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丨資深迷,花3分鐘看看《三國演義》和正史全面對比,共133處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三國演義》是小說,《三國志》是正史。

很多朋友和我一樣,了解三國實際上都是從小說演義開始的。

因為小說太精彩了,而歷史雜亂無章、枯燥無味。

羅貫中對於推廣這段歷史是有著巨大的貢獻的。

但隨著年齡的增長,歷史知識的增加,越來越多的演義讀者,希望去了解真實的三國歷史。

今天從《三國演義》和《三國志》的對比之中,共匯總出133條,供歷史愛好者查看。

《三國演義》號稱「三分虛七分實」,是不是名副其實!

桃園結義

三國志只說劉關張「恩若兄弟」,演義增飾渲染。

裝病誣叔

三國志說曹操任俠放蕩,而裴松之注引《曹瞞傳》則說曹操裝病誣叔,演義襲用之。

鞭督郵

三國志記載本是劉備所為,演義移花接木,既照顧劉備的仁厚形象,又表現出張飛嫉惡如仇的剛烈性格。

董卓進京

董卓進京前是并州牧,演義誤作西涼刺史,東漢有涼州,並無「西涼」。

丁原被殺時為執金吾,演義誤作荊州刺史。

歷史上呂布曾任丁原主簿,而非其義子。

孟德獻刀

其事於史無據,三國志及裴注只說曹操認為董卓最終一定會失敗才出走,演義虛構這一節為表現曹操非同尋常的大膽和機敏。

捉放曹

三國志及裴注中捉放曹和曹操殺呂伯奢一家均實有其事,但曹操不是因謀刺董卓而逃。

捉放曹並非陳宮所為。

曹操殺呂伯奢全家時呂伯奢不在,並未被殺。

三國志中曹操知道誤殺呂伯奢一家後慨然曰:「寧我負人,毋人負我」,而演義卻改為「寧教我負天下人,休叫天下人負我」,語氣由歉然變為理直氣壯。

演義在史實基礎上略加虛構發揮,使曹操奸雄面目第一次得到大暴露。

十八路諸侯討董卓

演義中「冀州刺史韓馥」,應為冀州牧。

演義中「北海太守孔融」應為北海相。

演義中「西涼太守馬騰」,西涼太守應為涼州刺史。

刺史或州牧為州之長官,而太守為郡之長官。

演義中「北平太守公孫瓚」應為右北平太守。

演義中「祁鄉侯袁紹」當作「邟鄉侯」

張楊曾為丁原從事,後被大將軍何進遣歸本鄉募兵,此時駐上黨,並非上黨太守,演義誤作上黨太守。

實際上孔融、陶謙、馬騰、公孫瓚四人並未參加討伐董卓。

三國志注引英雄記中說劉備起軍從討董卓,可見劉關張參與討董有史可據。

溫酒斬華雄

正史斬華雄是孫堅之功。

演義張冠李戴,意在突出關羽勇猛無敵。

三英戰呂布

正史中無其事。

但元代雜劇中流傳三英戰呂布之事甚廣,演義恰當應用,有力突出劉關張的英雄形象。

孫堅背約

三國志孫堅傳中並未言傳國玉璽之事,裴注引《吳書》中有孫堅得玉璽,但裴松之不信《吳書》之說,力辨其非。

歷史上孫堅離開洛陽後並未返回江東,而是屯兵魯陽(今河南魯山),故袁紹不可能派劉表阻擊。

演義以三國志注文為本寫出玉璽之事。

磐河之戰

磐河之戰史有其事,實際交戰地點在界橋。

但三國志袁紹及公孫瓚傳中並未說袁紹事前與公孫瓚預定夾攻冀州平分其地。

公孫瓚本欲攻韓馥,韓馥讓位袁紹,公孫瓚因此不滿。

正巧那時袁術遣孫堅與公孫瓚從弟公孫越攻袁紹部將周昂,公孫越中流矢而死,瓚歸罪於袁紹,兩家交戰。

趙雲是否參與此戰,史無明文,三國志注引《趙雲別傳》只說當時趙雲投靠,演義中卻寫趙雲救公孫瓚,大戰文丑,恐系虛構。

跨江擊劉表

孫堅擊劉表被射死,史有其事。

但演義寫此事,有技術性錯誤。

三國志孫堅傳記載,孫堅離開洛陽並未返回江東而是屯兵魯陽,自然未被劉表截斷歸路。

演義說孫堅攻劉表因劉表曾阻擊自己。

實際是袁術欲奪荊州,派孫堅擊劉表。

進攻方向是由南向北而非由江東跨長江進攻。

連環計

王允與士孫瑞、呂布共謀董卓,史有其事,但並未使用「連環計」。

正史說呂布與董卓侍婢私通,由是與董卓生隙,而並非因貂蟬,史並無貂蟬其人。

宋元以來通俗文藝虛構出貂蟬其人和連環計故事,元雜劇中有言呂布與貂蟬本系夫妻,因戰亂而失散。

演義則對人物關係作了創造性的改造,改為二人本不相識,並增加李儒勸董卓等筆墨,使故事情節更加合理,更為搖曳多姿。

犯長安

李傕郭汜張濟樊稠犯長安之事大致符合史實。

但三國志中李傕郭汜張濟原是董卓女婿牛輔部下校尉,牛輔屯陝縣,派三人略陳留、潁川諸縣。

呂布誅董卓後,派李肅至陝縣攻牛輔,被牛輔擊敗。

但牛輔卻因營中驚擾以為部屬叛亂取金銀逃亡,被心腹胡赤兒殺死。

演義中卻是李肅先擊敗牛輔,半夜為牛輔劫寨軍敗。

呂布打敗牛輔,牛輔懼怕,帶金銀逃走為胡赤兒所殺。

李傕等回到陝縣是牛輔已死,於是用賈詡計起兵作亂與董卓故部樊稠、李蒙、王芳等合兵圍長安,城下。

演義中卻是呂布退守長安,李蒙王芳在城內偷開城門,李傕等擁入,呂布逃離。

濮陽之戰

演義中呂布用濮陽富戶田氏詐為內應誘得曹操夜入濮陽,呂布軍與城中四處放火,分兵掩殺曹軍。

三國志注引《獻帝春秋》中是曹操用田氏為間得入城,燒東門示意無反,不過仍然軍敗,並非中呂布之計而敗。

演義中呂布追到曹操問「曹操何在」,曹操指說前面騎黃馬之人,呂布追去。

《獻帝春秋》中士呂布的騎兵追到曹操,而非呂布本人。

演義中曹操淘出濮陽,令軍士發喪詐死,呂布率兵攻之中伏兵敗退回濮陽。

此事屬虛構。

三讓徐州

陶謙讓徐州確有其事,但是並非三讓,而是陶謙對麋竺說劉備可以安定此州,陶謙死後麋竺等往迎劉備,演義為突出劉備仁厚而虛構三讓情節。

移駕許都

演義大致根據三國志曹操傳荀彧傳及董昭傳而有所虛構,不過正史中至建安十三年,曹操罷三公,置丞相、御史大夫,曹操才為丞相,而演義中為方便敘事,自十四回便稱曹操為丞相。

