閒敘歷史之— 管仲與鮑叔牙的典故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管仲是在歷史上的春秋時期的政治家,屬齊國,而管仲有著被譽為「法家先驅」、「聖人之師」、「華夏文明的保護者」、「華夏第一相「。

今天我們就來講下,管仲和鮑叔牙之間的故事到底是發生了什麼,一起來看看管仲與鮑叔牙的典故到底如何吧。

春秋時期齊國政治家:管仲

管仲(約公元前723年-公元前645年),姬姓,管氏,名夷吾,字仲,諡敬,春秋時期法家代表人物 ,潁上人(今安徽潁上),周穆王的後代。

是中國古代著名的經濟學家、哲學家、政治家、軍事家。

被譽為「法家先驅」、「聖人之師」、「華夏文明的保護者」、「華夏第一相「。

齊僖公三十三年(公元前698年),管仲開始輔助公子糾。

齊桓公元年(公元前685年),管仲任齊相。

管仲在任內大興改革,即管仲改革,富國強兵。

齊桓公四十一年(公元前645年),管仲病逝。

  鮑叔牙

鮑叔牙(公元前723年或公元前716年-前644年)姒姓,鮑氏,名叔牙。

潁上(今屬安徽)人。

春秋時期齊國大夫。

早年輔助公子小白(即後來的齊桓公),齊襄公十二年(公元前686年)協助公子小白奪得國君之位,並推薦管仲為相。

齊桓公三十年(公元前656年),參與「召陵之盟」使諸國尊齊王霸主。

齊桓公四十一年(公元前645年),鮑叔牙稱相,並在不久後病逝。

在鮑叔牙的協助下,在齊國順利實行了他的治國之道。

鮑叔牙為政重教化,使齊國迅速由亂轉治,由弱變強,齊桓公也成了春秋時期的第一個霸主。

  鮑叔牙薦管仲

周平王在公元前年把國都遷到洛邑。

從這一年起到公元前年周被秦消滅為止,歷史上稱為東周。

東周又分為兩個時代,一般把公元前年到公元前年叫做春秋,把公元前年到公元前年叫做戰國。

東周是個動盪的時期,周天子一天天喪失了權勢和威力,稱霸的諸侯國的權力大於天子。

到後來周天子的國土只相當於一個很小的諸侯國了。

春秋初期,齊(都城臨淄,在今山東淄博)是個大諸侯。

公元前年到公元前年,齊桓(huán)公在位。

齊桓公即位七年後就開始稱霸。

他得力於管仲,管仲又叫管敬仲,名夷吾,字仲,治理國家的本事很大。

齊桓公任命他為國相以後,齊國一天比一天強大。

可是以前管仲卻是齊桓公的死敵。

這是怎麼回事呢?那就不能不歸功於鮑叔牙了。

原先,齊國的國君是齊桓公的哥哥齊襄公。

齊襄公殘暴荒唐,連他的兩個兄弟都逃到別國去了。

這兩個兄弟是兩個母親生的。

一個叫公子糾,逃到了魯國(都城在今山東曲阜)姥姥家。

一個叫公子小白,就是後來的齊桓公,逃到了莒(jǔ)國(都城在今山東莒縣)的姥姥家。

公子糾的師傅是管仲,公子小白的師傅是鮑叔牙。

管仲和鮑叔牙從小就是好朋友。

他們分別在當糾、小白公子的師傅以前,合夥做過買賣。

鮑叔牙本錢出得多,管仲家裡窮,出的本錢少。

賺了錢呢,管仲倒多拿一份。

夥計不服,鮑叔牙說:「管仲家裡難,等著錢用,多分點給他我樂意。

」他們倆也一塊兒打過仗。

衝鋒時,管仲排在鮑叔牙後頭,退兵時,管仲跑在鮑叔牙前頭。

人家說管仲貪生怕死。

鮑叔牙分辯說,管仲不貪生,不怕死,他的母親老了,多病,不能不奉養母親。

還說:「他的勇敢天下少有。

」管仲聽了這些話就對人說:「唉,生我的是父母,了解我的卻是鮑叔牙!」

公元前年,齊襄公被人殺死了。

第二年春天,齊國的大臣派使者迎接公子糾回去做國君。

魯國的國君魯莊公親自派兵護送。

管仲怕小白搶在前頭,就帶著幾十輛兵車趕緊走。

