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時期各國變法——齊國管仲改革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周幽王被殺後西周就滅亡了,公元前770年,周平王遷都洛邑,建立東周。

從平王東遷到公元前476年,這一時期大致與《春秋》一書記載的歷史相當,所以稱這一時期為春秋時期。

在這一時期,周王室的共主地位已名存實亡,「禮樂征伐自天子出」的時代結束了,周王室僅僅是諸侯國爭霸所利用的一個旗號。

並且隨著生產力的發展,一些諸侯國開始強大起來,他們紛紛在內部進行變法圖強,對外則兼并小國,展開爭奪霸主地位的鬥爭。

齊國管仲改革

齊國是周公東征後分封功臣姜尚所建立的國家。

並且給予齊國對夷狄的專征之權,這樣就使齊國成為了東方一個重要的諸侯國。

公元前686年,齊襄(xiang一聲)公堂弟公孫無知發動內亂,弒殺了齊襄公,自立為君。

齊襄公的兩個弟弟公子糾和公子小白分別逃亡魯國和莒(ju三聲)國,後來公孫無知被殺,公子糾和公子小白開始爭奪王位,輔佐公子糾的管仲為了阻止公子小白回國,曾帶兵追殺公子小白。

刺殺失敗後,公子小白提前歸國繼位也就是後來的齊桓公。

齊桓公繼位之後公子糾被殺,管仲也被囚禁。

後來鮑叔牙向齊桓公推薦管仲,說他有治國之才,若要成就霸業,非他不可。

齊桓公也比較開明,於是不計前嫌,任命管仲為上卿,委以國任。

於是管仲在齊桓公等人的支持下,全面推行改革:

一、政治、軍事改革

1、管仲將「國」按照四民分業安居的原則劃分為二十一鄉,其中工鄉三個,商鄉三個,士鄉十五個。

其中士鄉為服兵役的軍士所居住的地方,從士鄉所占的比重就可看出,齊國的軍隊人數是不少的,是在為以後爭霸做準備。

士鄉又分為三個部分,即「參(叄)其國」,每五鄉為一軍,共三軍,由國君與國、高二卿(曾輔佐齊桓公登位)各帥一軍。

士鄉的編制為:五家為軌,設軌長,十軌為里,設有司,四里為連,設連長,十連為鄉,設良人。

管仲在國內建立軌、里、連、鄉四級行政單位,他的目的就是「作內政而寄軍政」,建立了軍、政合一的行政制度。

2、對鄙、野的行政制度進行改革。

以三十家為邑,設司;十邑為卒,設卒帥;十卒為鄉,設鄉帥;三鄉為縣,設縣帥;十縣為屬,設大夫,全國分五屬,即「伍其鄙」,屬設大夫和正。

鄙、野五屬制,也是一種帶有軍事性質的行政建制。

管仲還選拔鄙、野庶人中的「秀民」去當士,進一步提高士的社會地位。

管仲在國、鄙實行的行征改革,所設的各級職務並不是世襲封職,而是帶有僚屬性質的官吏,平時為行政官吏,戰時為軍隊各級長官,這樣的做法就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世襲貴族對封邑的管轄權。

二、對官吏薦舉制的改革

各國在激烈的鬥爭中,迫切需要大量人才,於是管仲在世卿世祿制度之外,在齊國建立了制度化的薦舉制。

規定:各鄉良人要進賢能於國,由國家任之以事,分派到各部門進行考察;各部門長官選拔其中優秀者推薦給國君,由國君親自考核,合格者授予官職。

地方官如果埋沒和壓制 人才的話,就會治其「蔽賢」、「蔽明」之罪。

這種薦舉制度在世卿世祿制時代,為出身下層的人才參與政治創造了機會,為齊國的政治增加了活力。

三、經濟改革

管仲在經濟方面的改革,主要是賦稅制度改革和推行工商富國的政策兩大方面。

1,、賦稅制度改革。

春秋時期,隨著生產力水平的提高,大量的私田被開墾出來,公田出現了不治的現象,再加上各級貴族侵奪公田,諸侯國有不能從私田上獲取收入,財政收入越來越少。

針對這一情況,管仲實行「相地而衰征」的新賦稅制度,除繼續維持井田剝削方式外,對新出現的大量私田,根據土地的好壞及產量的多少劃分為若干等級,按不同等級徵收租稅。

這種新稅制是實物稅制,不同於井田制下的勞役制,生產者有了更大的自主權,生產積極性大大提高。

同時,國家也承認了私田的土地所有權,並將其納入徵稅對象。

這既是對新的土地關係的承認,也增加了國家賦稅收入。

管仲的稅制改革為春秋各國的稅制改革提供了經驗,對中國封建時期的 賦稅制度也有著重要影響。

2、推行工商富國政策。

了解齊國歷史的都知道,齊國位於山東半島,瀕臨大海,富有魚鹽之利。

管仲早年曾做過商人,深知其中的利益,在他執政後,實行「官山海」、「正鹽策」的政策。

即鼓勵國人煮鹽,由政府徵收,然後以高價賣給其他諸侯國,以獲取豐厚鹽利。

管仲還開放齊與東萊的魚鹽貿易,低價購進東萊的鹽,再加價出售。

管仲重視商業和正鹽策的政策,鹽利的收入,為齊國積累了大量資本,減輕了士與農的賦稅負擔,更利於齊國社會的穩定。

管仲的改革,很快使齊國實現了「通貨積財,富國強兵」的目標,實力大增,奠定了稱霸的基礎。

隨後,齊桓公利用管仲改革所積累的財富,開啟稱霸之路,先滅譚、遂;又抗戎狄;再救衛存邢;又滅魯國;討伐楚國,使楚國講和。

公元前651年,齊桓公於葵丘(今蘭考東)大會諸侯,霸業也達到頂峰。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教師招聘考試考點:原來你是這樣的齊桓公

很久很久以前,在中國歷史上有一個大亂的時期(大概在公元前770年左右),被後世史學家稱之為春秋時期,對於這個時期,我們可以用兩個字來概括——「亂世」。所謂「亂世出英雄」,那麼「英雄」是誰呢?就是...

春秋齊稱霸

公元前770年平王東遷到公元前476年周元王元年為止,歷史二百九十四年,史稱春秋。春秋初期諸侯國一百四十多個。齊國齊襄公在位好殺,他的弟弟們跑到他國避難。齊襄公被殺後。齊襄公的兩個弟弟公子小白和...

閒敘歷史之— 管仲與鮑叔牙的典故

 管仲是在歷史上的春秋時期的政治家,屬齊國,而管仲有著被譽為「法家先驅」、「聖人之師」、「華夏文明的保護者」、「華夏第一相「。今天我們就來講下,管仲和鮑叔牙之間的故事到底是發生了什麼,一起來看看...

解析春秋時期的混亂世界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即位,並把都城從鎬京遷至洛邑(今河南洛陽)。至此,西周結束,東周建立。自這年起到公元前476年,史稱春秋時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