夜襲徐州

三國志劉備傳中說下邳守將曹豹反,迎呂布,裴注引《英雄記》中說張飛欲殺曹豹,曹豹堅營自守,使人招呂布,於是呂布奪取徐州。

演義在史實基礎上增飾而成,但曹豹為呂布岳父恐為虛構。

酣斗小霸王

基本符合史實,三國志太史慈傳中有此一節,不過只說太史慈不顧孫策身邊有從將便上前相鬥,並未有太史慈先與孫策大戰五十回,怕其從將相助又誘至平地再戰。

轅門射戟

基本屬實,見於三國志呂布傳。

敗師淯水

三國志曹操傳、張繡傳、典韋傳中可見,不過張繡傳中說曹操納張濟妻聞知張繡不悅密有殺繡之計,因計漏為繡掩襲而敗。

據典韋傳胡車兒盜典韋雙戟系演義虛構。

借頭欺眾

三國志曹操傳注引曹瞞傳中說曹操討賊時糧食接濟不上而發生此事,並未言明何時,而演義中事情則發生在曹操擊袁術圍困壽春時因久攻不下糧食不夠。

曹瞞傳中並未言糧官姓名,而演義中加以王垕之名。

曹瞞傳中提倡小斛發放軍糧的是糧官,而演義中改為曹操自己提出,並虛構出在殺糧官後趁機下令三日內破敵,進一步突出曹操的陰險狡詐。

割發代首

演義基本襲用三國志曹操傳注引曹瞞傳而略有增飾,只將原文中「主簿對以《春秋》之義,罰不加於尊」改為郭嘉所言;將「罰」寫作「法」,則系刊刻之誤。

十勝十敗之議

本於三國志郭嘉傳注引傅子,演義基本襲用之。

十勝十敗之議雖有溢美曹操之辭,卻指明了袁曹雙方的優劣長短,使曹操堅定了戰勝袁紹的信心。

拔矢啖睛

三國志夏侯惇傳中只說在征呂布時為流矢所中,演義中虛構成為曹性所射。

啖睛的情節也是虛構,以表現夏侯惇的粗豪勇武。

白門樓

呂布傳中是侯成、宋憲、魏續縛陳宮而降,呂布是自己下樓投降被綁縛的,而演義中是宋憲魏續趁呂布睡著將之綁縛出降。

許田打圍

正史中無漢獻帝到許田圍獵的記載。

三國志關羽傳注引《蜀記》中只記載:劉備曾與曹操狩獵,關羽想趁機殺曹操劉備不允。

演義據此虛構獻帝、曹操、劉備一起圍獵的情節,使曹操企圖篡漢的「奸雄」面目得到一次大暴露,也表現了劉備、關羽的忠義。

董承密受衣帶詔

王子服應為將軍,演義中誤作侍郎。

馬騰應為征西將軍,演義誤作西涼太守。

三國志劉備傳及裴注獻帝春秋中共記載董承、劉備、種輯、吳子蘭、王子服、吳碩六人參與衣帶詔,當時馬騰屯關中並未參與其事。

寫馬騰參與密謀為後來欲誅曹操反而被殺埋下伏筆。

望梅止渴

出於世說新語。

煮酒論英雄

出於三國志劉備傳及裴注引華陽國志。

言語細節更加豐富,大致符合正史。

裸衣罵曹

三國志禰衡傳記載禰衡當眾更衣擊鼓面不改色,事後又坐營門大罵曹操,而演義將裸衣及罵曹二事合為一體,並略加修飾,遂成千古妙文。

降漢不降曹

三國志劉備傳及關羽傳中都記載是曹操擊破劉備擒關羽及劉備妻子。

而曹操傳中言關羽是歸降,演義為維護關羽忠義無敵之形象,解決反曹與降曹的矛盾,虛構了「降漢不降曹」的情節。

斬顏良

基本與三國志關羽傳記載相若。

誅文丑

曹操於延津以輜重馬匹為誘餌趁機攻文丑之事三國志曹操傳中有記載,基本屬實。

但只說文丑在混戰中被斬,演義卻指明為關羽所斬,使袁紹兩員大將都死於關羽之手,意在進一步突出其勇猛無敵的形象。

掛印封金

演義在史實基礎上,參照三國志平話,有所虛構,使關羽忠義的形象大為突出。

千里走單騎

三國志劉備傳記載袁紹派劉備與龔都劉辟會合於汝南攻擊許都,此時關羽往投劉備,可見關羽直接從許都往汝南投奔劉備,其間距離不長,千里走單騎自然也是虛構。

演義對三國志平話卷中關公千里獨行的故事作了大幅度的改造,意在突出關羽忠義形象。

過五關斬六將

如「千里走單騎」,關羽從許都直接去汝南,根本無須經過洛陽、滎陽等地,此情節純屬虛構。

斬蔡陽

三國志劉備傳中記載是關羽投奔劉備後,曹操派蔡陽擊劉備被劉備殺,而演義卻是在關於投奔劉備時蔡陽追擊,又將劉備斬蔡陽之功改到關羽頭上。

古城會

三國志中未言張飛與劉備失散占據古城。

劉備傳只說關羽於劉備會合龔都劉辟時投奔,故古城相會應為虛構。

元代三國志平話卷中有古城聚義一節,寫劉備與趙雲離開袁紹,在古城與張飛相遇;隨後關羽保二嫂來到古城,斬蔡陽等情節,演義以此為本。

孫策之死

演義基本取三國志孫策傳及裴注引江表傳中許貢門客復仇情節,裴注又引江表傳及搜神記中關於孫策斬于吉的記載,演義亦採納。

許攸問糧

採用曹操傳注引曹瞞傳記載,基本屬實,加以適當發揮以突顯曹操之詐。

官渡之戰

曹操在官渡之戰中消滅了袁紹的主力,為統一北方奠定了基礎。

演義寫此戰大體以史為據,部分情節有所虛構(如關公誅文丑)。

對袁曹雙方的兵力則較多誇張,據三國志,袁軍約十餘萬,曹軍約一兩萬,演義卻寫成袁軍七十萬,曹軍七萬。

焚書不問

基於曹操傳及裴注魏氏春秋,基本屬實。

遺計定遼東

演義中言曹操北征烏桓行至易州,實際應為易縣。

