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桓公制定的雷人國際法,小老婆不能占據大老婆的地位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管仲和齊桓公曾有一箭之仇。

最初,齊桓公要拜鮑叔牙為相,但鮑叔牙堅辭不受,因為他深知曾經輔佐公子糾的管仲擁有治理國家的難得才幹,在國家戡亂圖強之際,只有管仲這樣的治國奇才,才能幫助齊桓公匡扶天下。

在鮑叔牙的力薦之下,齊桓公放下了一箭之仇的私怨,不僅沒有殺害管仲,反而拜其為相。

(圖)漢畫像磚上的齊桓公與管仲

管仲是齊國稱霸策略的制定者,他的這些施政措施主要記載在《國語 • 齊語》里。

他的主要政策:

一是士農工商四民各安其處、各司其職,世代相承,避免發生混亂;

二是寄軍令於內政,就是將齊國人組織起來編成軍隊,平時耕作,到了戰爭的時候,集結起來。

因為大家平時都在一起操練,比較熟悉,所以在戰爭的時候容易協調,作戰力比較強,這就是寄軍令於內政。

總的來說是富國強兵、安定內政。

在周天子王權孱弱不堪的同時,齊國國力卻迅速增強,齊桓公的雄心壯志也隨著國力的強盛而漸漸顯現出來,他在等待一個時機,一個讓他成為天下共主的時機。

公元前663 年,在北方山戎部落的強大攻勢下,燕國根本無法抵抗,正面臨被滅國的危險。

如果在西周,周王室會發號施令,迅速召集其他諸侯國的軍隊,形成合力,一起保護受到威脅的諸侯國。

然而此時,周王室早已沒有了號令天下的能力。

因無法在周天子那裡尋找到庇護,燕國把目光轉向了齊國。

這是燕國在生死存亡間的希望,對於齊桓公來說,此前一直等待的稱霸諸侯的機會終於來臨了。

此時已是齊桓公即位十二年後,齊國已經成為國富民強的東方大國。

齊相管仲獻策齊桓公:「戎狄豺狼,不可厭也;諸夏親暱,不可棄也。

齊桓公親自率軍北上救燕,齊軍風馳電掣,將山戎擊潰,燕國不僅避免了亡國之辱,而且還由此增加了方圓五百里的國土面積。

(圖)齊桓公(-前643年10月7日),春秋五霸之首,公元前685-前643年在位,春秋時齊國第十五位國君,姜姓,呂氏,名「小白」。

國家恢復安定的燕國國君燕莊公,對於齊國的援助感激不盡,親自送齊桓公回師,不知不覺進入了齊境。

按照周禮,諸侯之間相送,不能越過國境,越境相送是只有周天子才能享受的禮儀。

這個時候,齊桓公大度地說:「除了天子之外,諸侯相送不出國境。

我不可以無禮於燕國。

」竟然將燕莊公所至五十里的齊國國土全部割給了燕國,而且再三囑咐燕莊公,要尊崇禮制,匡扶周室。

燕莊公感激涕零,在齊桓公送的齊地上築起城郭,取名為「燕留」,以頌齊桓公之德。

前有出兵相救,後有分溝禮燕,各國諸侯聽說齊桓公大德,都心悅誠服。

在當時中原諸國困擾於戎狄之禍的形勢下,齊桓公祭起了攘夷的大旗,同時修禮於諸侯,禮敬周王室,走上了經由尊王攘夷而實現霸業的道路。

齊國救助燕國的兩年之後,也就是公元前 661年,北方戎狄再度出兵進犯,邢國告急,緊接著,衛國告急。

此時,齊桓公再次挺身而出,出兵解救危難,並為兩國重建家園,史稱「邢遷如歸」「衛國忘亡」。

就是在這一系列的「國際事件」中,齊桓公的威望越來越高。

而他還將擔負更大的責任,面對更大的挑戰。

公元前在戎狄勢力得到有效阻遏時,另一支更加強大的力量,正形成於中原的南方,它就是楚國。

春秋之初,楚國雖是南方的大國,但由於文化落後,被中原諸國視為蠻夷。

當齊國崛起時,楚國已滅了息、鄧等國,並北上攻入蔡國,接著攻伐鄭國,不斷騷擾中原國家。

面對楚國咄咄逼人的進攻,中原各諸侯國紛紛向齊國求援。

656年,齊桓公親率魯、宋、陳、衛等諸侯聯軍出征,聲勢浩大地在楚國北部門戶陘山紮營。

大軍壓境下,一向無所畏懼的楚國感到了壓力,派出使節與齊國談判。

楚國國君派使者對齊桓公說:「君處北海,寡人處南海,唯是風馬牛不相及也。

現在你們帶著軍隊討伐楚國,這是什麼道理?

