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晉與朔州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後晉的創建者石敬瑭,沙陀族,《資治通鑑》載:「石氏自代北從晉王起太原,繼又以太原起事而得中原。

」說明石氏祖籍在代北,是從代北起事到太原的。

據考,石敬瑭四代祖璟,隨從朱耶執宜入居神武川,即今應縣一帶。

以邊功累官至朔州刺史。

三代祖郴,早死。

其父臬捩雞從李克用,徵發有功。

「臬捩雞生敬瑭,其姓石氏,不知得其姓之始也」(《新五代史》)。

據石敬瑭本紀中載曰:「唐景福元年(892)二月二十八日,出生於太原汾陽里」。

又曰:「其父事後唐武皇、莊宗累立戰功,歷平、洺二州刺史,卒於任……」可以看出其父既是事李克用、李存勖父子兩代歷平、洺二州刺史,卒於任所,而他本人怎麼就出生在了太原呢?所以有的學者認為石敬瑭的祖籍是朔州地區肯定無疑,其出生地亦應是今應縣。

石敬瑭是臬捩雞的第二子,為人沉厚寡言,愛讀兵法,推崇戰國趙名將李牧、漢名將周亞夫用兵之術。

李嗣源任代州刺史時很器重他,妻以愛女。

從此他隸屬於李嗣源帳下,統領號稱「左射軍」(《舊五代史》作「三討軍」,今從《新五代史》)的親軍,成為心腹愛將。

天祐十三年(後梁貞明二年,916)二月,後梁將劉鄩帶兵突至清平(今山東高唐西南),李存勖部還未列陣就遭到襲擊,情況危急。

石敬瑭率十餘騎深入敵陣,左衝右突,無人敢當,終於把整個部隊解救回來。

李存勖對他大加讚揚,他也因此而知名。

天祐十五年十一月,晉軍攻占楊劉鎮(今東阿東北),李嗣源中了梁將賀瓖的埋伏,很是狼狽。

石敬瑭作為殿後,擊敗梁軍騎兵,從容退回。

十二月,李存勖與梁軍大戰於胡柳陂,大將周德威戰死。

石敬瑭指揮左射軍跟隨李嗣源再次打敗梁軍。

此後,李嗣源多次遇險,均賴石敬瑭力戰得以解脫。

趙在禮魏博兵變時,李嗣源被派去鎮壓,到了魏州(今河北大名北),所部又發生兵變,李嗣源打算獨自返回表示自己並無反意。

石敬瑭說:「豈有軍變於外,上將獨無事者乎?且猶豫者兵家大忌,不如速行。

願得騎兵三百先攻汴州,夷門天下之要害也,得之可以成事。

」李嗣源同意了他的意見,很快占領汴梁。

李存勖從洛陽趕來,為時已晚,兵眾潰散,只好西返。

李存勖就以石敬瑭為前鋒西攻。

不久,李存勖在洛陽被殺,李嗣源繼位為帝,石敬瑭佐命奪權有功,被任為保義軍節度使(鎮陝州,今三門峽市),賜號「竭忠建策興復功臣」,兼六軍諸衛副使。

李嗣源在位的八年間,石敬瑭不斷受到重用。

長興三年(932)十一月被任為河東節度使(鎮山西太原),兼大同(鎮雲州,今大同)、振武(鎮朔州,今朔縣)、彰國(鎮應州,今應縣)、威塞(鎮新州,今河北涿鹿)等軍蕃漢馬步軍總管,成為後唐政權在北方地區軍權最重的大員。