三國志郭嘉傳中並未記載郭嘉遺計定遼東,而曹操傳中記載定遼東之計出於曹操本人,演義張冠李戴,以突出郭嘉非凡才智。

馬躍檀溪

基於三國志劉備傳注引世語。

身在曹營心在漢

諸葛亮傳中記載徐庶母與徐庶同在劉備軍中,劉備攜民渡江時徐庶母被曹軍追獲,於是徐庶辭別劉備,演義出於尊劉貶曹傾向,對史實作了較大改造。

一般認為身在曹營心在漢指關羽身雖在曹營,心系劉備。

走馬薦諸葛

諸葛亮傳中記載徐庶先投劉備又薦諸葛,二人曾同仕劉備,演義中卻是徐庶先投劉備,自己迫不得已辭別劉備再走馬薦諸葛。

演義將徐庶薦諸葛時間推後,意在讓二人先後登場,各顯其才,並以徐庶不凡之才為諸葛的曠世奇才作鋪墊。

三顧茅廬

諸葛亮傳中寫三顧茅廬僅一句話:「由是先主遂詣亮,凡三往,乃見。

」三國志平話卷中三顧孔明一節寫得粗率淺陋。

演義在此基礎上進行創造,將三顧過程寫得婉曲多致,遂成千古佳話。

隆重決策

諸葛亮隆重決策,分析精闢,高屋建瓴,為三分鼎立規劃了藍圖,為劉備集團制訂了明確的戰略方針。

三國志諸葛亮傳中可見,僅個別字句略有差異。

火燒博望

劉備自拒夏侯惇于禁等,功在劉備,而諸葛亮尚未出山。

元代已有諸葛亮博望燒屯雜劇,將此功移到諸葛亮頭上,演義去除雜劇中不合理成分,重新藝術虛構,使之成為表現諸葛亮軍事謀略的第一個情節——初出茅廬第一功。

劉備傳中記載劉備自燒屯是詐敗,引夏侯惇追,再用伏兵破敵,而演義中諸葛亮是先用趙雲劉備詐敗因夏侯惇追趕,再放火併出伏兵破敵。

演義中諸葛亮的計策本質上是火計加伏兵計,而正史中劉備用的計策本質上是誘敵伏兵計,用火完全用來誘敵。

火燒新野

正史中曹操南征,劉琮降,劉備聽聞後即率眾南行,實際並無火燒新野之事,演義虛構此節又一次表現諸葛亮出神入化的軍事謀略。

攜民渡江

本於三國志劉備傳中情節,大致符合。

單騎救主

趙雲傳中只記載趙雲抱阿斗,保護甘夫人都得免於難僅此而已,而演義中卻大幅度虛構和誇張,使趙雲忠勇無敵的形象大為突出。

大鬧長坂橋

張飛傳中有張飛拒曹操於長坂一事,演義在史實基礎上有所增飾誇張,如嚇死夏侯傑一事並無記載。

舌戰群儒

正史中並無諸葛亮舌戰群儒之事。

元代三國志平話寫諸葛亮在孫權面前高聲斥責張昭、吳危,情節簡率粗糙,將諸葛亮寫得急躁而魯莽,且吳危史無其人。

演義重新藝術構造,虛構出在當時歷史條件下可能的發生的事,表現出諸葛亮的博雅和雄辯。

正史中薛琮、程秉均於建安十五年以後才被任用,不可能在建安十三年與諸葛亮進行爭辯。

智激周瑜

三國志中並無諸葛亮智激周瑜之事。

銅雀台建於建安十五年,實際在赤壁之戰以後二年。

曹植《銅雀台賦》中並無「攬二喬於東南兮」等句。

群英會

正史中曹操確實派蔣干往見周瑜,企圖說降而未成,但是此事是在建安十四年,即赤壁之戰後。

蔣干實際系九江郡人,與廬江郡人周瑜並非同窗好友。

演義中採用江表傳的材料,將其時間提前,加以修飾虛構,遂成奇事。

蔣干盜書

參見上條「群英會」,蔣干盜書系虛構。

草船借箭

三國志孫權傳注引魏略記載有孫權乘船觀看曹軍,曹軍放箭,孫權船一面受箭傾,又以另一面受箭,船平而回。

而演義中此事卻張冠李戴到諸葛亮頭上。

孫權草船借箭之事發生在赤壁之戰後孫權與曹操相拒於濡須時,而演義中則發生在赤壁之戰中。

演義將事件的時間、主角、原因、過程都作了根本改造,編制出一段扣人心弦的鬥智故事,以周瑜對比諸葛亮,突出諸葛亮的氣度與智慧。

苦肉計

三國志周瑜傳中確有黃蓋詐降一節,但並無苦肉計。

演義在史實基礎上針對讀者心理,生出這一情節。

連環計

正史中並無龐統獻連環計之事。

蔣干是在赤壁之戰後見過周瑜一次,參見「群英會」條,而演義中蔣干再次往周瑜軍中欲探聽軍情,被周瑜送至西山庵中,蔣干在西山庵中遇見龐統,方得獻連環計。

故演義虛構此情節,既為赤壁之戰增添波瀾,又使龐統第一次出場不同凡響。

橫槊賦詩

劉馥當時遠在揚州任刺史,鎮守合肥,職責重大,不會隨曹操征荊州。

三國志曹操傳中雖有曹操「登高必賦,及造新詩,被之管弦,皆成樂章」的記載,但並無在長江上橫槊賦詩之事。

演義虛構此一節,意在表現曹操驕盈自滿、趾高氣揚的精神狀態,為其慘敗埋下伏筆。

借東風

周瑜傳注引江表傳中記載東吳火攻曹軍時確實是東南風急。

但實是自然現象,而非諸葛亮之功。

宋元以來民間盛傳諸葛亮借東風之說,元代三國志平話卷中有諸葛祭風的情節,元雜劇亦有此情節。

演義中襲用此說,而在情節上有所豐富和發展。

火燒赤壁

三國孩子周瑜傳中記載黃蓋以火船詐降,促成火燒赤壁,演義在細節上有所加工,寫出了赤壁之戰的高潮一幕。

華容放曹

三國志曹操傳注引山陽公載記中記載曹操赤壁戰敗,從華容道走的情節,但並無諸葛亮所設伏兵,故關羽華容道放曹操亦虛構,以突出關羽恩怨分明的性格,為塑造義絕的形象寫下了濃重的一筆。

