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什麼讓關二爺從水淹七軍、威震華夏一步步走向敗走麥城的?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建安)二十四年,先主為漢中王,拜羽為前將軍,假節鉞。

」此時正是劉備在漢中斬殺夏侯淵、進位漢中王的時候。

也是劉備集團實力最巔峰的時期,占有整個益州以及三分之一個荊州,關羽被加官進爵,被封五虎上將之首——前將軍。

「是歲,羽率眾攻曹仁於樊。

曹公遣于禁助仁。

」隨後關羽便出兵攻打襄樊,「秋,大霖雨,漢水汎溢,禁所督七軍皆沒。

禁降羽,羽又斬將軍龐德。

」就在劉備當漢中王的同一個秋天,關羽便水淹七軍,降于禁、斬龐德。

威震華夏。

關羽(?-220年),字雲長,河東郡解縣人,東漢末年名將,早期跟隨劉備輾轉各地,曾被曹操生擒,於白馬坡斬殺袁紹大將顏良,與張飛一同被稱為萬人敵。

此時曹操所占領的荊州開始出現叛亂,連曹操任命的荊州刺史胡修、南鄉太守傅方也投降了關羽。

關羽授予了他們各種名號,要他們一起攻打北方。

這時曹操開始慌了,準備遷都。

「曹公議徙許都以避其銳,司馬宣王、蔣濟以為關羽得志,孫權必不原也。

可遣人勸權躡其後,許割江南以封權,則樊圍自解。

曹公從之。

」但是這時司馬懿和蔣濟卻認為孫權不會坐視劉備發展,於是向曹操提議與孫權媾和,這便為關羽的敗亡埋下了伏筆。

孫權的求和意願則表現得更加早。

《三國志-吳主傳》上記載,「(建安)二十二年春,權令都尉徐詳詣曹公請降,公報使修好,誓重結婚」。

於是孫權迅速響應了曹操的信號,「箋與曹公,乞以討羽自效」(幹掉關羽獻上投名狀)。

孫權為什麼響應的這麼快呢?其實是有原因的。

「權遣使為子索羽女,羽罵辱其使,不許婚,權大怒。

」三國演義里還有一段什麼「虎女焉嫁犬子」之類的話,估計是編的,但是「罵辱其使」這四個字的分量還是很重的。

按理說關羽不肯嫁閨女也就算了,這個態度實在有些不妥。

關羽的驕傲自大激怒了孫權。

孫權進行了一番周密的部署,一邊讓鷹派份子呂蒙休假換上陸遜頂班。

一邊默許陸遜沒完沒了地給關羽拍馬屁,蒙蔽關羽,好讓他將荊州地區的精銳係數抽走。

當關羽把荊州的精銳全部調到襄樊戰場後,孫權就已經可以隨時渡江了,但是孫權並沒有急於下決定,因為這步棋一旦走出,就很難回頭。

偏偏這時候我們驕傲的關羽又因為俘虜于禁的人太多,於是「擅取湘關米」,搶了孫權一方的糧倉,於是碧眼兒「衝冠一怒為糧食」,終於下達了進攻荊州的命令。

「權聞之,遂行」,(同出自呂蒙傳)。

呂蒙(179年—220年),字子明,東漢末年名將,汝南富陂人

在此之前,曹操就已經賣了孫權。

他依董昭之計,將兩家之間的盟約射給了關羽(「使曹仁以弩射示羽」),此時呂蒙還沒有拿下荊州,關羽若急行軍回去,可能還有得救。

但是戰場上的這種情報只會讓關羽產生疑惑,並沒有完全相信。

於是猶豫間,關羽失去了一次獲救的機會,然後荊州便被端掉了。

荊州迅速失陷的原因有兩個,一是關羽抽走了太多精銳去北方,所以防守難免會鬆懈;二是荊州兩個重要守將早就和關羽不和,襄樊之戰前還因為軍隊補給問題和關羽鬧翻了,關羽揚言「還當治之」,兩人於是就被孫權給誘降了。