長興四年(933)十一月,李嗣源死,子李從厚繼位,是為閔帝,次年改元應順。

石敬瑭加中書令,並調任成德鎮節度使(鎮鎮州,今河北正定),而以鳳翔節度使(鎮鳳翔府,今陝西鳳翔)潞王李從珂為河東節度使。

李從珂拒不受命,率軍攻入洛陽,急召石敬瑭前去商議大事。

石敬瑭在衛州(今河南汲縣)遇到出逃的閔帝,盡殺其左右百餘人,並將其幽禁於衛州向李從珂邀功。

四月,李從珂繼位為後唐末帝,改元清泰。

開始懷疑手握重兵的石敬瑭,處處提防,常常試探。

石敬瑭也十分清楚自己所處的險境,事事小心謹慎。

「山陵(指安葬明宗)既畢,不敢言歸。

時敬瑭久病羸瘠,太后(曹太后,魏國公主母)及魏國公主(石敬瑭妻)屢為之言,而鳳翔將佐多勸帝留之。

惟韓昭胤、李專美以為趙延壽在汴,不宜猜忌敬瑭。

帝亦見其骨立,不以為虞。

乃曰:『石郎不惟密親,兼自少與吾同艱難,今我為天子,非石郎尚誰托哉!』乃復以為河東節度使。

」這一安排對石敬瑭來說真是喜出望外,被桑維翰稱之為縱蛟龍入深淵。

「石敬瑭既還鎮,陰為自全之計」,「於賓客前自稱羸瘠,不堪為帥,冀朝廷不之忌」。

另一方面,他藉口契丹屢犯北邊,不斷要求調運軍糧。

他的部屬都已看出他的用心,所以當「(石)敬瑭將大軍屯忻州(今山西忻縣),朝廷遣使賜軍士夏衣,傳詔撫諭,軍士呼萬歲者數四」。

(《資治通鑑》卷279,清泰元年五月;清泰二年六月)這些驕兵打算扶立石敬瑭以邀賞,而石敬瑭認為時機尚未成熟,就命劉知遠殺為首的挾馬都將李暉等36人來遮蓋陰謀。

這更加重了李從珂的疑心,當石敬瑭之妻辭歸太原時,李從珂乘醉說:「何不且留,遽歸欲與石郎反邪?」石敬瑭得知後更加不安。

為了窺測李從珂意圖,石敬瑭「累表自陳羸疾,乞解兵柄(指北面馬步軍都總管),移他鎮」。

(《資治通鑑》卷280,天福元年正月)總之,石敬瑭為了等待奪權時機的成熟,韜光養晦,費盡了心機。

李從珂曾一度打算採納呂琦、李崧等人提出的實行和親政策,搶先與契丹結好而除去石敬瑭反叛的依靠力量,可是後來沒有實行。

當李從珂與朝臣議論是否接受石敬瑭的移鎮請求時,群臣均認為不可。

樞密直學士薛文遇則認為「河東移亦反,不移亦反,在旦暮耳,不若先事圖之」。

(《資治通鑑》卷280,天福元年四月、五月)李從珂表示贊同,於清泰三年(936)五月,下令以石敬瑭為天平節度使,並且派張達為西北蕃漢馬步都部署催促石敬瑭移鎮鄆州(今山東東平西北)。

石敬瑭先是稱病不行觀察動靜,接著就上表要求李從珂下台:「帝養子,不應承祀,請傳位許王(李嗣源幼子李從益)。

」(《資治通鑑》卷280,天福元年五月)李從珂隨即下詔削奪石敬瑭官爵,令張敬達等圍攻太原。

「石敬瑭遣間使求救於契丹,令桑維翰草表稱臣於契丹主耶律德光,且請以父禮事之。

約事捷之日割盧龍一道及雁門關以北諸州與之。

」(《資治通鑑》卷280,天福元年七月)一心想要奪權做皇帝的石敬瑭不顧個人人格尊嚴,厚顏無恥地認比自己小10歲的耶律德光為父,成為我國歷史上最臭名昭著的封建帝王。

耶律德光接到石敬瑭的奏表,大喜過望,隨即答應出兵。

這年九月,耶律德光率5萬騎兵由雁門關入援石敬瑭,大敗後唐軍。

十一月,「契丹主作冊書,命敬瑭為大晉皇帝」。

石敬瑭於柳林(在今太原東南)即皇帝位,是為後晉太祖。

石敬瑭「割幽(今北京)、薊(今天津薊縣)、瀛(今河北河間)、莫(今任丘北)、涿(今涿縣)、檀(今北京密雲)、順(今順義)、新(今河北涿鹿)、媯(今淪為官廳水庫)、儒(今北京延慶)、武(今河北宣化)、雲(今山西大同)、應(今應縣)、寰(今朔縣東)、朔(今朔縣)、蔚(今靈丘)十六州以與契丹。