三氣周瑜

正史記載建安十四年周瑜打敗曹仁奪得南郡,周瑜死後,南郡才借給劉備,而演義中卻是周瑜打曹仁,諸葛亮派趙雲趁虛占了南郡,又派關羽襲取襄陽。

孫權嫁妹並非周瑜之計。

周瑜欲取蜀意在為東吳擴大地盤,並非用計欲趁機偷襲劉備軍。

三氣周瑜實乃虛構,正史中周瑜氣度恢宏,甚有雅量,而演義中則心胸狹窄。

義釋黃忠

劉備傳中只記載劉備南征荊南四郡,四郡太守皆降,並無義釋黃忠等曲折情節。

過江招親

劉備傳中記載應是孫夫人出嫁到荊州,而不是劉備入贅東吳。

劉備在娶孫夫人之後曾到東吳見過孫權,但並非為娶親。

周瑜傳中記載劉備見孫權時,周瑜建議孫權軟禁劉備,未被孫權採納。

演義將數事捏合,加以增飾,虛構出過江招親之事。

賠了夫人又折兵

此即二氣周瑜,而過江招親基本皆虛構,見上一條。

劉備見孫權實際是在東吳京城(今江蘇鎮江),而演義中誤作南徐。

大宴銅雀台

本於曹操傳,但演義中將冬寫成了春,對《自明本志令》的內容有所刪削,並虛構了武場比箭的情節,為銅雀台之宴增添熱鬧氣氛。

龐統理事

龐統傳中有龐統從事耒陽縣令一事,但只記載不治理,並被免官,演義虛構龐統半日了斷百日公務情節,增加龐統之傳奇性。

龐統在耒陽理事後劉備將之與諸葛亮並任為軍師中郎將,而演義為表現其地位略遜於諸葛亮,將其新職位改為副軍師中郎將。

割須棄袍

此事於史無據。

但元代三國志平話卷下、元無名氏雜劇曹操夜走陳倉路均有曹操割須棄袍情節,唯所敘時間有所不同。

演義在平話基礎上加工而成。

裸衣斗馬超

許褚傳中有許褚護曹操與馬超會語一節,但只記載馬超因許褚之故不敢突襲曹操,演義卻超越史實,虛構裸衣斗馬超情節。

抹書間韓遂

曹操傳中記載有曹操抹書間韓遂之事,演義進一步引申發揮,虛構馬超欲殺韓遂、韓遂投降曹操的情節,把曹操使用反間計的效果寫得淋漓盡致。

張松獻地圖

三國志劉二牧傳中張松獻圖時間為曹操得荊州,追擊劉備時,而演義中卻是在劉備取得荊州後。

劉備傳注引吳書中記載劉備問蜀中情況,張松才畫出山川地形圖,而演義中是張松畫圖在前再投曹操投劉備。

截江奪阿斗

趙雲傳注引雲別傳中記載有此事,但演義中為維護劉備與孫夫人夫妻情分,有意將孫夫人慾攜阿斗還吳寫成由於受孫權之騙,但實際上孫夫人與劉備的婚姻屬於政治婚姻,情分不深。

龐統之死

龐統傳中只記載龐統隨劉備攻益州時中流矢而死,而演義是為了突出諸葛亮的作用,在三國志平話的基礎上虛構出落鳳坡情節,張任射殺龐統,以便諸葛亮入蜀指揮奪取益州。

義釋嚴顏

出於張飛傳,基本屬實。

計捉張任

三國志劉備傳注引益部耆舊雜記只記載張任在雁橋戰敗被擒,而演義中卻虛構出諸葛亮誘敵斷橋埋伏等細節。

夜戰馬超

馬超傳中記載馬超投奔張魯不得信任,往蜀中投劉備,故歷史上並無領兵攻葭萌關之事,夜戰馬超也是虛構。

單刀會

魯肅傳中有魯肅約見關羽記載,但並未埋伏刀斧手。

魯肅傳中記載此次會面魯肅大聲斥責關羽,而演義出於尊劉傾向,在元雜劇單刀會的基礎上,對史實進行改造,以利於突出關羽形象。

威震逍遙津

張遼傳中記載張遼招募八百勇士大戰,吳軍戰敗。

而演義中則樂進詐敗誘敵,張遼李典出伏夾擊得勝。

孫權傳記載東吳撤軍時被張遼偷襲,凌統拚死護主,孫權馬躍小師橋。

注引江表傳有谷利催孫權馬躍橋細節。

而演義中孫權馬躍小師橋也發生在戰鬥中,並非撤軍時。

百騎劫魏營

基本依據史實,細節有所加工。

冤殺百官

基於曹操傳注引山陽公載記,基本屬實。

不過正史中說曹操冤殺百官是因為王必死而發怒,而演義中王必只是受傷,未死。

耿紀韋晃金禕起事,攻許都,四處放火,禁軍統領王必被射傷。

曹休與夏侯惇率兵擊敗耿紀等。

曹操命將百官押往鄴城,令救火者左,不救火者右,卻認為救火者實際是助賊冤殺三百餘人。

智取瓦口隘

張飛傳中並無雷銅中張郃埋伏被殺。

張飛傳中只記載張飛與張郃戰於山道,因山道狹窄張郃軍首尾難顧而勝。

而演義中張飛從小道繞至關後與魏延夾擊瓦口隘制勝。

計斬夏侯淵

法正傳中記載有黃忠登高鼓譟攻夏侯淵,夏侯淵軍敗授首,而演義在正史基礎上有所虛構,黃忠先用反客為主計逼近至定軍山下,連夜襲取定軍山西面高山,法正又提出以逸待勞之計,並以旗為號,等夏侯淵軍銳氣盡退黃忠鼓譟而下斬夏侯淵。