走到即墨(在今山東平度東南),聽人說公子小白已經跑在頭裡了。

管仲使勁地追,追了三十多里路才追上。

管仲瞧見公子小白坐在車裡,也不多說,偷偷地拿起弓箭,對準了公子小白,「嗖」地一箭射過去。

公子小白大叫一聲,口吐鮮血,倒在車子裡。

管仲一看,小白死了,急急忙忙帶著人馬逃跑。

他想公子小白已經被射死,公子糾的君位穩坐了。

誰知道公子小白並沒有死,只是咬破舌頭,弄得滿口的鮮血裝死。

鮑叔牙護著小白抄小道趕到都城臨淄(zī),可是公子糾年齡比公子小白大,照理應該立公子糾。

鮑叔牙硬是說服了大臣們,立公子小白為國君,就是齊桓公。

齊桓公任命鮑叔牙做宰(最高助手),鮑叔牙推辭不做,說管仲才可以當這個官。

不久,魯國的兵馬送公子糾回到了齊國地界。

齊國的鮑叔牙立即請齊桓公發兵抵抗,結果魯莊公吃了敗仗,又把公子糾和管仲帶回魯國。

不料齊國的追兵追上門來打。

魯莊公沒有法子,逼死了公子糾,拿住管仲。

鮑叔牙關照齊國的使者對魯莊公說:管仲射過齊桓公,齊桓公要報一箭之仇,親手殺了他。

魯莊公只好把管仲裝上囚車,押回齊國。

管仲明白,自己能活著回去,全是鮑叔牙的主意。

原來鮑叔牙要舉薦管仲幫助齊桓公治理齊國,怕魯國先殺管仲。

等到管仲一回到齊國,鮑叔牙就親自到城外迎接。

接著,鮑叔牙大力把管仲保舉給齊桓公。

齊桓公說:「他拿箭射我,要我的命,你還叫我用他嗎?」

鮑叔牙說:「那會兒他是公子糾的師傅,管仲自然冒死幫著公子糾啦。

管仲的本領比我強十倍。

主公要是用他,他准能給您立大功。

齊桓公聽了鮑叔牙的話,立即拜管仲為相國。

鮑叔牙反倒做了管仲的副手。

管仲當相國以後,發揮他的政治才能,大力實行改革,使齊國的國力迅速增強。

七年後,齊桓公就稱霸四方,不久齊桓公就成了春秋第一霸。

他尊稱管仲為仲父。

鮑叔牙則一心為齊國著想,甘居管仲之下,歷史上傳為美談。

  《史記》之管仲與鮑叔牙的故事

管仲,名夷吾,是潁上人。

他年輕的時候,常和鮑叔牙交往,鮑叔牙知道他賢明、有才幹。

管仲家貧,經常占鮑叔的便宜,但鮑叔始終很好地對待他,不因為這些事而有什麼怨言。

不久,鮑叔侍奉齊國公子小白,管仲侍奉公子糾。

等到小白即位,立為齊桓公以後,桓公讓魯國殺了公子糾,管仲被囚禁。

於是鮑叔向齊桓公推薦管仲。

管仲被任用以後,在齊國執政,桓公憑藉著管仲而稱霸,並以霸主的身份,多次會合諸候,使天下歸正於一,這都是管仲的智謀。

管仲說:「我當初貧困時,曾經和鮑叔一起做生意,分財利時自己總是多要一些,鮑叔並不認為我貪財,而是知道我家裡貧窮。

我曾經替鮑叔謀劃事情,反而使他更加困頓不堪,陷於窘境,鮑叔不認為我愚笨,他知道時運有時順利,有時不順利。

我曾經多次作官多次都被國君驅逐,鮑叔不認為我不成器,他知道我沒遇上好時機。

我曾經多次打仗多次逃跑。

鮑叔不認為我膽小,他知道我家裡有老母需要贍養。

公子糾失敗,召忽為之殉難,我被囚禁遭受屈辱,鮑叔不認為我沒有廉恥,知道我不因小的過失而感到羞愧,卻以功名不顯揚於天下而感到恥辱。

生養我的是父母,真正了解我的是鮑叔啊。

鮑叔推薦了管仲以後,情願把自身置於管仲之下。

他的子孫世世代代在齊國享有俸祿,得到封地的有十幾代,多數是著名的大夫。

因此,天下的人不稱讚管仲的才幹,反而讚美鮑叔能夠識別人才。

管仲出任齊相執政以後,憑藉著小小的齊國在海濱的條件,流通貨物,積聚財富,使得國富兵強,與百姓同好惡。

所以,他在《管子》一書中稱述說:「倉庫儲備充實了,百姓才懂得禮節;衣食豐足了,百姓才能分辨榮辱;國君的作為合乎法度,「六親」才會得以穩固」「不提倡禮義廉恥,國家就會滅亡。