齊國國相管仲回答說:「以前召康公命令我們的先君太公說:『五侯九伯,你都可以征伐他們,以便輔助王室。

』……你們不進貢王室包茅,使天子的祭祀缺乏應有的物資,不能濾酒請神,我為此而來問罪。

」管仲批駁楚國不尊禮制,沒有盡到自己的職守,而齊國有天子的授權,可以代天子懲罰違背禮制的諸侯。

在齊國的重壓之下,也在尊崇周王室的大義之下,最終,齊桓公不戰而屈人之兵,楚國低頭認錯,雙方定立了召陵之盟。

這次盟約,有效地阻遏了楚國覬覦中原的野心。

(圖)春秋形勢圖

事實上,齊楚兩國最終沒有兵戎相見,這是因為兩國都沒有絕對的把握打敗對方。

但齊桓公受各諸侯國所託,率兵「攘夷」,而且手執「尊王」的道義大旗,楚國未戰先輸。

在穩定諸侯的同時,齊桓公還致力於匡扶王室。

當時周惠王因為寵愛少子帶,有廢太子之意。

在惠王太子鄭的請求下,齊桓公召集諸侯會盟,宣告了諸侯對太子的支持。

周惠王死後,齊桓公又主持了洮之盟,奉太子鄭即位,是為周襄王。

至此,齊桓公取得了周王室和諸侯兩方面的認可。

他已經成為大家心目中的霸主。

公元前 651 年,齊國與魯、宋、衛、鄭、許、曹諸國在葵丘舉行會盟,這是春秋時代第一次有超過四個諸侯國參加的諸侯會盟。

周襄王也派人參加,這表明周王室已經公開承認了齊桓公成為實際上的天下共主。

齊桓公成為春秋時代的第一位霸主,從此,春秋霸主政治開始登上歷史舞台。

葵丘會盟定立了如下盟約:

誅殺不孝之人,不廢嫡立庶,不讓妾占據正妻的地位;

尊重賢人,培育人才,表彰有德行的人;

尊敬老人,慈愛幼兒,不怠慢他國的賓旅;

士不世襲官職,官職不兼任,選士用人要得當,不擅自殺戮大夫;

不改變、遏塞河道,不拒絕受災國家救濟的請求,有封賞之事不能不通告盟主;

凡是同盟之人,結盟之後,言歸於好。

盟約維護了以嫡長子繼承制為核心的宗法制,力求確保各級宗法層次和整個宗法體系的穩定,重申了西周時期就一再強調的尊賢重德的政治思想,要求中原諸國之間相互扶持。

齊桓公三次聯合諸侯出兵,六次召集會盟,是為九合諸侯,又在王位繼承問題上,堅決維護宗法,是為一匡天下。

然而,齊桓公終究沒有兼并天下的實力,他也必須繼續以「尊王」為號召,恪守禮儀。

葵丘會盟時,周襄王派太宰姬孔給齊桓公送來了王室祭祀周文王、武王的祭肉,同時帶話給齊桓公,說:「伯舅年紀大了,又有大功,就免去下拜受賜的儀節吧。

」齊桓公回覆說:「天威不可違背。

若不下拜,只恐怕是對天子不敬,有失臣禮,而使天子蒙羞。

我怎敢不下拜。

」說完,齊桓公按照禮儀下階跪拜,又登階接受了祭肉。

齊桓公是一位值得大書特書的人物,他所建立的春秋霸業對中國歷史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然而,一代霸主最後的結局卻十分淒涼。

管仲死後,齊桓公寵信佞臣,以至於當他病重無法理政的時候,幾位佞臣肆意妄為,他的幾個兒子為得君位相互爭鬥。

齊桓公死後屍首在床上放了六十七日,腐爛生蛆也無人過問。

齊國的霸業隨著齊桓公去世和諸子爭立而很快消逝了。

但在齊桓公的身後,霸主政治已經成為春秋時期的主流,霸主紛爭依次上演。

▌摘自華夏版五卷本《中國通史》,卜憲群總撰稿、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撰稿,華夏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授權合作稿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春秋五霸之齊桓公

春秋是我國歷史上的一個重要時期,開始於公元前770年(周平王元年)周平王東遷東周開始的一年,止於公元前476年(周敬王四十四年),戰國前夕,總共295年。是中國歷史上的第一次全國性大分裂形成的...

管仲——還原一個千古名相的人生

管仲(?~前六四五年)名夷吾,字仲,齊國穎上(今安微穎上)人,史稱管子。管仲相齊四十年,是著稱於世的賢相,齊國就是因為他,才威震諸侯,成為春秋首霸,而他能成就這等偉業,與遇到鮑叔牙這個好朋友密不可分。

春秋故事(5)——管仲相齊稱霸

管仲,春秋時期法家代表人物,著名的經濟學家、哲學家、政治家、軍事家。被譽為「法家先驅」、「聖人之師」、「華夏文明的保護者」、「華夏第一相」。

春秋齊稱霸

公元前770年平王東遷到公元前476年周元王元年為止,歷史二百九十四年,史稱春秋。春秋初期諸侯國一百四十多個。齊國齊襄公在位好殺,他的弟弟們跑到他國避難。齊襄公被殺後。齊襄公的兩個弟弟公子小白和...

春秋第一任霸主-齊桓公

齊桓公(前716年-前643年10月7日),春秋五霸之首,春秋時齊國第十五位國君,姜姓,呂氏,名「小白」。是歷史上第一個代替周天子充當盟主的諸侯。當時中原華夏諸侯苦於戎狄等遊牧部落的攻擊,於是齊...

沒有管仲何來齊國的霸主地位

管仲(公元前719年—公元前645年)姬姓,管氏,名夷吾,字仲。春秋時期法家先驅,是中國古代著名政治家、軍事家、改革家、道家。被譽為聖人之師和華夏文明的開拓者。

春秋首霸齊桓公之二:九合諸侯 一匡天下

齊國本來就具備得天獨厚的客觀條件,桓公任用管仲為相之後,齊國的潛力迅速被激發出來。公元前771年,申國國君申侯因為自己的女兒、王后申後及太子被廢,勾結犬戎攻破鎬京,導致西周王朝滅亡。周平王決定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