一身是膽

基於趙雲傳注引趙雲別傳,基本屬實。

夢中殺人

基於世說新語。

智取漢中

智取漢中基本出於虛構。

劉備傳中記載曹操征漢中,劉備堅守不出,曹操無計可施,只得退兵。

而演義中卻是諸葛亮設疑兵、伏兵等,曹軍慘敗而退。

諸葛亮傳中記載當時隨劉備出征的是法正,諸葛亮鎮守成都,而演義中卻是諸葛亮智取漢中。

楊修之死

正史中楊修被殺時間為建安二十四年秋,即曹操從漢中撤兵後。

正史中楊修被殺原因主要有二:一是曹操忌其才,二是因其捲入曹操立嗣之爭,曹操恐有後患。

演義綜合史料,巧妙地將楊修之死移至曹操退兵之前,創作出一段深刻鞭撻曹操奸雄心理的精彩篇章。

水淹七軍

正史中曹軍七軍被淹是意外偶然事件,而演義對史實作了關鍵性的改造,寫成關羽利用自然現象有意策劃,以表現關羽智勇雙全的軍事才能。

正史中只說水淹七軍,關羽斬龐德,未言周倉擒龐德其事,周倉系虛構人物,正史中無。

刮骨療毒

關羽傳中確記載有刮骨療毒一節,但應發生在水淹七軍之前。

歷史上華佗死於建安十三年,不可能為關羽刮骨療毒。

為關羽刮骨療毒的另有其人,演義運用移花接木的藝術手法,以神醫奇術襯托關羽神勇,遂成小說史上一段佳話。

白衣渡江

正史中白衣渡江之計陸遜雖有參與其謀,但主要出自呂蒙,而演義中計謀主要由陸遜提出。

走麥城

呂蒙傳、關羽傳皆有記載。

虛設疑冢

曹操設七十二疑冢之事不見於三國志,當屬虛構。

但宋元以來記載、議論、題詠此事卻甚多。

七步賦詩

其事不見於三國志曹植傳,出於世說新語,演義在其基礎上有所增飾,對詩句有所改動,且只有做「煮豆」一詩,而演義中增加作二牛相鬥之詩。

曹丕篡漢

基本源於正史,演義在史實基礎上將這一名為禪讓,實為篡權的事件寫得入木三分。

張飛被刺

范疆應為范彊。

張飛傳有其事,基本屬實。

演義在史實基礎上通過合理想像,具體描寫了范彊張達刺殺張飛的原因和過程。

火燒連營

傅彤應作傅肜。

本於三國志陸遜傳,演義大致依照史實描述,略有增飾,唯關興張苞保駕,趙雲救駕等情節出於虛構。

八陣圖困陸遜

歷史上八陣圖系諸葛亮訓練八陣法的石砌模型,而唐宋以來附會頗多,賦予它若干神秘色彩,被演義採納。

劉備傳中記載夷陵之戰後追擊劉備的是吳將李異、劉阿。

陸遜傳中記載陸遜防止被曹丕入侵,立即退軍,並未到達魚腹浦。

白帝託孤

基於三國志諸葛亮傳,基本屬實。

演義在史實基礎上把白帝託孤寫得紆徐委婉,突出了劉備對諸葛亮的無比倚重和充分信任。

安居平五路

三國志中並無曹丕起五路大軍攻蜀的記載,安居平五路基本虛構。

但鄧芝使吳,史有其事。

劉備去世之前,蜀吳關係已經明顯緩和,故吳出兵攻蜀可能性不大。

夷陵之戰後,建興元年,魏軍三路攻吳仍處於對峙狀態,不可能聯合攻蜀。

劉禪嗣位以前馬超已死,而演義中還被諸葛亮派遣抵擋鮮卑國王軻比能。

難張溫

本於三國志秦宓傳,基本屬實,細節有所增飾。

鄧芝使吳後,孫權派張溫入蜀答禮。

諸葛亮設宴餞行,秦宓遲至,張溫與之談天論地先後提出天有頭乎,天有耳乎、天有足乎、天有姓乎等問題,秦宓引經據典應聲而答,使眾官及張溫大為驚服。

七擒孟獲

諸葛亮征南蠻,採用馬謖「攻心為上,攻城為下」方針,曾七次生擒孟獲,又七次釋放:第一次,諸葛亮命王平關索出戰詐敗,誘孟獲追趕,而以趙雲魏延等抄其後路,生擒孟獲。

第二次,孟獲部將董荼那因曾受諸葛亮釋放之恩不戰而退,被責打,乃與眾酋長共縛孟獲,送交諸葛亮。

第三次,孟獲令其弟孟優詐降,欲裡應外合襲擊蜀軍;諸葛亮識破其計,命人灌醉孟優,待孟獲來劫寨時大破之;孟獲匹馬而逃,被馬岱化裝成蠻兵誘擒。

第四次,諸葛亮詐作退軍,誘孟獲追趕,暗令趙雲攻其後方;孟獲大敗,領十餘騎奔逃,忽遇諸葛亮,欲奮力殺之,卻掉入陷坑被擒。

第五次,銀冶洞主楊鋒因不滿孟獲繼續對抗蜀軍,與其五子率兵三萬,詐稱願助孟獲;孟獲大喜,設宴相待,被擒於席上,送交諸葛亮。

第六次,孟獲請木鹿大王相助,諸葛亮以木刻彩畫巨獸嚇退其真獸,大破之;孟獲妻弟帶來洞主詐作擒獻孟獲,欲藉機刺殺諸葛亮,被諸葛亮識破,一併擒之。

第七次,諸葛亮火燒兀突骨所率藤甲兵,復設伏打敗孟獲;孟獲單騎突圍,又被馬岱生擒。

至此孟獲心服口服,誠心歸降,於是南方平定。

諸葛亮傳記載諸葛亮南征,裴注漢晉春秋記載確有七縱七擒,演義以此生出七擒孟獲,但具體情節多為虛構。

六出祁山

諸葛亮先後六次北伐:第一次,諸葛亮兵出祁山,大敗魏國駙馬夏侯楙,奪取天水南安安定三郡,復敗魏軍大都督曹真;後因馬謖敗於街亭,被迫退還漢中,三郡得而復失。

第二次,諸葛亮出陳倉道口,為魏將郝昭所遏;魏遣勇將王雙援陳倉,諸葛亮留魏延據王雙,自引大軍攻祁山,連敗曹真;後因糧盡退兵,計斬王雙。

第三次,諸葛亮趁郝昭病重,奇襲陳倉,再到祁山,命姜維、王平分取武都、陰平;魏以司馬懿為都督,率軍抵禦;諸葛亮連敗司馬懿,卻因發病而悄然退兵。

第四次,魏以曹真、司馬懿為正負都督,進攻漢中,因遇連日大雨而退;諸葛亮分兵兩路,從箕谷、斜谷而進,擊敗曹真軍,氣死曹真,復打敗司馬懿;司馬懿堅守不出,使蜀降將苟安回成都散播謠言,誣諸葛亮欲篡位,亮被迫退軍。

