中磨練而來。

這是一個鮮明的典型心理學範例,代表了一個人如何與本我作戰,自我攻伐,其過程又是多麼艱苦。

也證明了最終的脫胎換骨、變化氣質,又能達到什麼樣的高度。

正如《曾國藩的正面和側面》作者張宏傑所說,曾國藩之於後人的最大意義是,他以自己的親身實踐證明,一個中人,如果真誠地投入自我完善,他的本領可以增長十倍,見識可以高明十倍,心胸可以擴展十倍,氣質可以純凈十倍。

愚鈍之人,通過自我磨礪,也可以看得透,立得定,說得出,辦得來。

浮囂之人,也可以變得清風朗月般從容澄靜。

偏執之人,亦可以做到心胸開闊,不矜不伐。

總之,個人是非常佩服曾的一生的,可歌可泣,捶胸頓足不為過。

最後曾文正六十多歲忽然去世,朝中上下譁然,皆無限惋惜,連嫌隙許久的左宗棠都難過不已,幫他照顧家人時發現曾做重臣多年家人卻異常清貧,更是感嘆此生比不上曾一分。

曾用一生的尚拙告訴我輩,人類的巨大潛力人往往是人類所不自知的,所謂庸人,應昏睡一生的人,因為慾望纏繞,意志軟弱,智慧不明,普通人一生只能動用上天賦予的很少一部分潛能,而偉人是醒悟過來的人,他們天性剛強,頭腦有力,充分發揮了自身潛力。

而聖人,或者達到自我實現的人,則是通過日日精進,穿透慾望纏繞,戰勝種種困難,將自身潛能調動發揮到幾乎極致的人。

如錢穆所述,「其氣象之宏大,包蘊之宏豐」,「平正通達,寬宏博識,」非時人所及。

結尾引用晚年曾國藩所言,人的一生,就如同一個果子成熟的過程。

不能著急,也不可懈怠。

人的努力與天的栽培,會讓一棵樹靜靜長高,也會讓一個人慢慢成熟:「毋揠毋助,看平地長得萬丈高。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曾國藩經典語錄,每一句都讓人受益匪淺

曾國藩是庸人的楷模,中年人的撫慰。庸人不是指最後的功績,而是起點:曾國藩是一個資質平庸的人。「年紀越大,越會去佩服對自己夠狠,自制力特彆強的人。漸漸地不會再那麼佩服天才。」資質平庸的曾國藩,靠後...

曾國藩:一勤天下無難事

如果要評出近代中國,最讓牛人們崇敬的偶像,那麼曾國藩絕對名列前茅。他以中人的資質,通過自身的學習和努力,最終成為半個聖人,不可謂不是個奇蹟。梁啓超先生直呼他為:五千年才出一個的奇人。毛澤東對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