仍許歲輸帛三十萬匹」。

(《資治通鑑》卷280,天福元年十一月)改後唐長興七年為後晉天福元年(936)。

不久,張敬達營寨內亂,張敬達為其副手楊光遠所殺,楊光遠率全軍降。

於是石敬瑭與契丹聯軍南向,耶律德光至上黨(今長治)北返,石敬瑭渡河南下,李從珂與家屬登洛陽玄武樓自焚而亡。

後晉定都汴州,升為東京開封府。

以洛陽為西京。

石敬瑭「新得天下,藩鎮多未服從,或雖服從,反仄不安。

兵火之餘,府庫殫竭,民間困窮,而契丹徵求無厭。

」宰相兼樞密使桑維翰「勸帝推誠棄怨以撫藩鎮,卑辭厚禮以奉契丹,訓卒繕兵以修武備,務農桑以實倉廩,通商賈以豐貨財。

數年之間,中國稍安。

」(《資治通鑑》卷281,天福二年正月)

天福三年(遼會同元年,938)石敬瑭「上尊號於契丹主及太后。

戊寅,以馮道為太后冊禮使,左僕射劉煦為契丹主冊禮使,備鹵簿、儀仗、車輅,詣契丹行禮;契丹主大悅。

帝(石敬瑭)事契丹甚謹,奉表稱臣,謂契丹主為『父皇帝』。

每契丹使至,帝於別殿拜受詔敕,歲輸金帛三十萬之外,吉凶慶弔,歲時贈遺,玩好珍異,相繼於道。

乃至應天太后、元帥太子、偉王、南北二王、韓延徽、趙延壽等諸大臣皆有賂。

小不如意,輒來責讓,帝常卑辭謝之。

晉使者至契丹,契丹驕倨,多不遜語,使者還以聞,朝野咸以為恥,而帝事之曾無倦意。

」(《資治通鑑》卷281,天福三年七月)

石敬瑭的所作所為只有桑維翰等少數人贊同支持。

不少藩鎮則乘民心不歸之機起兵謀取帝位,石敬瑭就用各種辦法加以鎮壓。

天福二年(937),石敬瑭以宮室殘破,遷都汴州,升為東京開封府。

素懷異志的天雄節度使(鎮魏州,今河北大名北)范延光自感為石敬瑭所猜疑,就據魏州舉兵反,自稱天子。

不久,義成節度使(鎮滑州,今河南滑縣東)符彥饒舉兵響應。

石敬瑭派楊光遠為都部署、張從賓為副前去討伐。

張從賓到河陽(今孟縣)即舉兵應范延光,「先害皇子重信,及入洛,又害皇子重,取內庫金帛以給部伍,因東據汜水關(本虎牢關,在今滎陽汜水鎮)。

」(《舊五代史》卷97《張從賓傳》)石敬瑭命大將杜重威克汜水關,張從賓兵敗溺死洛水。

符彥饒為奉國指揮使馬萬所殺。

范延光孤立無援,困守鄴都(今河北大名東北)年余,不得已歸降石敬瑭,後來為楊光遠所殺。

成德軍鎮州(今河北正定)節度使朔州(今朔城區)人安重榮尤恥於臣屬契丹,契丹使臣過境必遭謾罵,恰巧有契丹幾十騎經過他的轄區,出言不遜,因此將他們殺光,契丹主大怒,責備朝廷,朝廷隱忍。

安重榮又暗中聯絡吐渾等各族人,以為援助,上表數千言,主要內容是:臣前些天接納熟吐渾節度使白承福、赫連公德等人,各領本族3萬多族帳,從應州界(今應縣一帶)投奔而來。