第五次,諸葛亮復出祁山,連敗司馬懿;都護李嚴因糧草不濟,乃謊稱吳國欲攻蜀,向諸葛亮告急;諸葛亮連忙撤兵,在退卻中射死魏國大將張郃。

第六次,諸葛亮分兵五路而進,再出祁山,借魏將鄭文詐敗之機,將計就計,大敗魏軍;復火燒上方谷,奪取渭南;司馬懿堅守不出,諸葛亮屯兵五丈原,不久病死。

歷史上諸葛亮與魏國共進行了六次戰爭。

其中五次北伐:第一次,建興六年春出祁山,天水安定南安三郡叛魏應亮;因先鋒馬謖敗於街亭,大軍退還漢中。

第二次,建興六年冬圍陳倉,不克,糧盡而還。

第三次,建興七年春,遣陳式攻取武都、陰平二郡。

第四次,建興九年春,再攻祁山,糧盡退兵,射死來追的魏將張郃。

第五次,建興十二年春,由斜谷攻渭濱,屯五丈原,與司馬懿相持,八月卒。

另一次屬於防禦,即建興八年秋,曹真、司馬懿等攻漢中,遇大雨而退。

宋元以來,通俗文藝中已有六出祁山,演義以史實為基本線索,吸收通俗文藝組織成六出祁山故事,虛構成分較多。

力斬五將

三國志曹叡傳記載諸葛亮首次北伐時派遣大將為曹真、張郃,夏侯楙並未參與。

趙雲傳沒有力斬五將的記載,演義所寫出於虛構。

收姜維

姜維傳記載姜維是由於天水太守疑其叛變,姜維走投無路才降蜀。

演義中卻虛構出諸葛亮定計收降姜維。

正史中並無姜維識破諸葛亮計謀,打退趙雲,又夜襲諸葛亮等情節,演義為表現姜維才幹而虛構其出場。

姜維當時官為中郎,演義誤作中郎將。

罵死王朗

歷史上王朗並未任曹真軍師,更不曾與諸葛亮對陣。

正史記載劉禪即位後,王朗曾致函諸葛亮勸其歸降,遭到嚴斥。

加之,王朗恰好死於諸葛亮首次北伐之年。

演義出於尊劉貶曹傾向,虛構王朗之死。

克日擒孟達

演義中申儀為金城太守,應為西城太守。

申耽、申儀並未參與孟達之謀。

孟達起兵被殺實際在諸葛亮北伐之前,演義對史實作了改造,將擒孟達置於諸葛亮開始北伐之後,虛構司馬懿斬孟達後便奉命抵禦蜀軍,以便與隨後的街亭之戰相銜接。

失街亭

張郃傳記載街亭敗馬謖的是張郃,晉書司馬懿傳記載司馬懿擊滅孟達後仍回宛城,並未與蜀軍交戰。

而演義卻將魏軍統帥改為司馬懿,張郃寫成先鋒,既符合小說中張郃勇而寡謀的性格基調,又可使失街亭成為諸葛亮與司馬懿互相鬥智的前奏。

空城計

西城縣應作西縣。

三國志諸葛亮傳注引蜀記中有空城計記載,但裴松之力辨此事不可信,當時司馬懿為荊州都督駐紮宛城,不可能率兵到西城;直至曹真死後,司馬懿才開始與諸葛亮抗衡於關中。

但羅貫中使之成為諸葛亮與司馬懿之間第一次面對面的鬥智斗謀,並為其後來反覆進行的較量定下基調。

斬馬謖

本於諸葛亮傳。

賺曹休

周魴詐降曹休,曹休進兵皖城,周魴迎接。

曹休言疑周魴,周魴拔劍欲自刎,被休抱住,又割發自誓使曹休深信不疑。

陸遜伏於石亭,命朱桓、全琮分抄魏軍寨後,前後夾攻。