」「國家下達政令就像流水的源頭,順著百姓的心意流下。

」所以政令符合下情就容易推行。

百姓想要得到的,就給他們;百姓所反對的,就替他們廢除。

管仲執政的時候,善於把禍患化為吉祥,使失敗轉化為成功。

他重視分別事物的輕重緩急,慎重地權衡事情的利弊得失。

齊桓公實際上是怨恨少姬改嫁而向南襲擊蔡國,管仲就尋找藉口攻打楚國,責備它沒有向周王室進貢菁茅。

桓公實際上是向北出兵攻打山戎,而管仲就趁機讓燕國整頓召公時期的政教。

在柯地會盟,桓公想背棄曹沫逼迫他訂立的盟約,管仲就順應形勢勸他信守盟約,諸候們因此歸順齊國。

所以說:「懂得給予正是為了取得的道理,這是治理國家的法寶。

管仲富貴得可以跟國君相比擬,擁有設置華麗的三歸台和國君的宴飲設備,齊國人卻不認為他奢侈僭越。

管仲逝世後,齊國仍遵循他的政策,常常比其它諸候國強大。

此後過了百餘年,齊國又出了個晏嬰。

晏平仲,名嬰,是齊國萊地夷維人。

他輔佐了齊靈公、莊公、景公三代國君,由於節約儉僕又努力工作,在齊國受到人們的尊重。

他做了齊國宰相,食不兼味,妻妾不穿絲綢衣服。

在朝廷上,國君說話涉及到他,就正直地陳述自己的意見;國君的話不涉及他,就正直地去辦事。

國君能行正道,就順著他的命令去做,不能行正道時,就對命令斟酌著去辦。

因此,他在齊靈公、莊公、景公三代,名聲顯揚於各國諸候。

越石父是個賢才,正在囚禁之中。

晏子外出,在路上遇到他,就解開乘車左邊的馬,把他贖出來,用車拉回家。

晏子沒有向越石父告辭,就走進內室,過了好久沒出來,越石父就請求與晏子絕交。

晏子大吃一驚,匆忙整理好衣帽道歉說:「我即使說不上善良寬厚,也總算幫助您從困境中解脫出來,您為什麼這麼快就要求絕交呢?」越石父說:「不是這樣的,我聽說君子在不了解自己的人那裡受到委屈而在了解自己的人面前意志就會得到伸張。

當我在囚禁之中,那些人不了解我。

你既然已經受到感動而醒悟,把我贖買出來,這就是了解我;了解我卻不能以禮相待,還不如在囚禁之中」於是晏子就請他進屋待為貴賓。

晏子做齊國宰相時,一次坐車外出,車夫的妻子從門縫裡偷偷地看她的丈夫。

他丈夫替宰相駕車,頭上遮著大傘,揮動著鞭子趕著四匹馬,神氣十足,洋洋得意。

不久回到家裡,妻子就要求離婚,車夫問她離婚的原因,妻子說:「晏子身高不過六尺,卻做了車的宰相,名聲在各國顯揚,我看他外出,志向思想都非常深沉,常有那種甘居人下的態度。

現在你身高八尺,才不過做人家的車夫,看你的神態,卻自以為挺滿足,因此我要求和你離婚。

」從此以後,車夫就謙虛恭謹起來。

晏子發現了他的變化,感到很奇怪,就問他,車夫也如實相告。

晏子就推薦他做了大夫。

太史公說:我讀了管仲的《牧民》、《山高》、《乘馬》、《輕重》、《九府》和《晏子春秋》,這些書上說的太詳細了!讀了他們的著作,還想讓人們了解他們的事跡,所以就依次編寫了他們的合傳。

至於他們的著作,社會上已有很多,因此不再論述,只記載他們的佚事。

管仲是世人所說的賢臣,然而孔子小看他,難道是因為周朝統治衰微,桓公既然賢明,管仲不勉勵他實行王道卻輔佐他只稱霸主嗎?古語說:「要順勢助成君子的美德,糾正挽救他的過錯,所以君臣百姓之間能親密無間。

」這大概就是說的管仲吧?

當初晏子枕伏在莊公屍體上痛哭,完成了禮節然後離去,難道是人們所說的「遇到正義的事情不去做就是沒有勇氣」的表現嗎?至於晏子直言進諫,敢於冒犯國君的威嚴,這就是人們所說的「進就想到竭盡忠心,退就想到彌補過失」的人啊!假使晏子還活著,我即使替他揮動著鞭子趕車,也是我非常高興和十分嚮往的啊!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解析春秋時期的混亂世界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即位,並把都城從鎬京遷至洛邑(今河南洛陽)。至此,西周結束,東周建立。自這年起到公元前476年,史稱春秋時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