接著又有生吐渾和葜苾兩突三個部落。

南北將沙陀、安慶、九府等,分別率領部族老小,和牛羊、車帳、鎧甲戰馬,分七八路前來投奔,連同前來聚居的族人約10萬人眾。

又有黃河沿岸党項以及山前山後逸利、越利各族部落等首領,都派人分別將契丹授予的官告,職牒、旗號送來交納,一律情願一同討伐契丹。

接著又有朔州(今朔城區)節度副使趙崇和本城將校殺掉偽節度使劉山,已經很快安撫了軍隊和城池,請求歸順朝廷。

又想那些陷入契丹的節度使等人,都想著回歸朝廷,如果得知發布檄文征討契丹,全部願意反戈一擊。

臣以為機不可失,時不再來,儘快依著天意行事。

安重榮的表章,既指責了敬瑭向契丹稱臣割地的行為,又分析了天下形勢,認為是反擊契丹的大好時機。

同時又將這些意思寫成書信,送給朝中顯貴和藩鎮長官。

天福六年(941)十一月,安重榮得知南部的山南東道節度使安從進於襄州(湖北襄樊市襄陽區)起兵反晉,也於十二月起兵反叛,但都先後兵敗身亡。

石敬瑭割讓幽雲十六州給契丹之後,也遭到幽雲十六州軍民的抵制,特別是朔州軍民堅決抗擊契丹。

後晉天福二年(遼天顯十一年,937),應州馬軍都指揮使郭崇威恥臣契丹,率軍南歸。

遼會同四年(941)六月,契丹振武軍(置於朔州)節度副使趙崇趕走了節度使耶律畫里(一說劉山),獻朔州歸附後晉。

耶律德光令宣徽使裊古只帶兵圍攻朔州。

七月,後晉使臣赴契丹,裊古只讓其到朔州城下,動員趙崇投降。

趙崇拒絕,不納使臣,奮力堅守。

裊古只把後晉進貢物品發給將士,激勵攻城,本人也戰死朔州城下。

十二月,契丹攻下朔州城。

為了替裊古只報仇,耶律德光下令,將城內青壯年男子屠殺,把上等戶30作為裊古只的家奴,並派指揮使諧里犒勞軍隊。

契丹兵的野蠻行徑遭到各地人民的堅決抵抗,此起彼伏的抗敵鬥爭給契丹軍以沉重的打擊。

耶律德光曾嘆息說:「想不到漢族人這樣難對付!」

天福七年(942)六月,石敬瑭死,侄石重貴即位,是為少帝(出帝)。

少帝恥於向契丹稱臣,導致契丹軍兩次大規模南侵,都由於後晉軍民的抗擊,契丹軍戰敗退兵。

少帝產生輕敵思想,致使契丹主陰許以中原皇帝之位,誘使杜重威(敬瑭之妹夫,朔州人)投降。

杜重威率麾下10餘萬大軍,引契丹南下。

開運三年(946)十二月,契丹軍攻入開封,少帝投降,後晉亡。

契丹會同十年(947)二月初一,耶律德光以漢族儀式接受群臣朝賀,並改國號為遼,改元大同。

升鎮州(恆州,今河北正定縣)為中京。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五代十國時期後晉開國皇帝石敬瑭

石敬瑭(892年4月20日-942年9月11日),即後晉高祖,五代十國時期後晉開國皇帝。年輕時樸實穩重,寡言笑,喜兵書,重李牧、周亞夫之行事,隸屬李克用義子李嗣源帳下,時後梁朱溫與李克用、李存勖...

宋朝319年的罪人――石敬瑭

石敬瑭,別稱兒皇帝,五代十國後晉開國皇帝。石敬瑭曾幫助李嗣源登基,經營河東,衝鋒陷陣,戰功卓著。石敬瑭割燕雲十六州給契丹,以兒國自稱,在契丹幫助下大敗後唐軍隊,建立後晉。後晉天福七年(942年)...

五代任務之——石敬瑭(三)

石敬瑭稱帝後,很守「信用」,割燕雲十六州給契丹,承諾每年給契丹布帛30萬匹。燕雲十六州乃北部天然屏障,至此中原完全暴露在契丹鐵蹄之下。以後燕雲十六州成為遼南下掠奪中原的基地,使北方社會經濟遭到嚴...

後漢與朔州

後漢的創建者劉知遠,沙陀族,其遠祖與石敬瑭的遠祖都是同一個時代,入附歸唐,在神武川定居的。新舊唐書均記載劉知遠出生於太原,其皇后李氏亦 是。「高祖(劉知遠)微時,嘗牧馬於晉(太原)別墅,因夜入其...

​後晉石敬塘

建立後晉的晉高祖石敬塘,人稱石郎,祖上為西邊少數民族。父親桌披雞,系李克用部將,因戰功而任熔州刺史。石敬塘是桌扳雞的次子,為表示自己是地道的漢人,自改此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