曹休大敗,幸得賈逵相救逃脫,曹休羞愧成疾不久死去。

演義中曹休為魏揚州司馬大都督,實際應該為大司馬、揚州都督。

陸遜傳中記載曹休已知中計,但自恃兵馬精多而交戰,為陸遜三路俱進而破。

而演義中是曹休深信周魴,中計而敗。

斬王雙

本於三國志諸葛亮傳,但只記載王雙追擊諸葛亮,戰敗被殺。

而演義卻虛構了諸葛亮退兵留下魏延斷後,王雙追擊,魏延到魏軍後寨放火,王雙見本寨起火慌忙退兵,魏延從林中衝出斬殺王雙之事,僅數百字,卻將斬王雙的過程寫得閃閃爍爍,引人入勝。

子瑜之驢

基於諸葛恪傳。

襲陳倉

魏書曹叡記注引魏略記載郝昭是病死,而演義中諸葛亮奇襲陳倉,郝昭驚駭而死。

故襲陳倉屬於藝術虛構。

計射張郃

正史只記載張郃追擊諸葛亮,被射死。

而演義增飾成先令楊儀、馬忠埋伏弓箭手,再以關興、魏延斷後詐敗誘敵,張郃中計被射死。

劍閣實際在木門以南數百里,而演義則劍閣木門道連稱。

歷史上張郃善處營陣,有勇有謀,演義卻將其寫成有勇無謀之輩。

火燒上方谷

正史記載曹叡派辛毗督軍,令司馬懿堅守不出,由此演義之事純屬虛構。

秋風五丈原

諸葛亮傳記載諸葛亮病逝於五丈原之事,演義突破史傳的平淡記載,以飽蘸深情的筆觸,將諸葛亮臨終前的言行舉止寫得紆徐委婉,著力突出其忠貞國事的高尚品格和死而後已的奮鬥精神,使秋風五丈原成為全書最動人心魄的篇章之一。

死諸葛嚇走活仲達

本於三國志諸葛亮傳自引魏晉春秋,但只記載姜維反旗鳴鼓,司馬懿自驚而退,並未製作諸葛亮木雕像。

遺計斬魏延

三國志魏延傳有相關記載,但只記載魏延士卒逃散,魏延與其子數人亡奔漢中,楊儀派馬岱追斬之。

而演義卻寫成諸葛亮生前定下的遺計,馬岱偷襲魏延等,實屬虛構。

賺曹爽

基於三國志曹爽傳及注引世語、魏氏春秋、魏略等書,以及晉書司馬懿傳,但演義在史實基礎上將這場鬥爭寫得緊張曲折,驚心動魄。

歷史上司馬懿與曹爽矛盾發展過程長達十年,而演義為避免干擾蜀魏鬥爭的情節主線,對此過程予以簡潔。

八伐中原

姜維先後八次北伐:第一次,姜維進攻魏國雍州,雍州刺史郭淮與副將陳泰商議,淮引兵取洮水,切斷蜀軍糧道,泰往牛頭山截擊姜維。

維遭前後夾攻,兵敗而回,駐守麴山的蜀將句安降魏。

第二次,姜維會合羌兵進攻南安,斬魏國勇將徐質,包圍司馬昭於鐵籠山;郭淮、陳泰擊敗羌兵,活捉羌王迷當,以其為前部,襲擊姜維,姜維敗退漢中。

第三次,姜維趁司馬師新亡出兵洮西,大敗魏雍州刺史王經,進圍狄道;魏鄧艾分兩路攻姜維,多設疑兵,迫使姜維退往鍾堤。

第四次,姜維兵出祁山,魏將鄧艾、陳泰先已在祁山紮下營寨,姜維使諸將守祁山,自引大軍欲攻南安;鄧艾識破其計使陳泰攻祁山蜀軍,自引所部星夜倍道而行搶在姜維之前;姜維中伏大敗,祁山營寨亦被攻破,只得退回漢中。