但是就在呂蒙偷襲荊州成功的同時,曹操向荊州派出的第二支援軍徐晃通過聲東擊西的辦法,很意外地打敗了關羽,解了襄樊的圍。

事已至此,關羽雖然「舟船猶據沔水,襄陽隔絕不通」(《三國志-趙儼傳》),但形勢已經逆轉,那就不得不撤退了。

此時曹操集團若是裡應外合地追擊關羽,恐怕他老人家就要提前game over了。

事實上曹仁也有這個打算,但是當時趙儼卻認為「宜存之以為權害」,讓劉備孫權兩家去撕逼即可,所以關羽得以延緩其敗亡的命運。

以當時的形勢,關羽後勤已斷,已經不可能再戰勝曹仁。

實際上在回家途中關羽還是對呂蒙抱有幻想的,畢竟大家還是盟友,沒有公開宣戰的話一切都有迴旋的餘地。

所以關羽在回荊州的途中「數使人與蒙相聞」,這說明他一開始還是希望以外交手段解決問題的。

不過呂蒙是鐵定了心不打算還荊州的,反而借關羽使者來訪這個機會帶他們去參觀自己所占的荊州,結果使者看到的是「蒙旦暮使親近存恤耆老,問所不足,疾病者給醫藥,饑寒者賜衣糧」,所有士兵家眷都很安好,於是一回去就告訴大家呂蒙是個好人,結果關羽的軍隊立刻便軍心潰散,毫無鬥志,軍士開始逃亡。

關羽自知大勢已去,於是準備退回益州。

地圖

當時從荊州回益州有一條是走漢中的上庸房陵,此地當時歸劉封、孟達管理,二人也因為襄樊之戰而與關羽不和。

「自關羽圍樊城、襄陽,連呼封、達,令發兵自助。

封、達辭以山郡初附,未可動搖,不承羽命」,以關羽的性格,那是堅決不會這麼走的,所以後人一直認為劉封應該為關羽之死負責。

但是劉封孟達只是沒有援助他打襄樊,但是如果關羽真的走上庸房陵,這二人是沒有理由拒絕關羽回家的。

這確實是冤枉。

導致關羽徹底失敗的最直接原因是陸遜將三峽給奪了,《三國志-吳主傳》記載呂蒙白衣渡江後「陸遜別取宜都,獲秭歸、枝江、夷道,還屯夷陵,守峽口以備蜀」,這時關羽走西邊會遇上陸遜,走北邊會遇上徐晃。

進退不得的情況下關羽只得「還當陽,西保麥城」。

這時孫權派出了使臣招降他,但驕傲的關羽豈會受此侮辱。

於是他「羽偽降,立幡旗為象人於城上,因遁走,兵皆解散,尚十餘騎」,就是搞了幾個假人在城頭裝模作樣,然後自己卻悄悄逃了出去。

然而正是這個決定,讓關羽徹底走上了不歸路。

然後關羽退守麥城,根據記載,關羽的部隊雖然在邊走邊散,但是退居麥城內的關羽應該是還有一部分軍隊的。

要是一個兵都沒有孫權不早就生吞活剝他了?所以這時候關羽大不了就守在麥城裡,小城的防守也比較容易。

此時孫權偷襲荊州的事情一定傳到劉備耳朵里了,關羽只要耗上一段時間,雖然未必能奪回荊州,但是劉備一表態,孫權就未必會殺關羽,禮送出境還是可能的。

可偏偏關羽太自負了,大概他還以為自己能夠憑藉個人武藝殺出重圍,不然你無法解釋他這時候幹嘛出逃?當年又沒有直升機,關羽除了硬闖孫權或者曹魏的領地,還有別的辦法求得生路嗎?就是這麼一任性,孫權那邊也不好辦了。

只好先擒後殺了。

世界上沒有完美的人,就算勉強有,那也是極少數。

而翻開史書我們便會發現,大部分歷史人物其實並不是有多麼完美,相反,卻是缺點百出,只是有時候他們的優點和缺點同樣突出罷了。

就像關羽,性格是驕傲了點,但是他要是不驕傲,還會是關羽嗎?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關羽形象辨疑——從襄樊之戰談起

中國歷史上,凡是被稱作「聖」的,自然不是泛泛之輩,三國時期的關羽被後人譽為「武聖」。不過,越是偉大的人,爭議也就越大,關羽一生爭議最多的就是襄樊之戰。有些人認為關羽為人驕傲,缺乏戰略頭腦,擅自用...

關羽最後的日子裡,孫權曹操究竟密謀了什麼?

「(建安)二十四年,先主為漢中王,拜羽為前將軍,假節鉞。」此時正是劉備在漢中斬殺夏侯淵、進位漢中王的時候。「是歲,羽率眾攻曹仁於樊。曹公遣于禁助仁。」《三國志-先主傳》云:「秋,群下上先主為漢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