第五次,姜維趁司馬昭親率大軍往淮南攻諸葛誕之機,出兵駱谷進攻長安,擊敗魏將司馬望,與鄧艾相拒;後知司馬昭得勝班師,恐三面受敵而退兵。

第六次,姜維再出祁山,與鄧艾、司馬望斗陣法,大破之;鄧艾遣人至成都結連後主親信宦官黃皓,誣姜維欲降魏,姜維被迫退兵。

第七次,姜維三出祁山,魏將王瓘詐降,姜維將計就計誘鄧艾來劫糧草,鄧艾被包圍棄馬爬山而逃;王瓘見事敗焚燒蜀軍糧草及棧道,姜維只得退兵。

第八次,姜維出兵洮陽,鄧艾使司馬望埋伏於洮陽,自引一軍伏於侯河;夏侯霸率蜀軍前部在洮陽中伏而死,鄧艾又夜襲姜維。

姜維雖敗而不退,暗襲祁山打敗鄧艾;黃皓欲以閻宇取代姜維,說後主令姜維班師。

《三國志》劉禪傳記載姜維八次北伐是:第一次,延熙十二年秋,姜維出攻雍州,不克而還,句安、李韶降魏。

第二次,延熙十三年姜維復出西平,不克而還。

第三次,延熙十六年夏四月,姜維復率眾圍南安,不克而還。

第四次,延熙十七年夏六月,姜維復率眾出隴西,冬拔狄道、河關、臨洮三縣民,居於綿竹、繁縣。

第五次,延熙十八年夏,姜維復率諸軍出狄道,與魏雍州刺史王經戰於洮西,王經大敗退保狄道城,姜維卻住鍾題。

第六次,延熙十九年春,姜維與胡濟約定會於上邽,胡濟失約;秋八月,姜維被魏鄧艾所破於上邽,姜維退軍還成都。

第七次,延熙二十年,魏諸葛誕據壽春起兵,姜維復率眾出駱谷至芒水。

第八次,景耀五年,姜維復率眾出侯和,為鄧艾所破,還往沓中。

演義中鄧艾為兗州刺史,應為行安西將軍。

演義對正史記載姜維的第二、四次北伐未作描寫,而演義所寫第六次、七次北伐則屬於虛構,其他幾次北伐也有虛構成分。

毛宗崗《讀三國志法》稱姜維九伐中原,實則姜維第八次北伐退兵後,僅在沓中屯田,並未第九次出兵。

諸葛恪被害

本於三國志諸葛恪傳,基本屬實,細節上將孫峻手被張約斬傷之事省去。

文鴦單騎退雄兵

毌丘儉傳記載文欽失約不到,文鴦退兵,文欽也引退,如此而已,但演義虛構了文鴦單槍匹馬多次打退敵軍追擊,在史實基礎上以簡練的筆觸將文鴦勇冠三軍的形象寫得相當鮮明。

司馬師的眼珠蹦出

沓中屯田

正史中姜維第八次北伐敗於鄧艾,而演義卻寫成姜維先敗於鄧艾,但雖敗不亂又打敗鄧艾,因後主詔而班師。

正史中姜維敗於鄧艾後即往沓中,疑黃皓陷害不復還成都而留沓中,而演義中姜維受先主詔而班師回成都,懼怕黃皓構害而往沓中屯田避禍。

三國志郤正傳並無郤正為姜維設謀往沓中避禍之事,而演義虛構出其事。

偷度陰平

基於鄧艾傳,基本符合史實。

戰綿竹

諸葛亮傳附諸葛瞻傳記載諸葛瞻督軍與鄧艾交戰於涪城,敗而退至綿竹。

而演義則寫諸葛瞻先打敗鄧忠、師纂,後中伏敗退至綿竹。

鄧艾傳記載諸葛瞻退守綿竹後曾打敗鄧忠、師纂,而演義中諸葛瞻打敗鄧忠、師纂則是在退守綿竹之前。

諸葛瞻此時官職應為行都護、衛將軍,而演義誤作行軍護衛將軍。

哭祖廟

基本依據史實,細節有改變,劉禪傳注引漢晉春秋記載劉諶殺其妻,而演義則寫其妻知其意觸柱而死。

二士爭功

基於三國志鄧艾傳鍾會傳,基本屬實。

假降計

基於姜維傳及注引華陽國志,基本屬實。

三分歸晉

魏國於景元四年滅蜀漢。

咸熙二年八月司馬昭卒,長子司馬炎嗣為相國、晉王;十二月司馬炎逼魏主曹奐禪讓,建立晉王朝,魏亡。

晉咸寧五年十一月,晉武帝司馬炎發六路大軍攻吳。

吳軍將士離心土崩瓦解。

次年三月王濬兵臨建業,吳主孫皓投降,吳亡。

至此,魏蜀吳三國鼎立局面結束,天下統一於晉。

弘揚正統歷史,不寫宮闈野文。

歡迎關注,我是:劉弘文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三國演義中那些虛構的情節

三國演義作為一部小說,是以歷史為依託,同時加入了作者個人的發揮與創作,今天搜集了一些三國演義中虛構的情節,分享給大家,希望大家不要把小說當成了歷史。這其中大多數資料來源於網上的查找以及與三國志的...